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河南鹤壁:王阳明摩崖题诗成浚县珍宝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来源: 东南商报  作者: 李臻   2014-05-24 10:13:19
0

王阳明摩崖题诗成浚县珍宝

王阳明《大伾山诗》。 胡龙召 摄

王阳明摩崖题诗成浚县珍宝

云溪桥。 胡龙召 摄

第十二站·鹤壁

前、昨两日,《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采访团来到河南鹤壁,这是此次采访行动的第12站。

记者惊喜地发现,宁波先贤、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在此留下足迹,其所著的气势豪迈的《大伾山诗》摩崖石刻,已成为鹤壁浚县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蜿蜒曲折风貌依旧

因中国大运河鹤壁段主要集中在浚(xùn)县,记者一行直奔目的地。“我们这段运河是活着的遗产运河。”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裴顺昌一句话概括出鹤壁段运河的特征。

据裴顺昌介绍,鹤壁段运河始于东汉末年的白沟,每个年代有不同名称:“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开凿了白沟。后来,隋炀帝在白沟基础上开通了永济渠。唐宋时称御河,明初改称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条运河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才断航,通航近1800年。”裴顺昌说,“最重要的是,这里的运河蜿蜒曲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裁弯取直和航道升级改造,基本保持了历史上卫河的原有风貌,原生态性良好,是中国古代运河的典型代表。”

的确,历史上该段运河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隋、唐、北宋时期是向北部边防运输军队及军需粮饷的主要交通干线,元、明、清时期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向北京漕运粮食和建材等物资,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北部边防、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农田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河鹤壁段全长约71公里,河道保存良好。如今,卫河仍是海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在农田灌溉和泄洪排涝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裴顺昌表示。

云溪燕语卫水舟

在裴顺昌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浚县县城西门附近,只见一侧矗立着760余米长明城墙,另一侧是流淌的卫河水,一座五孔石桥飞虹卧波,令人顿感浓郁的历史气息。

“这座桥叫云溪桥。有一句诗‘云溪燕语卫水舟’,描写的就是这里的风景。”裴顺昌介绍,“在古代,云溪桥周围自然风光更加优美,是浚县八景之一。云溪桥很有来历,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是木石结构,坍塌后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修,改为石桥。”

放眼望去,云溪桥桥面平缓,长约50米,宽近10米,青石砌筑,气势不凡。裴顺昌说:“这是古代浚县卫河上唯一的桥梁,见证了运河的兴衰变迁,至今还是进出浚县古城的主要通道。”

宁波先贤诗赋留浚县

在浚县,记者惊喜地发现了宁波先贤、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的足迹。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渊源呢?

在浚县县城东1公里处,有一座大伾(pī)山,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山上文物古迹荟萃,摩崖石刻遍布,而最著名的石刻是王阳明留下的《大伾山诗》。

冒着烈日,记者登上大伾山寻觅先贤足迹。专家告诉记者,王阳明来浚县,是因为和浚县人王越很有缘分。王越,时为兵部尚书。因死在任上,王阳明奉旨护送王越灵柩归浚县。那时,王阳明也刚中进士。

“王阳明在浚县的时间可能就几个月,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具体记载,但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裴顺昌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登临大伾山,挥笔而就《大伾山诗》,成为诸多摩崖石刻作品中最为珍贵的一件。

在专家指引下,记者找到了王阳明真迹。只见整首诗笔力雄健,气势豪迈,描写了诗人登上大伾山,拜谒大石佛,观龙洞神韵,油然而生的豪情壮志,表达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或许,王阳明有感于这里的灵山秀水,他还写过一首《大伾山赋》;他在大伾山讲学,后人把王阳明讲学处称作‘阳明书院’,只是现在只留下小砖门楼了。”裴顺昌介绍。记者 李臻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