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北仑 正文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浅说北仑有趣的地名之梅山篇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6-30 10:23:36   稿源: 北仑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岙中路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担峙门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悬邻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厂跟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火烧湾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梅树坑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南汇陈家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茶厂跟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茶厂大会堂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店跟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铁沙湾胡家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下跳潭

土味地名浓浓乡情

南汀嘴

北仑新闻网记者 顾圆圆 通讯员 沈琼云

梅山岛,面积27余平方公里,位于北仑区境内东南部海中,东临峙头洋,南濒汀嘴港,与舟山市佛渡岛、六横岛隔海相望。全岛分本岛以及东北侧扑蛇、青龙两岛,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向。梅山岛主要居民点大多依傍山体南面,处于地势较高之处。

约在明末清初,梅山岛开始有人定居。当时尚分为互不相连的两个小岛。中间隔一条不宽的“三江浦”,在浦西南面的称“下岸”,在浦东北面的称“梅山”。后经两岛居民的共同努力,在“三江浦”南北两段筑起了海塘,使两岛合一,统称梅山岛。

如今大家都在叫“梅山”,想必很少有人探究过这个名字的由来。记者也是翻阅了《北仑区地名志》才知道的。地名志上记载:“梅山”的名字以村名梅山村(岛上的一个老村子,梅山成为岛名后,这个村子被叫做老梅山)而来。梅山村的名称又有两种来历:一种说法是,该地山上多梅树,故称梅山;另一种说法是,山上有梅子庙,清道光十二年里人李景奇等重建,祀汉方士(古代大家)梅福(以诤言直谏见称的一个小官,在历史上颇有名气),村以庙得名,后成岛名。

梅山的历史沿革

在介绍梅山有趣的地名之前,记者想先向大家介绍下梅山的历史沿革,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梅山,这样也能更方便、更直观的了解梅山的地名的意义。

岛上的老村民介绍,梅山的历史已经有400余年,梅山岛域的形成,按照筑塘垦田的年代先后,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居民初期(约1600—1661年):时居烟墩山下的沈氏、张氏筑砂塘、里石桥塘和里百亩塘;时居洪家山的洪氏、纪氏筑门口塘,合计围滩垦田约500亩。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颁行“海禁”,居民迁居大陆。二、两岛时期(1685—1829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诏令“驰海禁”,居民返回故里。时居梅子山、盘峙里塘、异姓塘、河塘、太各塘、厂跟塘、大兴塘等塘和时居烟墩山和南汇山周边民众陆续建筑苔岙塘、里岙里塘、外塘、岭后畈塘、石桥塘、外岙塘、叶家塘、担峙厂跟塘、王家塘、深水塘、龙底塘等塘,合计围涂垦田6000余亩。此时已形成东部以梅山为中心的梅山和西部以烟墩山为中心的下岸两个小岛,中间隔三江浦。三、两岛合一时期(1832—1910年):清道光十年(1832),东、西两岛居民于三江浦南、北两端筑八百亩塘,从此两岛合一。随后又续建钟家塘、永兴塘、复成塘、沙里塘、茶厂王家塘等塘,合计围涂垦田9800余亩。四、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0年):1958年3月,宁波市工商局于岛南部永兴塘外筑塘围涂4950亩,建立宁波市国营梅山盐场;1968年至1970年,梅山公社会同白峰公社于七姓涂南部筑塘围涂1695亩,建立梅西联办盐场;碑塔生产大队于大兴塘外筑大兴塘,围涂430亩,建立碑塔盐场;梅山、炮台、盘峙三个生产大队于土毚里塘外筑塘围涂950亩,建立梅东盐场;盘峙、里岙两生产大队分别在道头咀与下道头筑塘围涂各50亩,建成淡水蓄水塘。1977年至1980年,梅山公社又在梅西联办盐场西北部筑塘围涂4050亩,建立七姓涂盐场。至此22年间共围涂造田12175亩。

如此,一线海塘逐渐外移,陆域不断扩大,形成今之岛域。岛东部有梅子山、盘臼山等小岛,俗称梅山;乡西部有烟墩山、南汇山等岛屿,俗称下岸。民国二十五年(1936)有梅东、梅西2乡,1945年合为梅山乡。1953年至1958年间,称镇海县梅山乡、梅西乡;1959年至1961年间,称镇海县郭巨人民公社梅东管理区、梅西管理区;1962年至1984年间,称梅山人民公社;1985年10月后称滨海区梅山乡;1987年7月至今改称北仑区梅山乡。乡人民政府驻里岙村,原辖里岙、梅山、炮台、盘峙、碑塔、南深、外岙、苔岙、担峙、霞岸、南汇、茶厂、外墩13个行政村。2004年12月起实行行政村规模调整,将原里岙、外岙、担峙3个行政村合并为梅中村;梅山、盘峙、炮台3个行政村合并为梅东村;苔岙、南深、霞岸3个行政村合并为梅西村;茶厂、南汇、外墩3个行政村合并为梅港村;保留碑塔村。曾以棉、鱼、盐三大产业为主。

