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宁波桥歌、桥名和桥人趣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来源: 宁波晚报  作者:   2014-05-25 08:05:32
0

 

  状元桥宋绍熙三年(1192),镇海县令王阮建“状元桥”,在桥栏上刻:“人从石上行,状元此时生”。后来碰巧县内张信状元及第,此乃“先建状元桥,后出状元郎。”

  隐仙桥鄞州西乡横街镇有一座“隐仙桥”,说是早先横街村尚未成市集,村南三里凤岙已成市,市集上有一胡姓老妈妈平时乐善好施,日夜盼望遇仙。有一天门口有一叫化子婆婆,胡妈妈不厌其丑脏,施舍了一碗白米菜饭,叫化子吃完走后,地面突然长出了荷花。胡妈以为遇到仙人,赶紧去追,一直追到横街村的石桥上,叫化子不见了,天上掉下一块黄绢,写有四句:“人人都把神仙盼,要想成仙也勿难,只有诚心做好事,功到自然入仙班”。从此,横街村的原来广德湖桥又称为隐仙桥。而《清·桃源乡志》记载,鄞西横街村“隐仙桥”,为“宋宝祐(1253-1258)间,张即之建,人传吕洞宾访即之,及出,则隐于桥下而不见,故名隐仙桥”。

  十三洞桥清嘉庆年间,鄞州西乡湖山村董家村出了一位进士,名叫董澜,他在外做官回来,见村前有宽阔的“湖泊河”,外出要用船过渡或到远处兜大圈子。于是他出资发动村民造了一座有十三孔洞的石桥,如今还留下民谣:“金山夹银山,洞桥十三眼,前后千亩畈,湖心有龙潭”。原来这董家村有两座叫金山、银山的小山,“湖泊河”是古广德湖湖迹,水很深,称为龙潭,有了十三洞桥造福乡里,董澜受到世代村民的尊敬。

  王安石建仙人桥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巨匠王安石,在庆历七年(1047)任鄞县知县期间多次慕名攀登慈溪伏龙山。为了贯通山径,重建了一座石拱桥,这就是伏龙山的仙人桥,又名刺史桥。桥长20米,宽7米,拱高7.5米。如今桥畔立石碑一方记之。

  祖孙三代建成百梁桥鄞州洞桥镇百梁桥是一座六墩七孔石墩木梁廊桥,因桥面下铺百根大木,故称“百梁”。有儿歌唱道:七塔寺七层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在北宋元丰元年(1078),当地村人朱文伟、朱用榓父子两代人,率先出资建廊桥。绍兴十四年(1144),百梁桥损毁严重,朱氏裔孙朱世弥兄弟俩率村民按原样重修,此后,百梁桥仍由朱氏及当地村民共同保护维修。如今,该桥成为浙东最长的千年廊桥。

  沈恒兴建沈师桥南宋乾道初年(1165),45岁的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沈恒到慈北巡视,见慈溪鸣鹤一带地广人稀,南有五磊、栲栳为依,北有百里海涂绵亘,遂生建宅归隐之意。乾道六年(1170),沈氏家族迁入此地大古塘之南,建“海隅书屋”,授教讲学,自任塾师,附近学子纷至沓来。淳熙十五年(1188),沈恒捐资在馆前建桥,以利学生和村民交通往来,其中学生万琦名桥为“沈师”,“沈师桥”就成为三北老幼皆知的商埠和学府,村名也就称“沈师桥”。

  许石匠巧造南渡桥奉化的南渡村与鄞州的北渡村有奉化江相隔,世代靠渡船往返,而渡过奉化江到达奉化城还要在南渡村过一条县江。在北宋建隆二年(962),当地人曾数次造过土桥和木桥,然而江水汹涌,桥常坏,过往客商苦不堪言。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由奉化善士沈森出资,聘邀鄞西小溪石匠许诚等桥师主持重建了一座长达52米,宽6.6米,用直柱长条石为墩的四孔木梁廓桥。三组6根条石八字斜插于江底,与横卧于江底的护底石榫接,而上端与大木梁相连。这样的构造既使桥墩稳固、有良好的承重,又有泄排江水、抗御急流的作用。这就是如今南渡村的广济桥,桥南桥台刻着“小溪石匠许诚造”。

编辑: 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