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七旬老人13年收集1700句余姚老话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4-02 09:32:27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晚报记者 梅薇 通讯员 吴大庆) 余姚阳明街道有位七旬老人叫黄士宏,自2002年退休以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做着一件事———收集余姚老话。近日,由他编写的《余姚老话》正式出版,书里收集了1700句余姚老话。“越吃越馋,越嬉越懒”,“月里婴儿日日鲜,八十婆婆日日蔫”,“小来读书,石板刻字;老来读书,粉里写字”……这些渐行渐远的余姚老话都汇集在了这本书里。

运气好时吃顿饭能收集到好几句老话

花费13年时间,收集1700句老话,这着实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现在想想,这10多年来,我还真没怎么休息过。”老黄说,这些年,他经常背上包就出门寻找老话去了,“余姚的角角落落几乎都跑遍了。”

收集老话,老黄自然把目光瞄准了老年人。时间久了,他琢磨出了门道:“我如果直接让别人回忆老话,人家往往会摸不着头脑,反倒是闲聊时会有收获。”街边小饭馆是黄士宏经常去的地方。有时看到几个老人,老黄就会坐过去与对方聊天。聊着聊着,老人们嘴里就会不经意地“蹦”出余姚老话,这是老黄最开心的。“运气好的时候,一顿饭的工夫就能收集到好几句。”

老黄说,这些年,他是“忙并快乐着”。余姚老话是余姚地域文化的一种。“有时细细品味口口相传的老话含义,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非常有意思。”比如,“年纪活到八十八,不可小看人家背驼眼瞎”,“这是说,即使自己已到高龄,也不应该瞧不起残疾人,因为人有旦夕祸福。”再比如,“宁可弃掉三百亩黄稻,不可弃掉鲫鱼格脑”,“这句老话表示:不惜代价,吸取精华。”在老黄看来,这些老话是经过岁月的冲洗积淀下来的思想的结晶,“仍有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

不仅记录老话,还考证老话的出处

余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余姚老话与当地的人文历史也是密不可分的,老黄不仅收集老话,还积极考证老话的出处。

“你知道‘大隐石板’的意思吧?”老黄解释说,余姚境内的大隐盛产石板,叫做“大隐石板”。“这种石板分量很重,一抛到河里就沉到河底里。所以,当地以‘大隐石板’来戏称不识水性的人。”

老黄说,他喜欢咬文嚼字、刨根问底,为此经常为考证一句话而花费很多心思。“新谷新米出方桥”是余姚滩簧中的一句简单唱词,为查这句老话的来历,老黄不仅找余姚滩簧老艺人求证,还专门跑到老方桥拜访了很多老年人,这才明确了其中的含义。“原来,老方桥有一种早稻品种叫‘火稻’,成熟比一般早稻早一周,也就是谷米出得早。”

老黄告诉记者,这本《余姚老话》他现在已经送得所剩无几了,“只要谁喜欢,我就送给他。”

《余姚老话》受到余姚网友热捧

老黄坦言,自己当初编《余姚老话》是因为“很多4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不大了解余姚老话了”,这让老黄有些忧虑,“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如果就这么消失了,那就太可惜了”。事实上,余姚的媒体也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3个小学三年级的余姚籍学生中,仅有8人表示在家里说的是余姚话。

记者发现,《余姚老话》出版以后,在当地论坛受到热捧。网友“来不及哭泣”反思道:“我儿子不会讲余姚话,有些余姚话他听也听不懂。在家我们都跟他说普通话。现在他也只会讲普通话,咋弄弄?”网友“wjy0929”感叹老黄“为家乡余姚做了一件大好事,谢谢!”网友“足下石”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该与余姚话录音光盘一起出版,而且要上传到云存储,永久保存。”

老黄坦言收集老话“碰到的最大难题是收集到的老话有时无法证实其真实的含义”,他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和他一起参与。“我收集的1700句老话,不过是余姚老话中‘牛背上的几根毛’,希望大家能给我提供更多的老话和资料,让千百年来的地方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