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侬叫色格名字?”“几米礼拜几?”“乙个是色格东西?”这些本土慈溪人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语,对新市民来说却可能晦涩难懂。近日,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鸣山小学的教室里,一节别开生面的慈溪方言教学研讨课正在进行。从2011年开始,该校开始着手实施《对民工子女实施慈溪方言的研究》的课题,通过让学生学说慈溪话,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找到归属感。
校本课程早已涉及方言教学
课堂上,学生们首先学习人物、时间、地点的方言单词,学会词语后与同学交流,串词成句。“我在上面读,学生们在下面跟读,造句也很积极,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都不够用了。”教方言课的杨老师说,虽然学生说出来的方言并不纯正,但大家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跟读时都有板有眼的。
此次是学校方言教学课首次作为公开课开展,但在此之前,鸣山小学已经做了很多教学试点。学校的徐老师告诉记者,2011年,学校申报的课题《对民工子女实施慈溪方言的研究》获宁波市教科研立项,就有了一系列方言教学探索。“学校成立了慈溪方言课题领导工作小组,将搜集来的慈溪方言编写成教案,包括时间篇、身体部位篇、日常饮食篇、社会称呼篇、日常用语篇等。”
记者了解到,鸣山小学在3至6年级段设有慈溪方言课,还通过举行“慈溪方言听力大赛”,来培养学生听辨慈溪方言的能力。徐老师表示,“开展这样的尝试,主要是想让民工子女人人听得懂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慈溪方言,人人会用简单的日常生活沟通用语,让他们在第二故乡更有归属感。”
方言教学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冲突
我市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有近百万,其中80%的新市民听不懂慈溪话。为方便交流,我市一直在大力推广普通话。鸣山小学开展的方言教学,是否与推广普通话冲突?记者采访了市教育局普教科姚科长。姚科长觉得,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把方言作为一种文化保留并加以传承,不失为很好的尝试。“学习方言与推广普通话两者并不矛盾,就像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传播,那难道德语、法语就没有地位了?我们很多地方电视台、电台也专门开设了方言节目,这对推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有益的。”
鸣山小学校长王君芬觉得,作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慈溪方言,有时候承担着普通话难以表述的功能,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学校很多学生有的一出生就在慈溪,作为新市民不会慈溪方言,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学生自己也有学习慈溪方言的诉求。而且慈溪方言中有很多需要传承的东西,开设方言课不仅能让流动人口子女尽快融入第二故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交际能力。”
说到后续教学,王校长说,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深度都是有限的,今后将拓展方言学习的范围。“除了方言课,学校还将通过播放慈溪方言歌曲、方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的校园新闻,让学生每天学一句慈溪方言。”王校长表示,学校也倡导学生与本土慈溪人多交流,让新老慈溪人更好地融合、互帮互助。
新市民很想学慈溪方言
“乙笔事体我阿晓得格。”在鸣山小学附近摆水果摊的高师傅用蹩脚的慈溪话与记者对话。高师傅来自河南,儿子在鸣山小学读书,已在慈溪生活了7年,他对学校开展慈溪方言教学非常赞成,说起自己刚来的时候,因不会方言,做生意非常吃力。
同样来自河南的魏女士是名护士,嫁给了慈溪人。“我刚嫁到慈溪,婆婆不会普通话,交流起来很是困难。不单单是生活上,来看病的很多老人家也不会说普通话,沟通起来有障碍。”魏女士说,今后将扎根慈溪,学习慈溪方言非常有必要。
广西的毛先生在周巷开了热水袋厂,他的儿子在慈吉小学读五年级,同学基本都是本地人。“孩子不会方言,小区里的朋友也不多,周末的时候大多就在家看电视,要是周末能向社会开放慈溪方言教学,我一定和儿子一起报名。”
市暂口局的戎局长表示,他们也很关注外来人口尤其是其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很支持鸣山小学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流动人口子女,这类方言课不仅增强他们对慈溪的认同感,也加深了他们对慈溪本土文化的感知和了解,更重要的是消除他们的隔阂感,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见习记者 杨昀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