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坎坷中坚守美德 弱女子范美菊的平凡一生演绎传奇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1-16 07:34:36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弱女子一人挑起全家大梁

她还帮妹妹抚养两个幼子长大成才

神仙眷侣般的美妙生活,因为王云鹏的入狱戛然而止。1953年,王云鹏因历史原因被判20年徒刑。一对璧人不得不忍痛离婚。

30岁之前的范伟国对自己的父亲没有丝毫印象,记忆里晃动的都是母亲坚毅的脸,“其实她在我面前一直是面容平静的,很少把在单位里受的气带回家中,但身在单亲家庭中的我很小就学会了看妈妈的脸色,饭桌上她露出一丝笑容,我就知道她在单位干得顺心,我也很开心;饭桌上她默不作声,我就知道她又受气了,或者遇到麻烦了,匆匆吃完,收拾碗筷回房间学习去,小孩子不知道怎么安慰妈妈,也没法保护她,只能尽量少惹她生气。”

“家里人不多,阿太(外公的母亲)、外公、外婆、妈妈和我,舅舅下放在农村,阿姨在外地。阿姨能自给,舅舅要贴补,其余都靠妈妈生活,她是顶梁柱,全靠母亲一份工资生活。”他回忆。

抗战结束后,宁波有老板办起了“四明电话公司”。私人电话在当时的奢华与时尚,堪比今天的私人游艇。这家公司因此对接线生的招聘很苛刻:要家境好,文化好,教养好。母亲前两条不合格,“教养好”是软指标又看不出,看来与此事无缘了。好在很多富家小姐不愿打工,好在天一阁范氏后人的名头还能请人出面担保,也好在母亲模样端庄、应答大方,这让她如愿以偿捧上了“铁饭碗”,工作头一年每个月就能拿到12个银元。到公私合营后,母亲进入宁波邮电局,工资已经达50多元。“按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月有50多元工资已经很可以了,但架不住用钱人多开销大,常常捉襟见肘。”

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母亲还先后将妹妹的两个儿子接到宁波抚养,“虽然我是母亲的独生子,其实从小到大都是‘三兄弟’,母亲对我们3个一视同仁。生活虽然艰难,但她一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母亲一直认为自己书读得不够,希望后代读更多的书,做得更好。”范伟国说。

隔着岁月的长河,范伟国无从了解母亲的内心,但他知道那些艰难岁月里支持母亲一个最大的信念就是———等丈夫回家。但她最终没有等回自己的丈夫,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出狱后,因为种种原因,万般无奈地回到了江苏老家,此后他们各自都有了新家。“那是时代造成的人生遗憾,但他们自始至终都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我就是其中的纽带。”

“范家后人”标签没有留下多少印记

但范家的文人风骨仍在

这是书香门第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天一阁范钦后裔,到母亲这一代应该是第二十代子孙,范家后人的标签并没有在我们的生活里留下多少印记,”范伟国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很小的时候,有过两次正月里的祭拜,外公带着我们来到天一阁,把范钦老爷的像请出来,让我们一一跪拜。”

到了范美菊父亲那一代,范家就已经明显地衰落了,范伟国外公范云璋没喝过几年墨水,母亲范美菊只上到初小(小学四年级)毕业。

但范家的文人风骨仍在,这是书香门第潜移默化的影响。范伟国记得,范云璋从上海回宁波老家后,只能靠扫街补贴家用,每天天不亮就去扫巷子,巷子里的街坊却总是尊敬地叫他“范先生”。“仪表堂堂,个子挺拔,当年1米70多的身高很有回头率的,双眼大而有神,总是透出几分和善。哪怕是穿一件旧衣衫,也很有点范儿。”范伟国回忆,“外公写得一手好字,又和善。邻里老人就常常找他代笔写信。他一落笔,习惯把一页信纸写得满满的,把他们的心意都在纸上倾注满了……”

只有初小水平的母亲,却酷爱阅读,凭自学博览群书。范伟国记得,小时候常常一觉醒来,看到母亲肩倚门框低头看书的背影,房间狭小,她怕影响儿子的睡眠,就用身子挡住灯光,在这样的繁重而艰苦生活中,她居然还考出了一张业余高中的文凭。

“直到妈妈去世,她也不知道我还珍藏着这张毕业文凭,对于我来说,这份文凭代表着妈妈的精气神,鞭策我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前行。”这张泛黄的文凭,形似奖状,但左边有骑缝印,盖着“宁波市联合职工业余学校”的印章,颁发处的用印是“宁波市人民政府文教局”,三寸见方,很是大气。

生活要俭朴,做人要清爽,腰板要挺直

这是范美菊的“范氏家训”

也是她坚守的传统与美德

“虽然没有那种引经据典、厚重深沉的家训,在我看来,母亲自身严格的做人准则就是最好的范氏家训。”范伟国回忆,“如果一定要用语言表达,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怎么一点都不懂得苦难’可以算一个,她告诉我们,无论何时,生活要俭朴,做人要清爽,腰板要挺直!”

范伟国曾写过一篇名为《一位可敬的理想主义老太太》的文章,几件往事体现着范美菊朴素而真切的家教之方:

“譬如说,今天某报登了一则贪官被抓的消息,明天老妈必定会谆谆教导我说,别人的钱不能拿,公家的事要用心做。你看,×××就裁了吧。

我唯唯诺诺。

其实,我早已不管单位的钱财支出,用心办事倒是自己的风格,不敢稍有懈怠。但不能驳她,要按照她的标准,不贪不懒地做人,这样一生平安。

其实,老妈是对的。

有的事就有点‘过分’。我常常将白天在单位看不完的报纸拿回家来看,有时老妈到我家看见了,她就浑身的不自在,盯在我的后面说,你这样把公家的报纸拿回家,没事吗?我说,这有什么呀?我看报是工作,将工作拿回家来做,领导知道了应该表扬我呢!她会接着说,那你看完后就拿回去吧。我说,这报纸就订给我看的,我拿回去干什么?她说,交给公家去卖废品呀!一次,两次,她都这样说我。

想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这样的。既有单位的严格要求,也有习惯成自然,在普通职工身上,公私是绝对的分明。我被当下的风气潜移默化了。

其实老妈是对的……”

这些美德,这些传统的做人准则,依然被很多人坚守,命运的坎坷,她们从不抱怨,却在命运的隙缝中抗争,奉公守法,对家庭和社会无私的奉献,她们都是普通人,却在用一生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普通人的传奇。而老人辞世,她的侄孙、深圳卫视《您有一封信》节目组王凯感慨地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一句话:“传奇谢幕,奶奶走好。”东南商报 记者 鲍云洁 李 臻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