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浙江日报】十里红妆 十年一梦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5-02-10 09:29:39

  梦 伴

  艺术追求,美不胜收

  舞台上,四季流转,身着华美服饰的少男少女巧笑倩兮、两情相惜;焐新床、荷花灯、合欢树、轧蚕花等浙江民俗次第绽放;逗趣幽默的媒婆舞、令人莞尔的吴侬软语、与爱情故事相呼应的手工肚兜,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风情画……

  文化精品梦圆的背后是创作者、表演者及舞台工作人员立足浙江丰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潜心静气,对艺术的孜孜以求。

  但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这个美轮美奂的江南梦究竟可以美成什么样,所谓“舞蹈与艺术的诗意结合”又该如何呈现?从策划阶段起,宁海的“十里红妆”博物馆几乎成了该剧的“学术基地”,数十次登门拜访,问得馆长何晓道都“怕了、烦了”。

  一个暮色沉沉的傍晚,慈溪一座清末民初老宅的小姐楼,让四处寻找灵感的邹建红和总导演王晓鹰心头一动:“推开厚重的木门,‘吱呀’的响声划破宁静,我们仿佛看到门后有一位江南女子,日日夜夜翘盼着爱人回归。”

  在有关领导的点拨下,创作人员还陆续前往绍兴、金华、湖州、丽水等地采风,一个略带忧伤更令人心醉的江南传奇,就这样从传统文化中、从历史中、从生活中,一点一点被“打捞”出来。

  历时3年采风和剧本创作,2008年10月,舞剧《十里红妆》在宁波大剧院审查演出,表演虽美,但专家提出,作为舞台剧,整个作品缺乏故事性、缺少跌宕起伏的情感线索,更像一台“风情诗”。

  怎么办?月底两场公演票都开始出了。

  打造精品马虎不得。邹建红和大家顶着巨大压力,咬咬牙,取消了正式公演。要改,谁都心疼。邹建红和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专程赶往北京和王导修改,讨论十分激烈,有一次他俩甚至到剧院大厅里“堵”看完演出散场的王导。经过4个月反复修改,《十里红妆》揭开了全新的面纱:把浙江的民风民俗自然地融入相应的剧情,借以戏剧和舞蹈的情感张力,带给观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宁波大剧院的7场公演,场场爆满。

  戏,某种程度上,就是用细节抠出来的。“荷花灯,红又亮,相思河上慢慢放……”参演世界互联网大会前,彩排时,短短一个放荷花灯的舞段,让宁波市歌舞剧院副总经理、编导沙日娜发愁了几天。“放荷花灯,不是随随便便,一搁就行,这个动作寄托着相思之苦但又寄予着希望,所以不能是皱着眉头,还必须泪中带笑……”她说。

  新来的演员连恋爱都没谈过,自然难以达到沙导的艺术要求,还有的演久了感情出不来了。她让24名演员席地而坐,闭上眼睛,放音乐,讲剧情;再放音乐,大家一起唱;再请领会到位的演员上去示范。这3分半钟的舞段,足足排了5个多小时。

  作为无声的道具,30多个绣有各类图案的红肚兜在戏中出现。这些是邹建红从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苏州的收藏家、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那里,从600多件肚兜中一个一个挑出来,苏绣师傅手工缝制制成的,每一个都与剧情相呼应;剧中小姐楼、千工床、万工轿等近400件红妆器具及520多套服装,更是宁波市歌舞剧院副总经理、舞美总负责陈大成带着40位幕后工作人员,每天工作16个小时,用两个月时间赶出来的,且每一件都经得起近看、细看甚至触摸;作为“剧眼”的铜锁,有两米多长,如何让巨锁在舞台上自动开启,邹建红又请来了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机械总工。

  戏,之所以成为精品,渗透着艺术工作者的奉献和汗水。

  2013年年底在宁波保利剧院的两场演出结束后,担纲男一号B角的白鹏飞给团领导发了条短信:“力不从心。我的《十里红妆》梦,是时候结束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