解放前的梅山岛是个贫困、封闭的海岛,解放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岛。如今的梅山岛随着2008年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设立,正向保税港、生态岛大步迈进,岛内景象日新月异。东海小岛上正崛起一个充满活力的临港城。

短短几段文字浓缩了近几百年来梅山岛的变化发展,历史变迁。几百年,沧海桑田,一代又一代的人作古,同时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岛上繁衍生息。试问,在悠悠岁月中,后人拿什么去缅怀和传承先人?记者觉得,地名就是这样一份很好的文化遗产,几百年来,它们一直在原地,等着你的归来。

赫赫有名的梅山盐场

海水晒盐是梅山乡的传统产业,曾经是岛内的三大产业之一。记者采访梅山的地名的时候,很多人会提到一个地方,那就是梅山盐场,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用一个形容词——赫赫有名。作为地方国营企业,梅山盐场1977年成为全国大庆式红旗企业之一(宁波仅有两家,全省盐业系统仅此一家),盐场党委书记还到北京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这位党委书记便是张永祥,他当时也是梅山盐场的场长。这么多年过去,梅山盐场依然还是这里的老百姓绕不过去的“精神地名”。

记者第一次知道梅山盐场也是因为这位老人。去年记者就宁波开发区创业故事采访过他,在采访前做功课的时候看到书籍中提到张永祥曾“下放”在梅山盐场二十一年,通过努力,改变了梅山岛。也是这位老人,在原本要退休的年纪出任宁波开发区首任党委书记,与同事们一起,在戚家山的江心岛上为宁波的改革开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90多岁的张永祥在跟记者聊起梅山盐场的经历时,基本是轻描淡写。记者也是通过翻阅书籍和采访,还原当时岛上艰苦的晒盐工作。在宁波作家王耀成的报告文学《流金岁月》里,写到关于张永祥的一个故事,是关于半张老照片。照片里是年轻的张永祥,而他的旁边的另一个剪影被剪掉。那个年代,去了梅山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张永祥把心爱的人还给了她的家人。

当时的梅山岛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田埂路、草棚搭搭、出行相当不便,海风鼓荡,满目荒凉。什么都是最差的,一般人去了那里,估计心也凉了。但是张永祥没有被眼前的荒芜吓倒,他凭着他的那一股子劲头,从小兵到班长,到分队长,再到车间主任,后来升为副场长、场长。扎根梅山整整二十一年!在张永祥和全体职工的努力下,梅山盐场成为那个时代国营盐场的标杆。

张永祥还是梅山通电第一人。五六十年代的梅山岛还没有通电,一到晚上整个小岛漆黑一片,盐场的活儿基本全靠人工。为了让梅山岛通电,张永祥去找了管理电力的老战友,听说张永祥要为海岛办电,他们或是立项批钱,或是特批器材设备,都给予大力支持。时任镇海县电业局长的老战友还派出30多名技术人员,岛上村民也踊跃出工出力,一年筹备,一个月施工,累计投入40万元。当灯光在梅山岛上亮起,整个海岛欢呼一片!张永祥也被梅山人称为“张梅山”,他的名字和梅山盐场还有梅山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也要感谢同样在当年为梅山盐场挥洒热血青春的晒盐人,他们或是本地的岛民,或是分配来这里工作的年轻人。记者知道一位当年从新碶分配来的年轻人,明知梅山路远、偏僻、清苦、日晒风吹,依然打好包裹来报到,一直工作到梅山盐场停产。还有很多当时盐场的工人,默默为盐场的发展作出贡献,曾经辉煌的荣誉属于那个年代每一位奋斗过的人。

如今的梅山盐场不复存在,当年的那一万多亩用滩涂围成的盐田,如今已填平,成为梅山保税港区的所在地。

梅中村的里岙

先说梅中村,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梅山岛经济、文化中心。梅中村位于梅山乡中部,由原里岙村、外岙村、担峙村三村合并而成。梅中村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我们的报社曾经组织读者网友来过这里。这里我们重点说说里岙村。

