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演出现场。(记者 周建平 摄)
“宋朝有个包文正,铁面无私除奸淫。不畏权势为百姓,千古流传到如今。”醒木一击,音乐响起,北仑蛟川走书传承人乐静昨天在四明中学举行“奇葩留香”曲艺专场,开场一段传统走书《包公惩恶》不同凡响,引来掌声不断。
本次活动由市曲艺家协会主办、江东区文化馆等协办,我市曲艺界的专家、艺术家以及四明中学的部分师生等观看了演出。
“北仑蛟川走书起源于翁洲老调”
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蛟川走书是宁波地区一个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独具的曲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蛟川走书大多唱演义类长篇大书。
“蛟川走书的来源有两个说法。北仑原来是属于镇海的,所以蛟川走书也有人称为镇海走书;镇海人的说法是老前辈看到镇海的南墙门上写着‘蛟川’两字,因此就叫蛟川走书。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我乐静的说法,其实也是听我师傅所说,蛟川走书起源于舟山翁洲老调,传到北仑地区掺入了四明南词的曲调唱腔、伴奏,加入表演动作,改良演化成新曲种。”昨天,乐静向记者介绍说,“为这个大受欢迎的新曲种命名为‘蛟川走书’,也有典故,跟当地民间传说有条蛟龙穿山而过入大海有关。”
“艺人是九仙,样样都要懂”
今年69岁的乐静出身甬剧世家,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六七岁就已经能跟着父母哼唱各种曲调,并熟知许多有名的民间故事。“汪康章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他6岁师从舟山六横沃阿定学唱舟山翁洲老调,16岁又拜蛟川走书著名艺人高礼刚为师,19岁正式独立唱蛟川走书。他集再创作、音乐、演员于一身,能拉二胡、敲扬琴、编故事,说、噱、弹、唱样样好。”
有汪康章老先生在前,乐静立志成为一名走书艺人并一路坚持到现在。“1972年底,我带着盲艺人胡小毛琴师和学来的三部现代新书进军舟山地区,在六横一炮打响,这行话叫‘落地红’。次年,26岁的我正式走上从艺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此我几十年如一日,如饥如渴地向艺海进军,开始了我的走书舞台生涯。”
“民间艺人按宁波人的说法是九仙,八仙都上天了,第九仙在人间说书了,天文地理、江湖宫廷等什么都要知道一些。”乐静不光会演,还会编剧、导演。昨天的演出极具特色,除了有反映民间风俗来历的蛟川走书《清明插柳》,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宁波评话《虎逼精丹》,展现宁波地域特色的宁波走书《宁波海鲜》,都是乐静自己编写的,“我是民间艺人,就说民间故事,我唱的是惩恶扬善、爱国爱民、敬老爱幼,这是我的原则。”
“把宁波草根文化留下来,传下去”
乐静是蛟川走书的传承人,但她也会唱宁波走书。昨天,她的弟子王梅芳和张玲球表演了宁波走书《宁波海鲜》。这两位唱了30多年走书的曲艺家认为,“乐静先生内才很好,她不仅依旧保持着艺术水准,而且为了把走书传下去,做了很多事,写了很多文章,出书、出光碟等,令人尊敬。”
乐静还介绍了在东钱湖中学上初一的卢响,“这也是我的学生,很有天赋,我教他说评话,有一段《虎逼精丹》他一下子就学会了,其实曲艺都是同宗同根的。”昨天,一老一少还在台上合作表演。
乐静热爱蛟川走书,从2000年开始,她收集、整理、录制、写作,通过各种方式呼吁拯救蛟川走书。她自费出书《奇葩留香》,把本是老艺人不传之秘的走书技巧公之于众,为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四处奔走,还先后收集了30个老宁波小调录制光盘,“我年过花甲学电脑,在优酷网开了‘宁波民间曲艺’栏目,把我收集到的宁波民间曲艺艺人现场演出制成视频放到网站上。”她还有个愿望,写一本《宁波包公案》,“这是宁波老艺人的艺术结晶,但是我现在眼睛不好,精力有限,如果有人合作那是最好的。”
北仑区已经建立了蛟川走书传承基地,“我除了文化馆安排的巡回演出,还兼顾文化站,一年中有100场左右演出。2014年我应邀演出142场,计426个小时。”乐静还曾在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传授宁波走书,“我要把宁波声音留下来,我要把宁波老底子的文化留下来,把宁波草根文化留下来。”
市曲协秘书长沈姿颖昨天告诉记者,此次乐静先生曲艺专场演出进行了现场录制,作为经典资料保存起来。今后还计划邀请宁波传统曲艺名家、传承人推出专场演出,不仅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而且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老底子”宁波的传统文化。记者 陈青 通讯员 杨骐榕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