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安 绘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催生了当下各种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但其在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市场不规范、培训机构资质参差不齐等原因,纠纷也不断发生。
三大现象成纠纷主因
面临高考的压力,高中生小李决定报一个英语培训班。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她,报高级班会有外教辅助。冲着这一点,小李当即报了名。可是,随后她发现所谓的外教不过是留学生,并不会教学,上课大多数是看碟片、做游戏。课程过了大半,小李觉得自己压根没学到什么,便以课程设置与介绍出入太大为由要求退费。协商未果,小李和妈妈便将培训机构起诉到了江东法院。经调解,培训机构退回小李70%的费用。
和小李一样,郭先生的女儿也读高中,因为数学成绩不好,郭先生便为女儿报了个培训班,工作人员承诺将小郭的数学成绩提高到及格以上。可是,接下来的大半年里,小郭的数学成绩并没有提升,有几次测试反而更差。郭先生一气之下,将培训机构告上了海曙法院。法院最终判决被告退还部分培训费8000元。
类似案例,在甬上法院并不鲜见。法官总结近几年受理的此类案件发现,虚假宣传、过度承诺、安全隐患成了此类纠纷的三大主因。
“培训机构多了,为抢夺生源,一些培训机构便夸大其词,肆意打出‘名师’、‘一流’等招牌,以虚构事实招揽生源。有的甚至打出‘保过’、‘保证提高分数’等承诺,这明显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同时,遭遇老师骚扰、教学场地存在安全隐患等,也是此类纠纷的热点。”法官解释,除了这三类,因培训机构关门导致无法继续培训而起诉退费的案例也不少见。
自律和监管皆存漏洞
从甬上法院统计数据来看,营利性教育培训纠纷从2013年开始增多。以海曙法院为例,与以往的个位数相比,2013年至今该院共受理此类案件60余件,数量激增。
究其原因,法官分析:对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以及其内部自律上皆存漏洞。
从内部自律上而言,因为培训市场的巨大盈利空间让不少人眼红,希望能分一杯羹。因此,为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的现象并不少见。民进宁波市委会曾就此进行专项调研时发现,一家培训机构宣传自己培训的学生被我市某著名高中录取比例很高,甚至打出了具体的百分比,于是调研人员专程到该校进行了核实,结果证实为虚假广告。
从行业监管上而言,业内人士透露:多头管理,或是致使监管缺位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我市民办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经教育部门审批、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类机构为市场主体。第二类是经人社部门审批、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从事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培训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第三类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教育咨询类公司。第四类是既无办学许可证,也没有在市场监管或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的“无证无照”培训机构。
“谁审批,谁管理。这种‘九龙治水’的格局,使得一些培训机构能够逃避监管。而那些无证办学机构,因没有部门审批也就没有部门监管,存在各种乱象更是不足为奇。”业内人士说。
谨慎选择 学会维权
纠纷增多,也暴露出消费者在选择时缺乏谨慎,法律意识不足。结合甬上法院受理的该类案件,法官提醒,市民在选择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审资质。审查培训机构有没有营业执照、办学许可证等。声称聘请外籍人员作为教师或管理人员的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资格证》,相关人员必须取得《外国专家证》。
其次,考察师资规模。了解一个培训班最好的办法是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不妨重点察看师资配备、安全措施、环境状况等是否满意。
第三,货比三家。多了解不同的培训机构,货比三家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第四,增强维权意识审合同。在签订合同时要仔细审查,对于培训人的资格、水平等核心事项要反复斟酌。
“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收据、合同、招生简章等资料。一旦发生纠纷,可作为证据使用。”法官提醒。记者 董小芳 通讯员 桂凌 葛凌滢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