梅中村的文化体育方面很有特色,武术、舞狮、造趺与梅港舞龙成为梅山四大传统农民文艺,全村习武风气甚浓,涌现了张仁元、傅信阳等农民武术高手,以梅中村为主的梅山武术被誉为“水浒名拳”;梅中村更是为国家输送了“沈家四姑娘”:亚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冠军沈盛妃、全国帆板冠军沈科娜、省全运会铅球冠军沈银燕、全国OP帆船锦标赛个人亚军沈洲崖。

里岙村是梅山乡政府和里岙村委会驻地。村民主姓沈,明洪武年间迁入,清顺治十六年内迁柴桥大溟,至清康熙二十一年重返里岙定居。该村地处山岙,岙口筑有风水塘,俗称塘内为里岙,后成村名。小地名外塘田,村民主姓沈,清光绪年间从里岙分迁。早期,从里岙东边至外塘田西首有海塘,人称塘内土地为里塘田,其塘外称为外塘田,故名。小地名庙后头,主姓沈,清道光年间从里岙分迁。该地清雍正年间建有巉头庙。村建于庙后,故名。小地名下道头,村民主姓周,清乾隆年间从从宁波西门外迁入。旧时称渡口为道头,对岸上阳渡口称上道头,此处系梅山渡口称下道头,故名。

里岙村呈方形。解放前,这里的人靠种棉、种豆为业,去岛外的柴桥需要翻过珠宝岭才能摆渡,非常不便。

沈金花今年80多岁了,她退休前一直在梅山乡里工作,有六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担任过梅山乡党委副书记,村民们都喊她“沈书记”。因为工作的原因,她经常要去梅山岛各地调研,对于梅山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有朋友称她“就地麻雀”。“你有什么问题都问沈书记好了,她知道得最多。”村民们很开心地向记者介绍。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沈金花依然精神奕奕,讲话思路清晰。

里岙不但是沈金花工作的地方,也是她的娘家,她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里岙有名的就是武术和舞狮了。很多村民都是‘武林高手’,都能打上几拳。早年岛上的居民为了防身,盛行习拳,现在倒成了村子里的特色了,也是梅山的特色了。梅山的学校里也专门有老师教授,这个文化遗产得到很好沿袭。”沈金花说。记者也听一些老人讲起,梅山拳术的发展跟抗倭寇有关,身处海岛,为了抵御偷袭,岛上的居民练就了一套拳术,几乎人人都会,兵器都是自家的钉耙、锄头等农用工具。这梅山拳术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据资料记载,公元1121年,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在浙江战败方腊以后,很多将士选择了浪迹江湖,鲁智深、武松就近在杭州六合寺修行。沈氏祖先在此期间随鲁智深、武松两位习武,以后举家搬迁。其五世孙沈恭敬辞官隐居于梅山岛里岙“耕读尚武”,并世代相传。清咸丰年间,浙东沿海匪盗猖獗,沈氏后人奋起杀敌,名扬浙东。其十一世孙沈天童曾著书《拳谱》,并在祠堂开设国术武馆,使梅山拳术达到鼎盛期。原来,梅山的拳术是最早的沈氏武术基础上融合外来的拳术,再加上抗击倭寇的实际需求发展而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5年省武术协会正式授予梅山乡“水浒名拳之乡”的称号。

这几年,梅山拳术并没有一些武术老人的相继去世而面临失传,相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里岙的很多村民,包括一些小孩子都会打拳,习武在里岙蔚然成风。“岛上有个叫傅信阳的师傅,拳打得特别好,现在专门教小孩子习武。”沈金花说。原来,2005年,梅中村在梅山小学建立了武术传承基地,聘请第六代传人傅信阳担任教头。根据教学要求,傅信阳专门编写了一套小学武术体操,既可强身健体,又可传承文化。现在梅山小学的孩子们都能有模有样地打出“水浒名拳”了。2008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来到梅山拍摄专题片《御寇水浒门》,对梅山“水浒拳”作了宣传。梅山拳术名扬省内外。

除了武术,里岙舞狮也是明清年间抗倭中发源并发展而来。据悉,里岙舞狮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190年历史。相传,当时浙东沿海海盗猖獗,为抗击海盗侵害,岛上青年习武抗盗。在与海盗的斗争中,村民们身披红毛之狮壮威,一旦发现海盗登陆,即以狮子出场为号,齐声呐喊,奋起抗击。缘于此,梅山狮子张口、露牙、瞪眼,模样凶猛。海盗获悉“红毛狮子”出阵,无不狼狈逃窜。有了武术和“红毛狮子”,强盗少了,岛上逐渐安宁下来,慢慢地,舞狮成了岛上群众喜庆娱乐的方式,称之为“狮子窜”。

