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梁弄晓岭街:旧时的晓岭街虽古朴简洁 却也热闹繁荣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来源: 宁波晚报  作者: 黄志昌   2014-06-08 08:47:20
0

  背景图为晓岭街“小源和”老宅

  古镇梁弄,有着一条千百年的老街长弄,东西走向,全长约一公里。它西起旧时梁弄集镇最繁华的“三叉路口”,与南北走向的直街连接,成“丁”字形,东至东溪大池头,与斤岭古道相连,直通晓岭(今鹿亭乡晓云村)至宁波。因此,当地百姓称之为“晓岭街”。

  晓岭街并非笔直,稍有微弯,成弧形状。它与所有的老街相似,街面窄窄的,只有三四米宽。早先的路面都是用“鹅卵石”铺嵌,没有水泥辅助,故有点凹凸不平。尤其是到了下雨天,卵石表面像搽了油,滑得很;寒冬里,卵石外露部分结着一层冰晶,很会捉弄过往行人。不过,两边好心的店主一大早会用开水或洗脸水冲刷卵石路面,使其融化,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地行走了。后来,人们用方块石替代了卵石,走起来就舒服多了。

  晓岭街两旁都是砖木结构的老式房屋,有独层的“高平屋”,也有两、三层的“吊口楼”,错落有致。南北两边面面相对,形成街面。老街门面大多用杉树木板装饰,楼上开窗“吊口”,楼下店铺装有可以脱卸的“牌门板”。为防止搞错,每块牌门板上都编写着醒目的序号。店门外的“阶沿石”为避免店堂进水,都略高于卵石路面。店铺虽然简朴,却样样俱全。有烟酒百杂,有客栈饭店,有裁缝理发,有圆木铁器,有漆店染坊,有山货竹木,有酒肆茶楼,还有豆腐店、香烛店、柴行、米行、糠行,算命卜课店等。

  旧时的晓岭街,虽古朴简洁,却也显示出热闹繁荣。除了本镇人逢市赶集,还有挑着“白袋皮”(便于爬岭盛装货物的白布袋)的山里客,那些“白袋皮”上都写着“河南褚氏”、“东海徐氏”、“江夏黄氏”等郡名字样。他们大多来自晓岭、茭湖、鹿亭、大岚等周边山区。年末腊月里,山客们半夜就动身步行,天蒙蒙亮就到了晓岭街里,带着自产的农副产品来销售,如淘箩饭篮、竹椅扫帚、茶叶笋干、竹簟箩筐之类的换取钞票,再在老街店铺中购置需要的年货回去。若是到了中午时分,山客们在老街饭店用餐,酒足饭饱之后,挑上装满年货的“白袋皮”赶路爬岭,一路辛苦不说,到家也得傍晚时分。那时,晓岭街上随处可见“白袋皮”的影子,山客们憨厚实惠,而当街的店主也热情好客,喝口茶,洗个脸,借把伞,甚至借点钱、吃顿饭都不在话下,而且是常有的事。

  梁弄弄堂多,许多条弄堂横穿连接着晓岭街,什么“豆腐店弄”、“墙里弄”、“大厅弄”、“源和弄”、“姚家弄”、“秀房弄”,还有好些叫不上名的小弄,纵横交错,如经脉似的连通着晓岭街。

  临街的几处古建筑,名望也十分显赫。最东首的“小源和”老宅,坐北朝南,四面高墙围抱,前后两进,两翼左右厢房,中为石板天井,颇有北京“四合院”之韵味。整个建筑典雅古朴、气势端庄。早先宅主开的是“源和米酒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和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领导浙东人民抗击日寇。当年有一位美籍飞行员托勒特,身负日军炮击之重伤,经新四军游击队营救,在“小源和”里养伤一月之多,受到当地军民的精心扶理调养,康复后还穿着“源和妈妈”亲手缝做的布鞋回到美国,一时被传为佳话。现在,这里是全国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小源和”相隔不远的是“旗杆墙门”务本堂,是古镇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清乾隆年间,当地有位黄姓学究考上举人后,衣锦荣归,大兴土木,建造楼群数十进,被当地百姓称之“大厅里”。他还在家门口的宗洞前立旗杆石,石上镌刻中举人姓名及中举年月,以显示门第,光宗耀祖。今日,“大厅”依在,而“旗杆墙门”却是匿迹无踪。

  老街中段,靠近姚家弄之处,有被称为中医世家的“庆云轩”,宅宇深邃,黄氏世代行医,且医术精湛,闻名远近百里,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临街的还有“乾元道地”,它是一处清代古建筑。走进古朴的墙门,映入眼帘的是坐北朝南的11间主楼和东西两厢9间侧楼,围成一个偌大的道地,地面全用鹅卵石铺成,据说可以摊放100块晒谷竹簟,故称“乾元大道地”。宅主姓舒,在镇上开着一爿乾元南货店。舒氏靠经商致富,在镇上是能排得上的大户人家。店铺开在晓岭街最西端的“三叉路口”,经营鱼鲞、火腿、桂圆、荔枝等几十种南货。糕点茶食按四季搭配制作,少说也有百余种。雇有六七个大师傅专做茶食,其中就有寸金糖、雪枣、麻枣、大糕等,特别是“南货店大糕”被称为梁弄一绝。舒氏重视教育,子孙人才辈出。考入清华大学的很多,称为“一门三清华”,名振乡里。

  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梁弄的直街、横街、晓岭街等老街已不堪重负,因此,新建的镇中路、正蒙街及如意路分别承担起老街的重任。

  今日晓岭街,人影稀疏,店铺成了居室,街路成了摆设和通道。它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老了,静了。当你走在老街的石块上,脚下发出“笃笃”之声,好像在聆听岁月沧桑,在回味着当年的繁荣与热闹,演绎一段激昂而富有韵味的往事。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