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记忆中最美的风景——老镇海人看后海塘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5-15 10:10:19   稿源: 镇海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你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你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1968年同学相聚,经过后海塘时拍摄。

后海塘上几度留影

后海塘不仅是朱萃玮幼年时的好去处,也是他青年时期经常会去的地方。青年时期,他在那里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

1957年,朱萃玮辗转来到他家世交黄声远所办的镇海县城关民办补习中等学校(后称城关中学)读书,后来又考上了镇海中学。

在初中时,放学后朱萃玮和几个同学有时不急着回家,而是绕道后海塘。记忆中,要经过一些乱草丛,在城塘最上边最南边的石缝里,有时他能摘到野草莓和毛栗。这些是他最好的“野餐”。

1963年7月,高中毕业后,朱萃玮去城关第一小学做代课教师。在城关一小工作满三年,为了纪念这三年的时光,1966年7月17日,21岁的朱萃玮拍摄了一张以后海塘和大海做背景的照片。照片中,他穿着白衬衫,双手叉腰,面朝着后海塘,背对着大海,一股青春朝气扑面而来。

1968年春节期间,朱萃玮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相约聚会。那天气温较低,还下了雨,朱萃玮穿着棉大褂和胶鞋赴约。海风中涛声里,他们畅谈过去、现在和未来,相片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一股激情。

同日,同学中有一位刚刚从杭州大学政治系毕业,分配到宁海农场工作。这位大学生与朱萃玮很合得来,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当天边走边聊,下到海塘下面,他俩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合影。两个人站在呈斜45度的挡住海水的斜石板上,凝望着后海塘下当时还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如今,二人虽然各在一方,身份不同,但他们间的友情依旧弥足珍贵。

就像每天的潮起潮落,人生也在不断变化。1969年,朱萃玮被抽调到县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六年之后的1975年底,他参加了镇海县农业学大寨工作队,被分到庄市公社汉塘大队。在工作队,他们白天搞宣传、和社员一起干农活,晚上开会、学习,访问社员家,一天下来,经常累得不想说话。1976年元旦放假,朱萃玮和队员们利用难得的空闲,去了后海塘。他们来到塘上,在大海面前终于得到放松。走到安澜亭,他们留下了一张合影。而今,安澜亭还静静地守在那里,可这些当年的队员都已老了。“曾经的队员,你们现在都在哪里?”对着照片,朱萃玮思绪悠悠。

1980年,老同事从河北前来省亲,朱萃玮陪着他,并带妻子和女儿来到后海塘。他们一家三口在塘上留影。当时,因围海造田,正在使用管道吸后海塘北面的浮泥,这一场景正反映了后海塘变迁的关键节点。

1981年11月7日,八里桥周经房主人周运杓、周运元的后辈周剑生来镇海省亲。他当时在中国石化部搞宣传工作,喜欢摄影,拍了许多国家的世界遗产照片,在北京、东京等地举办过摄影展。读者杂志封二曾数次登过他的作品。

那天,朱萃玮作陪在周经房内吃饭。饭后,带着周剑生沿后海塘到招宝山游玩。周剑生在海塘上给朱萃玮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朱萃玮站在海塘上,原来有海水的那塘下面长了长长的草,显得塘的颓废和荒凉。而不远处,正是港务局和浙建二公司的生活区。这些楼在当时算是很了不起了,那时的镇海很少有楼房。后海塘与它们对比,显得更加落寞与荒凉。

2010年,为了迎接世博会,区政府对后海塘进行了修缮,在1300米的“运道”上铺设了新砖,增添了一些石椅石凳和小花圃,一切都是新的,只有那几十年的老树直挺挺的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这段海塘历经风雨的历史。

如今,后海塘和它周边的环境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几十年的围海造田,后海塘北面的海水早已杳无踪影,沧海变成了桑田,看海要去离此三五公里的远方。当年和哥哥一起在泥涂里捉泥螺,和老同学在后海塘畅聊的景象已经远去。站在后海塘上,海风迎面吹来,海浪打在海塘边的崖石上,惊涛拍岸,壮观无比。而这一切现在只能在朱萃玮那代人的脑海里偶尔回想。

时光荏苒,朱萃玮从当初的顽童,变成如今的花甲老人。但只要天气晴好,他还是会抽空到后海塘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这里是他最魂牵梦绕的地方,有他回忆的人,难忘的童年。落泥涂的许多细节,以及与此关联的事物,是他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记者刘万伟  通讯员朱萃玮)

上一页下一页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