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行宫乾隆御碑亭。(胡龙召 摄)
运河宿迁段的繁忙造就许多大商人。陈家大院原是骆马湖马老太爷的私宅,后来卖给了靠漕运发家的山东商人陈永茂,这个原有90多间房的建筑群内设有漕运仓库。从东南角的炮楼出门就是京杭大运河,一抬眼就是壮观的景象,两边望过去都是连绵看不到头的船只。“大运河以前最主要的是运粮食,现在增加了沙子、焦炭。大运河在当年繁荣了这一带的经济,现在也一样。如今,很多船家要在皂河镇补给,使得我们这里的物价比其他地方高。”高金伟介绍。
在宿迁,很多人家里有船,而运河沿岸有大大小小的船厂几十家。马幸福的太爷爷辈从山东逃荒来到皂河,“那时没船就种地,过了很多年。”他家的船只随着时代更换,“最早买的是十几吨的木船,后来换成水泥船用了20多年,2006年水泥船被淘汰换成钢船。”他告诉我们,2015年的计划是换大的钢船。在皂河古镇开了家饭馆的马幸福计划着未来。
新闻链接
“舌尖”上的黄狗猪头肉
宿迁名菜“黄狗猪头肉”是从乾隆下江南时得名的,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今年因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名声大噪。当时,宿豫县城名厨黄德小名黄狗,制猪头肉很有名气。传乾隆皇帝巡视江南途经宿豫,地方官吏命黄德烹制,乾隆吃了一块觉得味美可口,一连吃了好几块。就让人把黄德叫到跟前问:“你叫什么名字,这菜是谁做的?”黄德心里一慌把大名忘了,说:“小人叫黄狗。猪头肉是俺亲自做的。”乾隆一听,点头赞道:“黄狗猪头肉,酥口嫩烂香,味纯而不腻,海内美名扬。”受到乾隆皇帝赞誉,此菜从此名声大振。自乾隆皇帝品尝后,黄德将其吃剩的肉汤倒入新烹制的猪头肉汤中,如此每天将肉汤留下一碗掺进新汤,世代相袭。又因黄德乳名小狗。故称“乾隆老汤”或“黄狗猪头肉”。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