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鄞西有个“红色堡垒”村 曾是“卫星根据地”之一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7-30 08:47:23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鄞西有个“红色堡垒”村

叶其昌在讲述当年发生在建岙村的红色故事。(徐文杰 摄)

寻访地点:鄞州区鄞江镇建岙村

寻访内容:鄞西抗日根据地建设

讲述人:叶其昌,77岁,鄞州区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讲解员

田野翠绿,古松苍翠。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将这个养在深闺的古村温柔地揽在怀中。

位于鄞州西北部的建岙村,最近成了市民休闲健身、自驾旅游的好去处。一到周末,来自宁波周边的驴友就会来此集结,沿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拾级而上。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70多年前曾是著名的“红色堡垒”村。这里曾走出了一位位满腔热血的铮铮男儿,这里的群众曾为一批批地下党员提供保护,这里也是抗战时期众多星星点点的“卫星根据地”之一。

“当初,最早一批地下党员被安排到建岙学校,以教书为名开展党的工作。”在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我们偶遇了77岁的义务讲解员叶其昌。他说,脚下正是当年建岙学校的旧址,1940年秋,中共鄞县县委决定将工作重心从城区转移到鄞西梅园沿山地区,拉开了鄞西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在建岙人看来,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岙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村子位于四明山脚和平原的交界地带,三面环山,古树环绕,地形狭长,易守难攻,利于游击作战。“就像是个口袋,敌人一旦进来,就把袋口扎紧,使其难以逃脱。”叶其昌说。

在陈列馆,我们还可以看到新四军军装、日军望远镜、地下党化装进城用的衣服等众多实物。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日军铁蹄蹂躏樟溪、鄞江两岸,盘踞鄞县四年有余。地下党员一开始只能在当地群众家中设立活动点,在他们的掩护下秘密开展活动。

94岁的唐根庆对当年的事还记得很清楚。由于家里穷,20岁的他每天要走10公里的路去种地,收成还不够交租,几乎天天吃不饱饭。屋漏偏逢连夜雨,日军的大肆抢掠,让唐根庆一家的日子更加艰难。当年,建岙村组织300余人的自卫队,唐根庆立即报名,配合主力部队抗丁、抗税、抗粮,开展生产自救,进行反顽自卫。

据老人回忆,抗战时期,建岙村有3个共产党员支部活动点,全部设在群众家中,他家就是其中一个。在两层楼高的瓦片房子里头,楼上,共产党员开会,部署工作;楼下,村民进行着看似寻常的生活劳作,其实千方百计保障革命同志的安全。

“当时,地下党和老百姓的关系非常好。在这里,没有党员牺牲,也没有出过叛徒。”积极地送子参军,接力护送伤员,开展“二五减租”搞生产自救……叶其昌言语之间,满是骄傲,一个个当年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

1942年5月1日,中共鄞县县委根据“建立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决定,利用郭青白“宁波自卫总队第二支队部警卫分队”番号,以梅园、蜃蛟两乡自卫队为基础,成立了中共鄞奉党组织掌握和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织。

1943年11月,在中共鄞奉县委领导下,分队与重机枪中队合并改名为“宁波警察总队第三支队第六大队”。由于纪律严明,善于作战,群众称其为“林大队”。1943年8月,郭青白阴谋缴“林大队”枪械,县委当机立断,将“林大队”于9月5日从郭部拉出,同月23日,配合浙东主力“三支队”,一举将郭部逐出鄞西。从此,鄞西梅园地区成为抗日根据地。

据1944年的《新浙东报》报道,9月25日,盘踞在蜃蛟弄的日伪军到建岙抢粮。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指挥下,村自卫队员持土枪占领制高点,村民手握锄头、木棍坚守村宅,霎时间枪声、喊杀声震天响,日伪军随即抱头鼠窜,从此不敢轻易来犯。

据统计,当年和鄞西革命根据地一样,在浙东根据地、四明大地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众多“卫星根据地”。浙东新四军也由弱到强,从900余人发展到一万多人,根据地面积从三北一地发展到浙东两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400多万。

时光荏苒,曾经的战火和枪击,停留在历史泛黄的纸张中。而今,这些穷乡僻壤的红色根据地,迎来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老年活动室、文化广场、体育路径,舞龙队、腰鼓队……大山里的村民,享受着更为便捷的公共服务和更为丰富的文体生活。

相关链接

在鄞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具有革命信仰的爱国人士。抗日民主人士边春甫,始终为地下党培训干部、提供粮食和资金,并千方百计改善村里头的基础设施;“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女乡长”陈晓云,一心为公,发动群众,牺牲时年仅34岁……在粉碎日、伪、顽联合围剿中,中共鄞县党组织发挥抗日武装作用和人民战争的威力,夺取了抗日战争和反抢粮斗争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宁波日报 记者 黄合 实习生 倪姝雯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