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国亮 记者 王鹏 摄
稿件刊发后的第一个周末,侯国亮去余姚莲香斋一探究竟。
稿件刊发两天后,侯国亮到北仑探望张宇虹,并与杨德成夫妇相识。
稿件刊发后,侯国亮找到朱志平家属,希望能提供帮助。
本期“程钟婧鼓”特稿人物,决定报道我们报社食堂的面点师傅侯国亮。
这位来自河南郑州的汉子今年52岁,长相普通,很多同事对他并无印象。
决定写他的原因,不是他给我们悄悄留了抢手的花卷,或者开了小灶,而是我们多次意外地在食堂之外的场合遇到了他———他不仅认真读我们写的新闻,还默默地做了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程钟婧鼓”刊发的特稿中,至少有三篇稿件的主人公后来都和他有了交集。这位一直奔跑在新闻事件背后的面点师傅,用他的热心和善良,给我们这些跑了多年的记者上了一课。
眼见为实 成为莲香斋志愿者
莲香斋素食餐厅因每天中午免费请孤寡老人和低收入群体吃饭而引发社会关注(详见2014年12月15日东南商报《只要您愿意,天天有“免费午餐”》)。短短几个月,莲香斋的连锁店一家家开起来。这几天,位于江东华严街的第四家分店正在装修,准备于5月上旬开张。
我们在华严街分店采访莲香斋素食餐厅发起人陈钢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在那里帮忙的侯国亮。他穿着食堂的工作服,戴着厨师帽。当见到这张似曾相识的面孔,我们一时愣住了。
“你们不认识他?他可是你们报社食堂的大厨哦,来这里帮忙的。”陈钢告诉我们,这位师傅还是莲香斋的志愿者。莲香斋北仑分店和这家江东分店,都和他有关。
终于想起,这位侯国亮师傅,我们并不陌生。早在去年我们采访忠厚仁义山东人杨德成夫妇时,侯国亮就出现过,只是,当时他不是事件的主角。
侯国亮说,他可认得我们,我们写的每篇稿件他都仔细读过。去年我们报道了莲香斋的事后,做了多年厨师的他觉得不可思议,“餐厅不收顾客的钱,光靠别人捐点儿,怎么维持得下去?”于是,在稿件见报后的第一个周末,他去了余姚。
他在魏星路找到了莲香斋,先在外面转了转,看了看门面,然后大大咧咧地进去,要了红烧土豆、清炒包心菜、素鸡和炖蚕豆,味道家常、老少皆宜,吃得挺舒服。餐厅内客人不少,志愿者各司其职,还真没看到有人付钱、有人收钱。
吃完饭,侯国亮到厨房转了转,干净整洁。他问一个志愿者,你们这儿谁负责?他顺着志愿者手指的方向一看,陈钢正穿着围裙在给客人打菜。
两人一见如故,交谈非常愉快。陈钢给他算了一笔账:厨具、储物柜等是好心人送的,大米、食用油也送了不少,房租是最大的成本,但已经免了一半,后来房东浙江多元集团余姚分公司看到餐厅办得确实不错,干脆全免了。如此一来,所有日常开支就只剩下买菜了。他们挑的都是当季时蔬,一大清早就到庙弄批发市场去采购,比如莴苣,最便宜的时候只需三四角一斤。这样算下来,靠热心人的捐款维持正常开支,是完全可能的。
侯国亮也是做餐饮这一行,他觉得陈钢说得合情合理,两人一拍即合。热心的侯国亮当时就决定做莲香斋的志愿者,尽己所能提供帮助。后来,陈钢提到想在其他地方开分店,一直苦于没有人手,而侯国亮想到了两个人。
这两个人,正是我们另一篇特稿的主人公。
牵手公益 北仑开出莲香斋分店
去年11月4日,东南商报报道了在北仑开粥店的杨德成、佘桂霞夫妇像亲人一样照顾身患绝症的外地朋友张宇虹的事迹。这篇《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报道,打动了侯国亮。
两天后,侯国亮跑到北仑探望张宇虹。正巧,杨德成夫妇经营的杨氏粥铺装修后开业不久,品种单一,生意不是很好。侯国亮决定帮他们一把,免费收下杨德成这个徒弟,并利用双休日跑到北仑,向夫妻俩传授面点制作技艺。粥铺的生意越来越好。
当陈钢提到想开分店的时候,侯国亮马上就想到了杨德成夫妇。他觉得他们夫妻俩心眼儿好,也有厨艺,是挺合适的人选。
半个月后,侯国亮带着杨德成夫妇到余姚实地考察,很快就把在北仑开分店的事定了下来。
去年1月,刚刚过完45周岁生日的张宇虹离开了人世。经过侯国亮和陈钢的张罗,杨德成夫妇在北仑开了第一家莲香斋:午餐供应素食,免费吃;也接受捐赠。
计划本月上旬开张的江东店,侯国亮出了不少力。得知陈钢有意要把莲香斋开在宁波城区后,侯国亮一有空就骑着电瓶车满大街转,寻找合适的店面。他曾经在海曙青林湾物色到一家,条件谈得差不多了,但后来觉得还是开在老小区更合适,能服务到的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可能更多一些。
