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祥兴。(陈饰 摄)
“正月嘞鳆鱼像团脐,万里江山随才其,艾格楞登吆,万里江山随才其……”5月的一天,73岁的钱祥兴应约而来,在澥浦镇政府一间小会议室里,有滋有味地唱起了久违的渔调。
悠长苍凉的调子,与钱祥兴脸上的皱纹、面部的表情,复活了一段久违的记忆。
澥浦镇是一个传统渔业镇,拥有几百年的渔业史。渔歌渔调渔谣渔号等民间艺术,在这片临海的土地上传承了同等的历史。
到了如今,下海捕鱼者鲜有,捕鱼流网技术少有传承,能吟唱渔歌渔调的人更是日渐稀少。钱祥兴用他喑哑宛转的嗓子,吟唱着忘掉了3个月歌词的《十二月捕鱼调》,带着我们回顾了这段历史。
渔歌的渊源
历史上,镇海百姓“半籍渔盐为生”,捕鱼是当地人主要谋生手段之一。悠长的岁月中,渔民们取木、造船、织网、张帆,背纤、拉纲、起锚、拔篷、捕鱼、收网、售鱼、贩鲜、运货、卖物等,每一幅劳动生产生活场景中都与“渔”字息息相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百姓们喜欢一边劳作一边随口哼唱,由此产生了许多渔歌。
渔歌分深海、浅海两类。深海的由作业渔民吟唱,浅海的有渔民也有劳动妇女吟唱,歌词更为委婉动人。根据曲调,又可分为歌、谣、号三大类别,每个类别还有小类别,如渔歌可分为情歌、生产歌和生活歌等。
所有的歌、谣、号,都是渔民自编自唱的,内容通俗朴实,语句朗朗上口。镇海渔歌保留至今,是镇海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之一。
渔歌的风格随内容而变。有的委婉,有的粗犷,有的悠长,有的短促,有的豪气,有的悲苦,在反映或传授有关生活生产的知识和体验之外,还能感受渔民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领略生命的坚韧,体会粗犷艺术的震撼力。
渔歌中的船歌,风格相当鲜明。中国著名音乐家周大风于1949年在镇海采集的《招宝山外渔歌》中,有一首是这样唱的:“张大哥,李大哥,大家一道唱山歌。你理网,我把舵,金鸡护虎蹲两面过。这里的鱼儿大又多,大鱼小鱼入网啰。鱼呀柯勒满船多(柯勒,镇海俗语,捉住的意思),一重租税二重课,再加海盗多折磨。鱼价便宜米价大,叫我咋样养老婆!”这首渔歌,先是反映渔民劳作情景。唱到下阕,歌词一转,感叹起了渔民生存的艰难困苦。情景交融,发自内心,十分感人。
有的渔歌是明显的知识歌,一问一答之间还给旁人上了一课。如:“啥鱼好吃头太大?啥鱼好吃刺太多?啥鱼好吃吃半边?啥鱼好吃脚爪多?”便有人悠悠答唱:“黄鱼好吃头太大,鳓鱼好吃刺太多。肉鳎好吃吃半边,乌贼好吃脚爪多。”
这样唱渔歌,风趣活泼,令人会心一笑。镇海区文化馆在近年来曾经做过渔歌搜集抢救工作,整理出了镇海渔歌的特点。一般来讲,镇海渔歌唱句较多。可独唱、对唱、合唱、和唱(几个人应和着唱),有的甚至可以当儿歌来唱。小孩子从小就能从中受到一些知识熏陶。
渔歌几乎都没有正式曲谱,大多是当时民歌手、小贩、船(渔)民即兴演唱。嗓音好的唱得响些,嗓音差的唱得轻点。也有一部分则依附了当时的一些民间小调,如马灯调,紫竹调,五更调,荡湖船调等。即兴填词,张口就唱。因此也显得非常生动。听者往往会捧腹大笑。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