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芝兰玉树生庭阶 宁波学堂的命名与人才培养观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4-12 07:03:0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芝兰玉树生庭阶

“宝善学堂”后来改为贵驷小学,图为保存下来的老校舍。

主讲人 朱道初

“学堂”这一名称,最早要追溯到西汉景帝末年,由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首创,但只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废科举后“学堂”才一度被普遍化。其时阿拉宁波遍地出现大批中小“学堂”,可又在民国元年(1912)奉命改为“学校”。因此多数学堂的“寿命”很短,简直是昙花一现。但“学堂”的影响却仍然存在,光从杂陈缤纷的学堂命名来说,也不乏富有意义的“遗产”,从中能够觉察到阿拉宁波人的智慧,以及他们对教育的憧憬和期望。因此,虽然时隔百年有余,今天宁波人还会时不时地从口中蹦出“学堂”两个字来。

那时不少“学堂”十分关注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把培养成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所以在为学堂命名时予以充分的表现,比如宝善学堂、培玉学堂等。审视这种文化教育现象,往往能够从中领略教育的真谛。

宝善学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镇海贵驷曾经有个名噪一时的“宝善学堂”,虽是小学性质,但十分令人向往。要问:为什么将它命名为“宝善”呢?原来“善”是“好”的意思,在这里指要培养的学生,即德才兼备的人才;“宝”是珍贵之物,是古汉语里的“意动用法”,即“以……为珍贵之物”的意思。所谓“宝善”,即是指学堂要“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为目标。”“宝善”有个出典,《楚书》说:当年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秦国,途经晋国,晋国赵简子问他:你们楚国有哪些珍贵之物?王孙圉回答说:我们楚国从来不把珍宝之类当作了不得的珍贵之物,我们举国所器重的珍贵之物只是人才,像观射父、左史倚相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创始人刘崇照把学堂取名为“宝善”,表明他的办学宗旨是要为家乡培养品德才能兼具的人才,将来为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效劳。这虽只是刘崇照个人的美好愿望,不过也符合20世纪初新式教育的宗旨,为此他竭尽全力,要把家乡的“宝善学堂”办好。

其实,进士出身的刘崇照(1863—1920)本人就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曾当过江苏盐城知县,政绩很出色。辛亥革命后被举为镇海县民政长、首任民国镇海县知事。

创建宝善学堂,所费逾万金,其中刘崇照一人就出资数千银元,并且在此后一直努力从经济上支持它,这对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来说,实在是很不容易。

贝时璋、林永年、唐弢:宝善学堂的骄傲

诚如刘崇照所愿,从宝善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真不算少,名声特别大的有贝时璋院士(1903—2006)。贝时璋出生于镇海贵驷憩桥,祖上以捕鱼为生,父亲出门去汉口德商洋行谋生,贝时璋则在8岁至12岁之间就读于贝氏学塾和宝善学堂,其间受到严格的国学训练,如《古文观止》等。直到贝时璋的晚年,他还能脱口而出地背诵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贝时璋学的是生命科学,他认为此序表示着志士们对生命的依恋,对流动的时空感觉的印象,这使他对生命科学产生朦胧而纯真的兴味,恍惚地领略到生命科学的最初。在从宝善学堂改名过来的贵驷小学95周年校庆时,时年99岁的贝时璋院士欣然题词:“宝善精神,永放光茫;春风化雨,终生不忘。”下面一笔不苟地署名“学生贝时璋”,可见宝善学堂对他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宝善学堂后来改为贵驷小学,从该校出来的还有工程院院士林永年。林永年1932年出生于贵驷,14岁时被在上海务工的父亲携去上海,先后在纸行和南货店当学徒,凭着以前在家乡学校学到的启蒙知识和极强的自学能力,仅仅用了4年的业余时间,他在职工夜校里自学完了初高中数理化科目,然后以同等学力考上了复旦大学数学系,并且被选派赴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后来成了杰出专家。

著名的现代文学家唐弢,本是庄市人,理该就近在庄市入学,可他为什么要易地而去前身为宝善学堂的驷桥学堂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慕名而去”。改名一事,是在1906年,这一年宝善学堂改名为驷桥学堂。原因是刘崇照同村大商人刘奂出资建设了宝善学堂的新校舍,这所新校舍相当漂亮实用,有人描写道:“远视如西班牙式小别墅,清水墙细密精致,檐下回廊环绕,西式护栏间间相通,中间为礼堂和教师办公用房,简洁美观。校舍四周种植名贵古树达数十种之多。”刘崇照不是商人,财力有限,大概顺应乡土观念的缘由,同意以当地“驷桥”为校名,那当然也含有使它通俗化的因素在。他认为,既然能够让孩童及其家长由此进一步热爱家乡,又何乐而不为呢!

培玉学堂:培养像玉一样晶莹洁白的品德

与此相近,镇海团桥桕墅方有个以“培玉”为名的学堂,它创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探究其命名用意,同样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培玉学堂创办人曾解释说:我之所以以“培玉”为名,这里面有个典故。《世说新语》记载说:太傅谢安问谢家子侄们:“你们本来也不一定想从政,知道为什么老一辈总想培养你们成为优秀的子弟吗?”众人一时语塞,惟有车骑将军谢玄回答道:“这就好比芝兰和玉树,人们总是想让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里呀。”“芝兰玉树”就是比喻有出息的子弟,而“培”的意思是培植,即:修养习礼,如耕耘田地;陈述道理,如播洒种子;讲解学问,如耨田除草。《易经》说:蒙童时代宜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贤人的根本之道,因此他把‘培玉’二字悬挂在门额上,让后人记住:要努力养成跟玉一样晶莹洁白的品德!

培玉学堂由方舜年、方积钰、方积蕃(椒伯)等创办,方椒伯为首任校长。由于得到方氏族内多人捐助,学堂办得风生水起,拥有实力强劲的“硬件”:图书典籍、仪器设备,远远高出县内外高等小学教学水准,抗战期间还曾附设“镇海县中江北分校”,陆续为桕墅方及其周边村落培养了大批人才。学堂热情延聘高水平的堂长、教员。如堂长江迥(1857—1936),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阅历丰富:历任奉化锦溪书院山长、龙津学堂堂长、奉化县教育会会长、宁波益智学堂监督等,长期在培玉学堂任教,直至上世纪30年代初才因病辞职。他工诗善文,精通传统学术,而且锐意提倡新学,本人对数理化及舆地(地理)等新学科也颇有研究。另外一位教员来自奉化,名叫毛思诚,清末的廪生,曾是蒋介石的塾师。姓陈的国文教师写得一手好古文,培玉学堂碑记即出自他的手笔。

宁波人信奉“名不正则言不顺”,崇尚名实相副,名至实归,很忌讳名不副实。因此在创办学堂时总是量体裁衣,尽力赋予好的合适的名字,而不喜欢率意命名,陷于不得体的境地。但办学的关键毕竟还在于实绩,命名夸诞,并不足取,弄得不好,反而贻笑大方。

本版资料照片由作者提供 宁波晚报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