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洛措开心地站在自家开的藏族服饰店门口。
记者 黄 合 通讯员 勇祖轩 确巴
【足迹坐标】比如宁波市场
【走访故事】
在比如县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宁波市场”。
19年前,30岁出头的次仁洛措离开故乡,跟着丈夫来到比如讨生活。那时,她最大的孩子才3岁,而由宁波出资援建的宁波市场,才刚刚落成。
那时的比如,是一个连理发店都没有的小地方,家家户户靠养牦牛为生,挤奶、采毛、制作酥油茶,自给自足。援藏干部刚去的时候,小县城里卖的大多是茶砖、藏香,日用商品价格昂贵,还搀着不少的假冒伪劣。
在宁波援藏资金的支持下,20世纪90年代,比如投资修建了比如“宁波市场”,并将店铺出租给藏族同胞经营。这里一度是那曲地区最大的县级农贸市场,茶馆、小商店、饭店,藏族人民喜爱的基本日用品都能在这里找到,“宁波市场”成了当地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商贸场所。
那个时候,次仁洛措和丈夫在市场一楼靠西的位置,租下了一间不大的店面,开始卖藏装等民族服饰。次仁洛措的身体不太好,夫妻俩就轮流在这里看店,从其他地方进货,赚点小利。得益于市场的高人气,夫妻俩有了稳定收入,将自己的3个孩子拉扯大。
“现在老大在杭州读大二,老二也马上要高考了,只要他们想读书,我们就供他们。”次仁洛措腼腆一笑,言语中带着点自豪。
64岁的古如次旺,也是最早在这里做生意的藏民之一。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一年能有一两万元的纯利润,寄托着他养家糊口的愿望。他说,这里集聚着来自汉族、藏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商户,大家很团结,从来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之类的纠纷。
以“宁波市场”为起点,20年间,比如滋生出越来越浓厚的商贸氛围。
如今,沿着城市的主干道,统一标识的虫草店、藏餐馆、菜店、服装店一字排开,有时你还可以看见一些国内知名品牌的分店入驻。在县文化广场附近,现代化的商贸大楼正在抓紧时间施工。
去年年初,根据援藏干部带来的小城镇发展的理念,比如县提出了新的发展规划。在比如县委书记陈刚勾勒的蓝图中,3年之内,比如要打造成集商业、住宅、休闲于一体的小城镇,成为西藏74个县城中最好的一个。
在市场门口,“宁波市场”4个金色大字,见证了比如近20年的发展。
【记者手记】
一个小小的“宁波市场”,在20年的发展中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农牧民不再只有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间接带动了比如这个藏北小城的繁荣。
如今的比如人,对于产品和品牌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口袋鼓起来后,他们开始买小轿车,飞到各地去旅行,也开始习惯购买品牌产品———流通的市场,让周边的一切显得与众不同了。
走在比如的街边,可以看到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项目,住房的、商业的、休闲的,彰显的是比如人渴望紧跟时代步伐的那颗迫切的心。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