舞狮起初仅为一狮独舞,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由独只增为对狮,还增加了小狮子壮威。据介绍,里岙舞狮自成风格,如“开四门”的套路,每门又有舞蹈、睡姿、觉醒、翻浪、跳跃、喷火等招式组成,它的“四开门”舞法和“狮嘴喷火”、“头尾相接”、“狮身前扑、翻滚”等招式把雄狮沉稳威猛的习性表现得活灵活现。“采青”和“踩梅花桩”是里岙舞狮近几年的主要表演形式。梅山舞狮以老带新,代代相传,培养出一批高水准舞狮队员。1997年,红毛狮子舞被市文化局命名为“一乡一品”。2005年还成立了女子舞狮队。在传承人的悉心带领下,梅山舞狮走出国门。中央电视台、日本电视台、韩国电视台都对里岙舞狮作过专访。

上文提到了沈氏的家训“耕读尚武”。沈姓是里岙的大姓,也是梅山的大姓。在里岙,还建有沈氏祠堂。沈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距今已有133年。1952年,祠堂曾改建为学校,1989年迁移,2002年重建。另外一碑记(2004年立)记载了梅山沈氏家族的由来:“恭敬二公在元朝顺帝时受参军之职,即见国祚改革,归隐梅山,遂定居,焉为沈氏之始祖。为记载沈氏延脉,自康熙壬辰岁立谱,至今已七次修谱。”沈氏后人家族观念甚重,记者采访了岛上的一位沈姓后人,他把祖先“耕读尚武”的家训写了下来,压在自己的书桌上,日日提醒自己不忘祖训。“最近看中央电视台的《客从何处来》感触很深,现在工作节奏都很快,每个人都很忙,都没有时间去问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是做什么的。我们都要静下心来,细细去体味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去追溯生命的意义。”这位沈姓后人说。

里岙有一条里岙中路,老话叫“里岙街”。和新碶、大碶的一些老街一样,里岙街是曾经梅山最热闹、繁华的地方,有各式的小店,还有供销社,还有九间屋。梅山人买东西一般都会来这里。里岙街连接着梅中和梅西,如今的里岙街只是条长长窄窄的小巷,两辆车子并行都要小心翼翼,不过仔细寻访,你依然还能找到这条街往日繁华的痕迹。据了解,民国时期,乡内商贸业萧条,仅有里岙岭下、苔岙店跟两家店铺。1985年前,全乡只有梅山供销社和梅西供销分社及其各村代销店,共18家。。

在里岙下道头还有曾经非常有名气的梅山棉花厂。早在1836年,岛内已始种棉花,是原镇海县最早植棉区之一,种棉花也是岛民的一大生活来源。梅山棉花厂曾风光无限,去那里工作更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每年的春天,田地里是浩浩荡荡的种棉人,场面颇为壮观。

梅中村的担峙

担峙村,也是梅中的一个村。该地有山两座相距不足百米,似有人挑担来放置此处,后得村名担峙(峙,两峰相对,耸立)。小地名朝东屋,还有朝南屋、朝北屋小地名。村名主姓王,清雍正十二年从新碶镇高塘王家迁入。该地早期建有朝东屋。担峙门有王家、叶家小地名。村民主姓王,清雍正年间从大碶李家桥迁入。清代叫担市门。担峙厂跟,村民主姓张,清嘉庆年间从霞浦下张迁入。该地曾为晒盐设厂之处,故名厂跟,因为与盘峙村厂跟重名,1989年更名为担峙厂跟。

贺贤成今年74岁,是梅山乡老年体协秘书长,他是土生土长的担峙人。贺贤成1958年离开梅山岛出去当兵,对于那个时候的担峙村印象深刻。“田埂路,烂泥地,海风直捣。离开村子的前几年,有一次做风水,那是我有生以来印象最深的一次台风。村民们已经逃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大家惊恐地看着海塘被冲倒,狂风大作,海水涌进来,冲倒房屋,一点点办法也没有。这次风水,损失很严重,也给以后留下了阴影。只要刮台风,我就会感到不安。”贺贤成说。岛上的年纪大的居民都和老贺一样,对台风有莫名的恐惧,台风天,风吹瓦片的声音是他们难忘的记忆。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建水利工程,一直是梅山乡的头等大事。建国以来,虽然经过数次大规模的海塘加固和农田基本建设,梅山仍屡遭塘塌田淹之灾。1997年至2003年先后修建加固梅西盐场海塘、七姓涂海塘、钟家塘海塘、梅东盐场海塘、碑塔盐场海塘、原梅山村海塘和方门岙海塘。7年内累计加固沿海一线国家Ⅱ、Ⅳ级标准海塘19700米,修建海塘2260米。2000年至2006年,全乡投入资金2200万元,改造整理基本农田1100公顷,清淤浚通排灌主渠与河道……经过10年励精图治,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沟渠畅、电配套”的目标,旧貌变了新颜。“现在做风水铁放死心。”贺贤成告诉记者。

