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烈士王培良的革命往事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5-02 08:36:29   稿源: 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烈士王培良的革命往事

王培良

直到23岁时,王希明才在余姚革命烈士陵园第一次“见到”父亲王培良———荒草萋萋的孤坟和爬满了青苔的墓碑,这是他离乡20多年后第一次回宁波。

父亲王培良牺牲的那一年,王希明只有1岁多,姐姐也尚年幼,弟弟刚出生2个月,一家人从此骨肉分离。

王希明被叔父带到上海,由叔叔婶婶抚养成人。王希明知道自己是烈士后代,但对父亲的印象非常模糊。直到那一天,他回到家乡,看到父亲的墓和纪念馆里的文字,第一次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70年前的5月1日,王培良在余姚畈周村附近的太平桥牺牲。上月28日,纪念王三川(王培良)烈士为国牺牲7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以前那些支离破碎的形象在王希明脑海里开始变得完整和清晰起来。

1.屡次被捕

儿时的王希明对父亲王培良没什么印象,直到解放后,他上学读书,才从叔叔婶婶口中得知父亲的一些点滴。

王希明老人现住鄞州东湖花园,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上海虹口叔父家度过的。

在儿时的记忆里,王希明不知道父母去了哪里。他曾问过将他养大的叔父、婶婶,但对方闭口不言。那时候,叔叔婶婶经营一家皮鞋店,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直到解放后,他上学读书,才从叔叔婶婶口中得知父亲的一些点滴。

父亲王培良,1911年出生于浦东三林乡。祖上曾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到了父亲和叔叔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爷爷王槐生在火车站做扳道工,祖母在家操持家务,生活简单朴素。

王希明上学的时候,叔父常拿父亲幼时之事勉励他:小时候的王培良虽然也贪玩,但书读得很好,14岁就考入同济大学附中,结识了殷夫、柔石、陈元达等同学,其进步思想就是在那时萌芽的,后来又考进同济大学。

王希明家里收藏着1927年的一份上海申报复印件,这是他们从上海市档案管复印来的,上面有当年同济大学的录取名单,不过当时的名字是王顺芳,王培良是后来化名。因为革命的需要,王培良这辈子使用过的名字至少有五六个。

同当年很多进步青年一样,王培良因参与和组织学生运动被当局逮捕。家人通过关系找到杜月笙担保,才得以释放。

王家咋跟杜月笙拉上了关系呢?百家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上海英烈传(第九卷)》记录了这样一段往事。当时,王培良刚订婚不久,岳父顾嘉棠恰巧是杜月笙的管家,号称杜月笙手下四大金刚之首。正是这层关系,王培良免遭牢狱之灾。

在旁人眼里,这可是一门攀龙附凤求之不得的亲事,可王培良不以为然。释放出来后,顾家就提出条件,要么不参加学生运动,顾家资助其读书,给他花园洋房,否则就解除婚约。

面临人生最难的选择,王培良最终不顾家庭反对,解除了这桩婚约。之后不久,他就加入了共产党,当时还不满16岁。

王培良同宁波的结缘,是他第一次到同学殷夫的家乡象山。党组织考虑到他们的安全,做出了隐蔽自己的战略转移。

在象山,王培良同殷夫、柔石、陈元达一起,在县立女子小学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继续领导当地码头工人进行斗争。很快,他们又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返回上海不久,王培良再次被捕,受到严刑拷打,后再次被营救出狱。

好友殷夫、柔石等人先后牺牲,但王培良没有被吓倒。1934年因叛徒出卖,他又一次被捕入狱,被关押在国民党南京军人监狱。这一关就将近4年。

1937年抗战爆发,迫于全国抗日呼声的压力,王培良终于获得释放,此后他全身心投入战斗,一直到1945年胜利前夕牺牲于余姚畈周村附近的太平桥。

 [1] [2] [3] 下一页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