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歌舞剧院上演《十里红妆·女儿梦》。
浙江日报记者管哲晖吴孟婕
“梳妆台、子孙桶,大橱小橱与春凳。红木眠床绷白藤,铜钿老虎亮晶晶……”10年前,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初步走出困境、“钱袋子”渐鼓的宁波市歌舞团做起了“精品梦”。反复寻觅后,把题材聚焦到了吉祥喜庆的浙东婚嫁习俗———“十里红妆”上,创作了一出此后足迹遍及海内外、常演常新的民俗风情舞剧。
宁波人常说“闷声不响,扑通一枪”。3年打磨剧本、精心排练后,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一炮走红,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收入囊中。
更可喜的是,这出戏跳出了以往不少文化大戏“评委是观众、获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的怪圈。
从2008年首演至今,这个昔日不起眼的小院团,如今的宁波市演艺集团下属宁波市歌舞剧院,把这台戏一路“跳”进了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香港文化中心,“跳”进了美、德、法、波、奥的著名大剧院,演出超过130场。成了第一部与国家大剧院分账演出的浙江剧目,成了唯一献演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舞台剧目,成了继《牡丹亭》、《丝路花雨》后第三部登上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的中国剧目,更创造了不靠团体赠票连演4场、后3场每场2500个座位爆满的佳绩,受到外交部、中演公司高度评价。
一手抓精品创作,一手抓市场开拓。这个昔日连工资都发不出的歌舞院团,年经营收入改制前不足百万元,2011年起已连续4年超过2000万元;2015年才开年,演出订单就接到了除夕前。
《十里红妆》为什么这样“红”?文化精品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我们试着用慢镜头,梳理这出舞剧从创意走向市场的“千头万绪”,采撷流淌其间的艺术瞬间,一起回味一个地方歌舞院团不寻常的“圆梦”之旅。
梦 圆
香飘四海,讲好中国故事
“咔嗒———吱呀”,铜锁轻启,大卫·寇克剧院,舞台上厚重的木门徐徐打开,犹如时光机器启动,带观众进入了一位中国江南女子从出生、定亲,到苦恋爱人、憧憬出嫁的“红妆梦”。
大卫·寇克剧院是专门上演轻歌剧和舞蹈艺术的世界顶级室内演出场地,有着严格的准入机制。2014年3月6日至9日晚,《十里红妆》在此连演4场,70%以上是外国观众,最后一场连150张站票都卖完。
这个带着一抹东方红的“中国故事”,冲破地域文化障碍,以缠绵的爱情主题、唯美的肢体语言、开放式的结局,令国外观众欲罢不能。每场演出后,剧组带去的红肚兜都被抢购一空,观众不断拉着剧团工作人员追问“最后女主角等到丈夫回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