贺贤成离开家的那一年,背了行李,跋了一段田埂路,到达渡口,当年出岛只能坐船,还不是那种铁质大船,是那种只能载五六个人的小船,靠船夫摇渡过去。“我坐在摇摆的船上,看着自己离岛越来越远,心里一阵酸。”贺贤成说。曾经的梅山,因与大陆隔了海,出行非常不便,码头便成为梅山乡的交通“咽喉”,也是连接大陆的“桥梁”。乡民外出他乡,须乘小木船摆渡。固定的渡口有里岙下道头、梅东、盘峙道头咀、茶厂下峙头和碑塔码头共5处,设施简陋。2010年随着大桥的通车,这些码头渐渐离开了梅山人的日常生活,现在只有上梅渡还在使用。

梅山岛内的交通也慢慢发展起来。当年贺贤成离开的时候只是田埂路,1984年修筑砂石公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动车辆逐年激增,公路上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飞溅。1997年乡人民政府为改善海岛交通,采用“政府拨一部分,群众自愿捐一部分”的方法,先后集资800万元,修建下道头渡轮码头原外岙村的水泥公路3.5公里;1998年修建原外岙村至霞岸村的梅西公路1.5公里及其公路桥3座。2002年至2004年又集资1200多万元,先后修建原里岙村至盘峙码头的梅东公路3.7公里及其公路桥2座;修建碑塔塔村梅东村公路3.6公里;2005年修建原炮台村石塘山至梅东渡口公路1.3公里;修建原外岙村至梅山盐场公路1.2公里;修建下道头渡轮码头至梅西盐场的渡南公路3.2公里……形成如今纵横交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如今的梅山,水陆并兼、畅通便捷。贺贤成也在退休后回到了海岛,梅山岛早已不是他离开时的穷模样了。“生活都很好的,穷是老早以前的事情了。大桥也通了,出去方便了很多。这里环境也好,住住很舒服,”贺贤成说。

碑塔村

碑塔村位于梅山岛东南部,东面和西面分别为梅东村和梅中村,北至梅东公路,南临大海,呈散点状分布。碑塔村由中透、河塘、陈家、后厂、太和、厂跟、火烧湾等15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现驻中透。碑塔村的公共设施主要集中在村委会周围,有老年活动中心和菜场。碑塔村投入70万元,建成了山顶文化广场,集篮球场、戏台、健身路径等为一体,成为梅山功能最齐全的文化广场。据记载,清代已有“碑塔”村,“文革”期间一度改名“灯塔”,1983年复称碑塔。

在梅山乡政府工作的沈先生,今年57岁了,他工作已经整整25年了,曾经晒过盐、种过田,做过水利工作,还在乡办企业里待过。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对乡里的各个村子都非常了解。对于碑塔他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小村子都没改过名字,有一段时间,别的小村子都流行叫一队,二队,而碑塔的村子一直就是按原来的名字叫的,如河塘队、陈家队、后厂队。

对于这些小地名,沈先生一一向记者作了解释。后厂的名字跟晒盐有关,有峧外小地名。村民主姓徐、吴。徐姓,清嘉庆年间从白峰小门迁入;吴姓从白峰黎明村迁入。早居者搭舍晒盐,村处盐厂后面,故称后厂。墩头,有小墩、中墩小地名。村民主姓贺,清康熙年间从大碶老贺迁入。早先,村民以晒盐为业,挑泥成堆,形成许多大小土墩,村处墩上,故名。

