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堰老街上的街亭。
徐氏故居(资料图)。
庄市街道万市徐村有个徐家堰自然村,东靠新老周村,南接大市堰傅家,西与王隘相邻,北傍后丰林庙。相传,明末清初时,有徐姓百姓从余姚陆埠杨徐村迁入堰旁定居。经数代繁衍,家族渐众,形成了徐氏一族。今天,让我们走到村中那条上百年的徐家堰头老街,领略一番。
老街情怀
徐家堰头老街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东到西,沿河而走,不过300来米的距离。老街以街河为中心,分为桥前桥后两大住宅区,居民多为徐姓。老底子,沿河一带全部是店面。
《镇海县志》记载,徐家堰市集在抗战时期极为鼎盛。当时,海河乡、古丰乡两个乡政府均驻扎于此,村中有祭祀牧羊苏武的后丰林庙。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该庙重修。清末民初,旅沪经营纸业巨商徐大统在村东独建钢混结构大统桥,其女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立法委员会主席范徐丽泰,徐氏故居就在附近。
我们在万市徐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顾立丰的带领下,在老街上逛起来。33岁的顾立丰是老街人,在他印象中,老街最东面起首位置,有一家老式手工鞋面店。门面上有门板,墙基上嵌石板。二层楼面,一式斜檐。
老街水清,游鱼浮动。
86岁的翁维华靠在街边晒太阳。老街的时光慢悠悠,老人回忆说,当年,街上全用红色梅园石铺地,墙基、墙面,也是梅园石。沿河很多人家(商户)做起高约五六米的过街亭,亭顶直接和住户二楼的屋顶接在一起,亭檐搁在二楼上。抗战时期,老街极为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到这里交易。
如今老街还留存着一座完整的过街亭。高大的亭下,买卖还在,肉铺、杂货铺、早点铺……有老人牵着幼童穿行而过,有中年妇女系一件半旧围兜,利利索索挥刀斩肉,叫卖着新鲜的猪肉。
“喏,三分一只大饼,以前就在那里买。”60多岁的周依芬站在老街“永兴桥”上一指。街亭下,油炸声隐约可闻,不是原来的那一家,价钱也涨到了一元,“还有布店,以前那谁家的阿爹就是开布店的。”周依芬老人说,她7岁搬到徐家堰,至今50多年了,但相比老街百年的历史,她还是过于年轻。“很多老的东西,我也不太记得了。”说着,几步走过桥头,桥下河水悠悠。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