华严街99号的这家店面,是陈钢的另一位朋友找到的。原来是一家叫做“山里人家”的面馆,面积200多平方米,负责人许式军打算以16万元转让,后来听说做公益餐厅,便以10万元成交,还附送店里所有的餐桌椅。侯国亮知道后非常高兴,一有空就来帮忙,搞卫生,粉刷墙面……他说,那里与他上班的宁报集团非常近,以后厨师的活儿他全包了。
技术帮扶 成为餐饮业主的领路人
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单位食堂还藏着这样的牛人。
侯国亮现在还是宁波市创业指导中心高级顾问,高级技师,高级评委。他已成为不少餐饮业主的领路人,比如宁波“口口相传”餐饮的老板史伟而。
2003年,史伟而大学毕业后从事外贸行业。干了一段时间,他萌生了创建品牌面食糕点的想法。当时,在上海等地,像芭比馒头这样的连锁店已遍地开花,而在宁波街头,早餐还只是以零散单调的大饼油条和包子馒头为主。
史伟而跑到河南、山东等面食流行的地方考察学艺,但始终不得要领,走了不少弯路。后来他在网上发帖,报纸上登小广告,寻找技术支持。
侯国亮看到消息后,主动联系,倾囊相授。2010年,第一家“口口相传”开门营业,以水饺包子等面食为主,所有馅料都是侯师傅亲手调制。如今“口口相传”连锁店已开到20多家,不仅做面食糕点,还做时尚餐饮。
侯师傅频繁出入街道社区,将厨艺毫无保留地传授有需求的人。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知道在这一行拜师学艺有多难。
18岁学艺时,他刚高中毕业不久,选择做这一行是因为饭量太大,总觉得吃不饱。他的第一个师傅是当时刚从钓鱼台国宾馆退休的特级面点大师张挺军,是舅舅托人牵的线。他包下师傅的所有杂事,两个月后才行了拜师礼,成为名正言顺的徒弟。
两年多时间,虽然没挣一分钱,但是学会了各种小吃面点。遗憾的是,直到出师,也没学到师傅一次醉酒后吐露的绝技。之后,他又寻访另一位大厨师傅,学了一年的炒菜和冷拼,凭着娴熟的厨艺,实现了不饿肚子的原始梦想。然后走南闯北,做了多年的厨师长。2000年,侯国亮跟朋友来到宁波。9年后,我们单位把他从机关食堂“挖”了过来。
公益继续
莲香斋华严街店招志愿者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侯国亮说,他每天都会仔细看我们的报纸,然后抽空去看望那些打动自己的主人公,看看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他是个单亲爸爸,一个人带着儿子在宁波生活,没多少积蓄,所以大多会选择提供技术服务的方法来帮助他人。
去年1月,我们报道了北仑志愿服务超过2000小时的志愿者、献血明星朱志平突然离世的事(详见2014年1月27日《春节来临前他匆匆走了 他的微笑却留在我们心中》)。侯国亮看到新闻报道后去了北仑,找到朱志平的家属。他带去了自己的各种证件和一份详尽的计划书,希望能够帮助朱志平的妻子把丈夫生前留下的早餐店继续经营下去。只是朱志平的妻子在考虑到其他现实因素最终婉拒了。对此,侯国亮觉得有些遗憾。
一年多过去了,他说起这件事依然感慨:“我是真能帮到她的。你们记者天天写稿子,写完了也就写完了,第二天还会有别的事发生;可你们写的人,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
平平淡淡一句话,我们细想起来却很受触动。想到前不久看的韩剧《匹诺曹》中一名记者说的话,“某些新闻,对我们来说是选题,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人生。”
如今,身边这个默默关注我们的食堂师傅再次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记者,坚持客观冷静的同时,还得有一个普通人的同情心和善心。新闻不是流水线上没有生命的产品。在将新闻事件呈现给读者的同时,我们也得想想,是否还能为当事人提供一些帮助,做一些改善。
我们问侯国亮,还能为他做什么。他说,华严街的店,还缺负责洗菜、洗碗、打菜和接待的志愿者,希望我们能帮忙吆喝一下。
莲香斋华严街店将于5月上旬开张,每天中午营业。为了提高效率,有意来这家公益免费餐厅做志愿服务的读者,可通过“程钟婧鼓”微信(dnsbczjg)留下您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及可提供服务的时间。如果您不会使用微信,也可拨打电话13003707788(陈老师)报名。记者 樊卓婧 程鑫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