“最有意思的还是悬邻,乍一看这名字很多人会懵,怎么还有这名字。其实它的地名是因为早年那里就一户人家,孤立无邻,所以叫悬邻。”沈先生说,“还有厂跟,村民主姓贺,清康熙年间从大碶贺家迁入。早年村民务农兼晒盐,在盐厂边建房,故称厂跟。太河,有上墩、横档小地名。村民主姓贺,清康熙年间从大碶贺家迁入。其祖先原住芦苇滩,开太河碗贳店为业,村因店得名。火烧湾,有蒉家小地名,村民主姓蒉,清嘉庆年假从鄞县五乡碶迁入。该处原有大刺棚,先民烧棚驱兽,垦殖定居,故称火烧湾。”沈先生告诉记者,梅山的地名都取得很直白,大俗中有着大雅,细细研究起来也是值得玩味的,地名跟梅山的地域特色、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名中可以看到梅山的一部发展史。

听完沈先生对碑塔地名的解释,记者驱车来到碑塔村,整个村子给记者的感觉就是很安静,很美。记者一个地名一个地名地寻访,村民们也热情地为记者作介绍。记者问起,现在悬邻还是不是只有一户人家呢。村民们告诉记者,如今的悬邻已经不是当年的独门独户,也有二三十户呢。村民还告诉记者,碑塔还有两个岛,叫扑蛇山、河青峙山,山上以前有村民的番薯地,村民们去劳作都是靠摇着船过去的。

傅阿康老人今年82岁了,曾经是梅山乡工办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当年干部去碑塔村里都是靠走路,自行车也是后来才有的。现在碑塔村老百姓的生活完全是大变样了。傅阿康老人还跟记者聊起,曾经的梅山岛没有学校,他这代人念的都是私塾,私塾的老师还是从岛外请进来的,当时的情况现在完全不能想象。

梅东村

梅东村,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肯定是位于梅山岛的东部。2005年,由原来的梅山、炮台和盘峙三村合并而成。梅东村文化底蕴深厚,在抗日战争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至今保留的炮台遗址仍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这里还走出了梅山第一位大学生,后来成为上海一所中学的校长。

梅山村现在被当地人叫作老梅山,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梅山岛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这个村子。梅山山顶公园由村集体出资修建而成。建成以来,村民又多了一个锻炼身体的好去处。特别是在夏夜,老人带着孩子来这里散步,年轻人来这里聚会、跳舞,甚是热闹。

炮台村,小地名炮台,村民主姓李,清嘉庆年间从柴桥东山门迁入。明时村后山岗上筑有烽侯,后人称为炮台山,故名。小地名梅树坑:村民主姓周,清嘉庆年间从大榭迁入。早年,该地山谷溪坑旁梅树丛生,故名。小地名半塘,有隔畈陇小地名。村民主姓周,清嘉庆年间从大榭迁入。该地原有一横塘,周姓居于塘中段,故称半塘。小地名南塘,有张家、曹家、鸭厂、顾家小地名。村民主姓张,清道光年间从霞浦张家迁入。该地旧有大塘,村处塘南,故名。盘峙村是岛上最小的地名,有厂跟、岙里、岙外校小地名。村民主姓李、贺。李姓,清乾隆年间从大碶横河李家迁入;贺姓,清康熙年间从大碶老贺家迁入。村有盘峙山,以山得名。盘峙有小公园,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

梅东村的马灯舞兴起于康熙55年,至今有两百多年了,可谓渊源流长。梅东马灯舞,一般由9匹马灯,一面帅旗以及一位大头娃娃组成。跑马灯者原本由三、四十岁的梅东村妇女组成,扮演的是佘太君、穆桂英、杨八妹等杨门女将。

梅东渡现在还在运营,受大桥开通的影响,上梅渡已经停运。梅东渡是从梅山狮子口码头往返郭巨一侧小方门码头的渡轮。原码头创建于清代中期,地处梅山村西北,由石块铺就,宽约2米,长约60米,呈斜坡伸向泥涂。1977年向西迁址建造梯式新码头,总面积1250平方米,全部用块石和水泥砌成。梅东渡的规模不算太大,也是村民通往大陆的一条途径。如今的梅东渡冷冷清清,上梅渡的停运并没有给它带来好运,料想未来也会与人们渐行渐远。

