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从跑街到老板 “水泥大王”张敏钰的躬勤人生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4-19 07:17:49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从跑街到老板

  以5台手工织布机和借来的600元起家

  1930年,张敏钰在上海绪元染织厂学成满师,升为跑街(担任跑外工作)。任何布,只要到他手里,多少分量,几条经纬线,什么质地,张敏钰都可以清清楚楚地说出来。

  因为个子矮小,辈分低,一开始,这个17岁的少年常常被店家取笑,然而张敏钰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抓住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跟老客户打交道时,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打入新的棉布店时,则从一线店员入手,搞好与店员的关系,这样,他送去的布就会被摆在货架的明显处,并得到店员的大力推荐。

  3年后,张敏钰在义生染织厂做跑街。半年的时间,张敏钰就将该厂滞销多时的存货全部售出,老板还给了他一辆私家车做代步工具。这时,厂内却发生矛盾,老板决定把厂关掉,并发给员工一笔可观的遣散费。而张敏钰则表态,不要遣散费,要工厂!就这样,张敏钰和另外两个合伙人将这块“烫手山芋”接到了手中。193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敏钰得到了5台手工织布机,又借了600元,他将自己的本名“兆庆”确定为新工厂的名字,自任厂长兼跑街。由此,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张敏钰创业之初,恰逢国内发生了“白银风潮”,市场购买力急剧下降,近一年的时间里,上海有上千家工商企业倒闭破产。白手起家的张敏钰硬是凭着和气乐观的态度,在大上海闯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当时街上流行蓝大褂,兆庆染织厂也以生产蓝布为主。有一次在染纱时,工人不小心把棉纱染成了深浅不一、毫无规则的色彩。一件棉纱价值200银元,扔掉可惜,但也不能再用来织蓝布了,该怎么办呢?盯着眼前这一团深深浅浅的蓝色,张敏钰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这种渐变的色彩,不正符合当下年轻人追求自由的心态吗?于是,他将这款染坏的棉纱织成的布命名为“自由布”,投放市场后一炮而红。之后,张敏钰再次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理,采用红、绿、蓝等色调,生产国际上流行的苏格兰布,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1937年,受信记棉布号老板之邀,25岁的张敏钰成为了设备先进、拥有30多台电力织布机的“悦新纺织厂”厂长。

  化危机为商机

  在台湾开启辉煌的后半生

  1949年,张敏钰决定赴台湾发展,将新买的大批美国产的纺织机械全部装上了“太平轮”。不料“太平轮”在途中沉没,财物尽失。1949年4月20日,张敏钰携一家老小远赴台湾,再一次赤手空拳闯江湖。

  刚到台湾的张敏钰,无依无靠,为了一家六口的生活,他几乎每天都背着布匹到市场里寻找商机。1950年秋,他在台湾创办了中国悦新染织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染织业的情结,还是源于小时候母亲带他进城的经历,当时家里没有钱,看到棉布也没钱买,张敏钰就暗暗起誓,等他有钱,一定要开一家棉布店,让母亲喜欢哪块布就拿哪块。

  1954年11月,张敏钰成立台湾第一家民营水泥企业———嘉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近40年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嘉新水泥集团已成为多元化的跨国集团企业,资产也由最初的0.24亿元累计增到90亿元,他也因此成为台湾水泥业翘楚。

  在台湾多年,张敏钰一直都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把自己生产的水泥运送到家乡。1994年,张敏钰接连三次派子女和嘉新水泥的高级顾问,到家乡考察投资环境。由于整个宁波都不具备设立水泥厂的条件。最后,“嘉新”在江苏建立京阳水泥厂,在上海、常熟设有水泥中转库。终于实现了把“嘉新”生产的水泥带到家乡的夙愿。

  零本钱发迹、变废为宝、转投面粉厂、面粉袋变成花布衣裳……张敏钰的经历完全可以作为一部丰富的企业案例教材。他的口头禅“机非常来,常来非机”大抵可以概括他对企业发展机遇的独到见解。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