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宁海“百姓村”:一批种地能手在盐碱地上各展其能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4-06-03 09:48:41

成片的橘林是小村的宝贵记忆。

  家家万元户的“橘子村”

  棉花种植了10多年后,平岩村走到了十字路口,这次改变小村的是台州人。

  “种点橘子吧!”82岁的黄岩人张普森带着家人从家乡出来,行李里装着几棵黄岩蜜柑的幼苗,亦如当年许多躁动创业掘金的台州人一样。几经辗转,他们慢慢集聚到了平岩村。1971年,张普森在房前屋后自留地上种了20棵柑橘,还动员村子的70亩集体土地也种橘子。

  这一举动,惊讶了小村。

  “砍掉棉花种橘子?我不答应。”“橘子7年才能有收成,这人疯了……”村里的老人这样说。可张普森拍着胸脯说:“3年内就让你吃到橘子。”

  事实证明,无论在哪个年代,适时的创新总是可以得到最高的奖赏。到了第三年,张普森的小橘园产橘3100斤,年收入3500元,他还因亩产万斤橘子上了《浙江日报》,当选过县人大代表。

  这下小村又沸腾了。“英雄”般的张普森被请到村里搞70亩的集体橘园,而家家户户都跟风种起了橘子,那时,眼前的是橘树,放眼远眺的还是橘树,成片成片的都是橘树。“我们不断研究改良技术,到1983年,平均每株产量就达到了27斤。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村家家卖橘,家家都是‘万元户’。”

  与小村同一时间成名的村落,如今少有延续辉煌的,而这里,当年的橘子产业有幸走到了今天,而且卖橘并不难。

  43岁的陈靖是平岩村第一代慈溪移民的后代,发誓要种不一样的橘子。他在橘园上盖了几个大棚,温室效应催熟了橘子,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黄澄澄的橘子挂满枝头,他巧用时间差,让橘价翻倍上涨,大棚栽培“冬橘”卖到20元一公斤。

  “是技术,让橘子有了新生命,让小村有了新生命!”陈靖这样认为。

【编辑: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