梅港村

梅港村地处梅山乡西南部,由原来的南汇、茶厂、外墩三个小村合并而成。梅港村环境优美,民风纯朴,传统农民文艺舞龙享誉市内外,多次在省级重要比赛中获奖。

南汇村由村旁南汇山得名。南汇有岭下、井跟、沙塘等小地名。村民主姓钟、史、贝。钟姓,清雍正年间从柴桥后所迁入;史姓,清道光年间从霞浦杨木迁入;贝姓,清嘉庆年间从新碶贝碶迁入。南汇半塘:村民主姓陈,清康熙年间,小青山边建有一小塘,村民居于塘中间地带,故称半塘,为避重名,故更今名。田洋村民主姓林,清康熙年间从新碶镇高塘村迁入。村处田畈中央,故名。外墩村有乐家、厂跟、外墩头、李家、林家等小地名。村民主姓乐,清朝中期从三山乐家迁入。早年村民刮泥淋卤制盐,其咸泥堆成众多土墩,村处碑塔墩头之外,故名。茶厂村有茶厂跟,有塘外小地名。村民主姓林,清嘉庆年间从小港林家迁入。先民在茶树旁搭草厂安家,故称茶厂跟。从梅山乡自然村的名单看,梅港村还有很多有趣的小地名,如茶厂的的风水塘外、大田形、中娘屋,可惜在门牌上并没有找到,只是老百姓口口相传而已。

民间文艺是梅山乡的特色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上文里,记者已经提到了里岙的武术和舞龙。早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逢年过节,各村都有表演鼓阁、台阁、马灯、旱船、舞龙、舞远征狮、高跷、造趺、武术等传统节目的习俗。

梅港村的舞龙是梅山的一大特色。舞龙不但是北仑区的传统文艺精华,也是我市的知名品牌。2006年梅山的舞龙被列入北仑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梅山舞龙曾参加过全国农民文艺舞龙比赛获得第十二名,在第三届浙江省农民舞龙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在北仑区首届民间艺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是市内外许多庆典活动的经常性被邀请对象。梅港村有一支女子舞龙队,经常参加演出,在舞台上,她们精神抖擞,尽情挥舞,展现了梅山妇女乐观向上、积极勇敢的精神面貌。

近年来,梅山乡更加重视传统民间文艺的保护和发展,争取将舞龙、舞狮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出台有关传统民间文艺保护发展计划,配套相应扶持政策,每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建立了民间文艺传承基地,培养大批民间文艺工作者、继承者,鼓励各村扩建传统民间文艺队伍,使海岛传统民间文艺光华永驻。

梅西村

梅西村由三个村子组成,分别是霞岸村、苔岙村、南深村。以前在梅山有一句老话,现在很多老人还是会开玩笑地提起。这句老话是“里岙外岙石明堂,小山黄岩潭讨饭忙”,就是说当时梅中“市口”好,梅西“市口”差。

霞岸村,原来也叫做小山村。两个名字老百姓混着叫,让外人一时听着摸不着头脑。有村民告诉记者,村子本来就叫做霞岸,后来文革的时候改成小山村,文革一结束,又叫回霞岸了。又有一说村子本来叫小山村,后来为避新碶小山重名,改成霞岸,这当然也不是随便改的,该地旧称下岸,谐音便称霞岸。小地名有黄岩潭,村民主姓张,清嘉庆年间从柴桥东山门迁入。该村山岙中有黄岩潭,以潭名村。

苔岙村,苔岙有孙家、庙东晓地名。村民主姓胡、孙。胡姓,清康熙年间从柴桥下横街胡家迁入。孙姓,清嘉庆年间从白峰门浦迁入。据传,早先该岙海滩上遍生青苔,故称苔岙,村由岙得名。清代曾称岱岙。村中有苔岙岭,早前村民要过了岭才能去码头摆渡,如今苔岙岭已经不再使用了。自然村铁沙湾胡家有里塘、外塘小地名。村民主姓胡,清康熙年间从柴桥下横街胡家迁入。村后有铁沙湾山,故名。自然村店跟,有庙西、石孔小地名。村民主姓周,清道光年间从鄞县鄞江桥迁入。该地早年曾有水产销售店,村因店得名。

南深村有南汀嘴、下跳潭等5个自然村。由南汀嘴和深水两组自然村各取一个字组合得村名。南汀嘴,村民主姓周,清嘉庆年间从霞浦陈华迁入。以村旁山嘴得名。下跳潭,有郑家小地名。村民主姓王,清康熙年间从宁波市江东区福明迁入,别称下跳头。这里的人以前去柴桥一带得翻过深水岭才能摆渡。

记者在这些小自然村转悠,感到这里民风淳朴,村民热情,村里的环境很漂亮,家家户户门口支了个圆筛子,寓意着圆圆满满。记者问了几位村民知不知道自己家地名的由来,他们都憨憨地笑着表示并不是很清楚具体的由来,偶然也听以前长辈们提起过,不过已经没印象了。

