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沈志森:七窍八孔的探索者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8-27 09:56:08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沈志森:七窍八孔的探索者

沈志森(右)在手术中。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涉及到人体七窍八孔里的最重要感觉器官,却要在狭小而又崎岖的空间里完成,其周围布满重要神经和血管,难度可想而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宁波市耳鼻咽喉疾病诊断治疗中心主任、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二级岗位教授沈志森,以其非凡的医术和勇气,屡屡挑战“生命禁区”的高难度手术。

“清水鼻涕”竟是脑脊液鼻漏

记者前往李惠利医院采访沈志森时,他正在接待一名刚刚治愈脑脊液鼻漏的患者。患者来自河北,在北仑打工,流了好几年“清水鼻涕”,到医院就诊才知流出来的“鼻涕”竟然是脑脊液鼻漏,也就是说颅底骨质出现了缺口,脑脊液就流了出来。患者因此常年头痛,还得了两次脑膜炎。

沈志森一点点地推敲,终于确认了颅底缺口的位置,这可是个十分细致的技术活,要通过观察“清水鼻涕”的出水位置来划出它的大概方位,然后再通过细致的探查锁定目标。微创手术终于可以实施了,术中,沈志森发现患者的颅底缺口足有1.5厘米那么大,而且因为日子久了,周围竟然还长出了肉芽组织。经过颅底重建手术,患者流了几年的“清水鼻涕”终于止住了,这一次她是特地来表示感谢的。

在沈志森的从医生涯中,这是寻常场景,也是寻常手术,他每年主刀的800多台手术中,83%为难度较大的三四类手术。

近3年来,他更是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15余项———2009年引入微血管缝合技术,独立开展了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喉咽及颈段食管手术,达到保留喉咽功能;2009年至2010年开展鼻内窥镜下切除侵犯翼腭窝的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在省内最先独立开展游离空肠代咽与颈段食管手术,从而解决了保喉或不保喉的下咽与颈段食管癌的修复难题,使学科在咽喉头颈肿瘤术后修复进入全新的境界。

“颅底手术一直被视为‘生命的禁区’,它是医学难以攻克的‘最后堡垒’,我们科室从事的一系列与耳鼻相关的颅底外科手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省内乃至国内的先进水平,但‘生命禁区’还有太多的未知,所以在探索的路上,我不能停!”

即使再忙,沈志森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白天做手术,晚上做科研”已成为他固定的生活模式,在如此繁重的日常工作下,他仍率领团队至今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15篇,已获省市科技进步奖9项,这让很多专门从事科研的医学工作者也感到惊叹。

专门选修医学心理学为患者解心结

“耳鼻喉科医生平日接触最多的是‘三炎一聋’,也就是鼻炎、中耳炎、咽喉炎和耳聋,耳鼻咽喉作为连通外界、感知外界的人体器官,因各种原因产生炎症的确是非常普遍的。”

“但这并不代表治疗这些疾病不重要,在我看来耳鼻喉科无小病,因为耳鼻咽喉不仅是精细复杂的人体器官,也是非常敏感的人体器官,一点小毛病就可能造成患者很大的痛苦,哪怕是鼻炎造成的常年鼻塞,就会让人感到生不如死,而这些慢性疾病又不可能一下子治好,需要长期的过程和患者的配合。”沈志森说。

正因如此,让沈志森非常重视在诊疗时与患者的沟通,在浙江医科大学学医时,他曾特地选修过两年的医学心理学,“那时候很少有学生会去学心理学,但我很重视———六六写的‘心术’里,‘心’在前,‘术’在后,所以先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然后再实行‘仁术’。”

探索患者“疾病世界”的同时,医学心理学的学习和日积月累的沟通揣摩也让戴着内窥镜的沈志森更容易窥视到患者的内心世界,“先解开‘心结’,建立信任感,再循序渐进的治疗,相互配合。”

2003年,沈志森为一名11个月大的先天性耳聋婴儿成功植入双侧耳蜗,给如此低龄的患者实施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当时在我省尚属首例,国内第4例,至今他已帮助近百位患儿重新找回了听力。

短短的采访很快被一位造访的患者家人打断了,他说刚做完耳部手术的孩子哭闹不止,谁劝都不听,“我们说过两天就没事了,他就是不信,说只有沈医生说没事,他才相信。”

对于沈志森来说,这显然是比接受采访更重要的事,征得他的同意后,记者也一同前往病房。病床上的小患者是个白白净净的小男孩,耳朵上缠着厚厚的纱布,哭起来细细的眉眼像弯弯的月牙儿,很可爱,病床周围围着男女老少一大群人,全都束手无策地站着。

看到他走进病房,小男孩的哭声小了一些,脸上的表情却更委屈了,沈医生一边安慰他,一边很认真地告诉他“过两天就没事了,以后再也不会疼”。小男孩抹了抹眼泪,哭声戛然而止。东南商报记者 鲍云洁  通讯员 应红燕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