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碾辣蓼
翻晒白药
又到一年辣蓼采收时,家住茅洋乡茅洋村的赖绿英开始忙着赶做酿酒白药的活计。她做的传统白药是制作酒酿的佳品,名声在外,未到制药时节早已有人定货在先,每年都是供不应求。
“做白药一定要用小水辣蓼,这样做出来的白药药力才会强,酿出的酒更醇香,喝了也不上头。”赖绿英说。
赖绿英告诉记者,以前田野里随处可采的小水辣蓼,现在都被除草剂给药没了,即使有也不敢采回来做白药,生怕已被农药污染。为了解决原料问题,她在自家的院前屋后载满了辣蓼,亲手栽培,亲手制药。今年辣蓼长势不错,能做个500公斤白药。
虽然用市场上买来的酒曲也能做成酒酿,但与小水辣蓼做成的白药相比,象山人更习惯喝白药酿的酒。“倘若手艺就这样失传,实在是莫大的损失。”赖绿英感叹,这代代相传的老手艺可能到她这里已是后继无人了。(记者 夏雨)
酿酒原料——白药
宁波民间有一种行将失传的酿酒原料,名叫白药,白药主要用于酒酿的“药引”。
每年的农历七八月间,宁波农村有一种叫小蓼(俗名“小水辣蓼”)的植物结籽成熟。这种植物多生长在农家房前屋后,植株高不过膝,籽细小呈浅红色,味辣。小蓼是制作白药的主要原料,方法是将小蓼的叶、茎、籽采摘洗净,用捣臼捣碎研透后,臼中会析出颜色深绿的辣辣的汁,然后将汁滗出与米粉搅拌均匀(若有陈年母粉掺入,更佳),用手搓成团状,再在白篮底部(宁波农村竹制的一种圆形盛具)垫上早稻草,将一只只团状白药放在稻草上,然后把白篮放在通风阴凉处。这样,大约一周后,白药表层就会长出一层白白的毛绒绒的酵母菌,从前农村叫“白药出毛”。待白药干透后,用棉纱绳将白药一只只穿起来,悬挂在弄堂或屋檐木梁上。
白药用于酒酿的“药引”。纯米饭烧熟冷却后掺入研细的白药粉,放在木盆等盛器内,再用棉被等保暖物覆盖,过昼后即培养成酒酿。好的酒酿酿成后,满屋醇香,民间用酒酿作为发酵物与糯米饭拌在一起,大约一个月后,酵菌发酵酿成酒,只要用布袋滤去酒糟,原生态的“宁波自得(制)老酒”就做成了。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