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得主刘浩将来宁波寻根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6-22 07:17:35   稿源: 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如此精湛的艺术,只能停滞在远古时代,刘浩甚感惋惜。

那时刘浩已经50岁了,可是他心中燃起了火焰:一定要做黑陶。这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文化,是美术与音乐无法取代的。

就是那一闪念,他痴迷了半生。

蓬头垢面的摸索者

几千年黑陶文化的断层,先民黑陶技术的失传,使得恢复黑陶艺术变得困难重重。为了潜心研究黑陶,刘浩毅然辞去公职,在知天命的年纪,一切从头开始。

所有人哗然,流言蜚语四起。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挠刘浩追寻黑陶的脚步。

他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带着几个农村来的十六七岁的毛孩子,请了几位村里的窑匠,在三间小破房里捣鼓摸索。

那个时候,在山东晏城这个地方,常能看到一位老者,蓬头垢面,脸色黯黑,将黄河流域的泥土变成陶瓷碎片,一次次地烧制,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重来。

第一批成品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不理解:这一堆黑疙瘩有什么用?在办公室里闲适地坐着,不比在窑房里熏烤强?

1989年,刘浩的黑陶作品获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金奖。后来,他又筹建了中国第一个黑陶研究所,成为所长。

他还成为中国现代黑陶的奠基人,是第一个把黑陶文化传承弘扬到国内外的人。

“中国历史民窑恢复发展贡献奖”、“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央电视台先后制作三个专题片介绍刘浩的黑陶……荣誉接踵而至,面对一切不解与嘲弄,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慈溪、镇海也有黑陶出土

纵观中国黑陶的发展史,河姆渡黑陶可谓先导者。

其中令刘浩惊艳的河姆渡黑陶,是一个刻有野猪图案的陶钵。它的形状椭圆,底部见方,蹲坐稳重。猪的形象栩栩如生,四蹄蹬开,鬃毛耸起,眼神艺术夸张。在那个尚未完全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竟然有这样的艺术品,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刘浩说,在宁波,黑陶的残片不仅存留于河姆渡遗址,慈溪童家岙遗址也曾出土过夹砂黑陶。

慈溪横河镇童家岙村,依山临海,茂林修竹。这里的黑沙泥滩,曾是童家岙村民最熟悉的地方。

有一个叫潘丹奎的老农,觉得这一带的塘泥质地松软,颜色灰黑,便年年冬闲挑担回去当肥料。村民们发现潘老农的庄稼收成好,应该是肥料的功劳。大家便纷纷效仿,一起去挖这种黑灰土肥田。

渐渐地,泥滩的塘基越挖越大,越挖越深。人们挖到了黑土层中鹿角、骨头、木头、陶器、石器……这些陶器有釜、罐、钵、器盖、支脚、贮火尊,以夹砂黑陶为主。陶器的表面大多没有雕饰,偶尔口沿有弦纹和锥刺纹,瓷器的腹部有拍印绳纹。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