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四:借“祭”乞讨遇尴尬借“祭”生财惹人忧
4月4日,记者在前往五乡的育王公墓的路上发现,沿路有不少人乞讨,基本上约50米左右便能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讨者。路边众多的乞讨者,也成为了清明时节一道奇特的“风景线”,除了一部分年老的乞讨者,其中更有部分是肢体残缺的乞讨者。记者发现很多带着小孩前来扫墓的家长见此情况多会捂住孩子的眼睛或带着孩子匆匆走过。
借“祭”乞讨
通常,追思、亲情、踏青是清明假期的主旋律,在倡导市民自觉实践“绿色祭祀,文明过清明”的同时,如何为市民维持一个良好的安心的扫墓环境,而众多乞讨者又将何去何从?不知我们能否得到答案。
有人借“祭”乞讨,也有人借“祭”生财。4月5日,记者在宝幢墓区发现,墓园周边非法从事客运的“黑车”扎推,而各种小摊更是把扫墓的必经之路“改造”成了“集市”。
早上7点,通往墓区的宝同路两侧,早已聚集了各种摊贩,有卖茶叶、小吃、水果的,也有卖各种祭祀用品的。一眼望去,庄严的墓区仿佛被“改造”成了一个喧闹的“集市”。此外,记者注意到,在宝同路上,来往接送乘客的各类三轮车、二轮摩托车、残疾车络绎不绝,这些车辆的驾驶证和运营执照皆无从考证,他们在狭窄拥挤的道路上来回穿梭,成为安全隐患。在靠近五乡东路的路口附近,各种等客的车辆扎堆堵路,严重影响交通。
记者提醒市民,为了安全请拒绝乘坐“黑车”。切勿贪一时方便,或为抢时间,而把自己安全的主动权交给那些非法运营的车主。
说到底,清明祭扫旨在“托哀思,尽孝道”,而慎终追远祭故人,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倡文明祭祀新风尚才是正道,才能正确引导传统习俗文化向善传承。而中国宁波网近期全新上线的“甬生”平台也为市民提供了网络祭祀的新方式。市民可在平台上为自己逝去的亲人建立网上纪念馆、上传图文来缅怀故人,受到不少网友的欢迎。
清明祭祖本意是尽孝,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而“不文明”的祭祖根本谈不上“孝”和“洗涤心灵”了。所以,我们要让“清明”文明起来,给先祖一个至真至诚的祭拜,还社会一片文明的天空!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