梅西最热闹的地方当属梅西菜场这块。早前这里也有个小集市,据说解放前就在了,店铺并不算多,有杂货店、药店,在以前“小山黄岩潭讨饭忙”的梅西这已经算不错了。如今延续了往日的传统,店铺集中,人来人往,闹闹哄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还有一个车站。沃师傅是九峰社区人,这次闲着特意坐公交过来看看梅山岛。“我没来过梅山,这是第一次来转转,都说这几年梅山变得很漂亮,我就来看看了。”沃师傅说。这次的短途旅行也没让沃师傅失望。乐阿姨在菜场旁开了家小店,今年60岁的乐阿姨从梅港嫁过来,一家在这里经营小店也已经很多年了。乐阿姨告诉记者,梅山以前交通非常不方便,岛外嫁新娘进来,有时碰到刮风下雨,新娘还过不了渡,得在上阳凉亭宿一夜。那时婚嫁都在冬天,想想一队人在凉亭里过夜多冷啊!这个交通的不方便,乐阿姨深有体会。以前她的小店进货都会去宁波二号桥市场,进出岛来来回回要一天,非常折腾。现在交通方便了,很多货都有小卡车拉来送上门。

在菜场的一角,每天会有一帮老年人坐在那里聊天,打发时间。这次去梅西,记者见到了70岁苔岙村的吴爷爷,82岁霞岙的陈爷爷,还有92岁南深的邵爷爷。尤其是邵爷爷,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很深,见过一次面后,等到记者第二次去采访在路上碰到他,他还悠哉地骑着小三轮跟记者打招呼,多好的记性啊!这些爷爷们年轻时都在岛上种田、晒盐,下海抓鱼,勤劳善良的他们见证了整个梅山的变迁。

梅西的特色不同于梅中,它有大片的滩涂,海产品是这里的特色。泥螺、带鱼、蛏子、海瓜子、涨网货……海产品非常的丰富。记者脑海中显现这样一幅场景:潮水退去,村民们在滩涂上缓缓移动捕捞着海鲜。“每次潮水退了以后,就会显现裸露的海滩,小时候爸爸总会带我去抓鱼。滩涂上,大家拿着不同的捕鱼工具,争先恐后地捕捞着浮在滩涂上的海鲜,一天的收获会有很多,非常有趣,然后晚上还有鲜美的海鲜大餐。现在很多的滩涂都被承包了,下滩涂捕鱼的的乐趣越来越少了。”一位梅西的村民告诉记者。

梅东村的主要特色产业为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在该村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其中蛏子产量不少。一到蛏子肥美的时节,海涂上便会有很多的渔民捡蛏子;该村凭着天然优势,利用现有资源养殖泥螺,以三月桃花泥螺和八月桂花泥螺为佳;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曾给该村的水产养殖业写下辉煌的一笔,极大地带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村里所产的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属于绿色无公害食品。

这里记者还有给大家介绍一种好玩的交通工具,按照这里的话叫做“泥鳗”,也有叫做“泥马”。在海涂上行走很不方便,深一脚浅一脚,很久的时间才能走一段路,这样降低了捕鱼的效率。于是聪明的先祖就发明了这样一种简单方便的泥涂上的交通工具。泥鳗的形状就像现在的滑板车,不过材质是木制的罢了,在滩涂上它就是一条微型小船。通过单脚的后蹬可以载人在泥滩上滑行,经过的地方,来龙去脉清晰。现在保留着泥鳗的人家已经不多了,大家都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种工具。“你一只脚一蹬,哗一下,它就能开得很远。”有老年人向记者比划。

沈金花也给记者讲起了一段关于泥鳗的往事。“我从小就下海涂,泥鳗开得非常好。有一次一些乡里的干部去春晓调研,恰巧要经过一片泥涂。春晓的干部说,你女同志肯定不会用泥鳗,要不我们找个工具把你抬过去。我说你把泥鳗去拿来吧,我可以的。我就用给他们看。他们很惊奇女同志也会用这个。”沈金花说。

小小梅山岛,弹丸之地,却是水秀山绿,人才辈出。除了上文说到的沈家四姑娘,著名人士还有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长徐正贞教授,复旦大学微电子系主任洪志良(博士)教授,宝山钢铁集团总公司冶炼厂副厂长兼高级工程师李亚松,上海市政协委员、高级工程师兼爱登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绥,杭州市越剧2团国家一级演员林碧峰等。

如今的梅山,有了中国第五个保税港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坚持实施“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建设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城市的核心功能区、浙江深化对外开放和实施“港航强省”战略的先导先行区、长三角建设资源配置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功能区、国家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区,正给梅山岛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本版照片由记者孙红军顾圆圆摄)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