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正文

清水绕城润万家 代表委员建言“五水共治”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2-11 10:31:33   稿源: 江北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清水绕城润万家 美丽家园齐打造

谢家河谢斌摄

记者 林嗣健

【代表委员名片】

江汛 区人大代表、洪塘街道上沈村党支部书记

徐进 区政协委员、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水环境问题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代表委员们立足江北实际,着重就大力实施“五水共治”、实现人水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等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

洪塘街道上沈村位于洪塘东部,东临江北大河。近年来,上沈村相继获得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区级全面小康村等荣誉。为让老百姓居住环境更加优美舒适,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治水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上沈村党支部书记江汛,目睹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村庄整治过程中,基础设施改善、河道治污疏浚、生活污水净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

“为确保治水取得新进展,我认为要切实抓好直线、平面、空间、时间这四大维度。”江汛代表认为,在“直线维度”上,要重点主抓河道环境线。应细分河道治理工作内容,将其分为“水域治理”、“陆域治理”两大块。水域治理即清理河道环境,开展河道清淤、生态河道建设,实现河道内部环境全面更新,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明显增强,河道水质有效改善。陆域治理即截留污染源头,开展畜禽整治、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工作,有效截断污染源头。

在“平面维度”上,治水区域要全面覆盖。江汛认为,去年年初,我区实施“河长制”治水以来,各位河长认真做好包干河道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治水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应提倡河障清理全民参与,倡导村民共同开展河道障碍物清理工作。此外,还要通过河道保洁绩效考核的形式,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在‘空间维度’上,要同步推进‘五水’治理。”江汛说,在防洪排涝方面,要开展水毁修复工程,采取围圩电排等方式阻断洪水入侵。同时,补充、更新防洪应急物资并妥善管理。在节水工作方面,大力推广喷滴灌节水项目,通过引导农户由传统漫灌型向新型滴灌型转变,对灌溉用水总量进行控制。此外,在“时间维度”上,应提早介入辖区水环境治理。坚持治水工作“宜早不宜晚”,加快河道清淤整治步伐,加快建设完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等。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对一些做得好的村庄多一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减轻村本级在治污中的资金压力,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区政协委员徐进一直致力于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历年来主持完成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发表研究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建筑设计项目近百项,主持完成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几十项。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徐进委员认为,应统筹安排,在“十三五”期间,把对江北的供水保障纳入全市的供水保障系统中,花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

“‘五水共治’还与环保工作紧密联系。”徐进委员认为,应改变目前单一由环保部门执法的方式,确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属地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建立联合执法队伍,形成一套多部门联动、程序合理、处罚有力、监管有效的机制,压缩办案周期,切实保护好水资源。

徐进委员说,基层在组织实施治水的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如有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比较陈旧;基层治水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为此,实施“五水共治”,必须突出奖罚分明的原则,积极褒奖有功者,严惩破坏水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

记者手记

江北辖区内水系发达、伴水而生,内有234条河道,总长332.7公里,水域面积524万平方米。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水质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治水已经成为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

为此,我区在省、市作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后,明确提出“项目治水”的思路,把水环境治理纳入美丽品质新江北建设的顶层设计范畴,同时,明确并实施治水强基、治污提质、涝水治理、供水节水四大重点项目,有条理地推进庞大的治水工程。

“五水共治”,点多、面广、量大。排出项目后,最紧要的是资金。我区的思路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在政府支出方面,去年新增财力重点向“五水共治”等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倾斜。通过宣传发动,如今全民兴水的氛围日益浓厚,辖区一批企业和广大机关干部纷纷捐款助力治水,广大职工自觉投身到“五水共治”任务之中。

在给干部压担子的同时,破难攻坚的机制与措施也同步跟进。围绕把“项目治水”的要求落到实处,通过一年来协调对接,我区已经建立并落实“河长”领衔治水、部门联动治水、企业主动治水、社会共同治水的工作体系。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