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为国家找发酵粉 王宽诚先生和他的私人教育基金会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9-20 06:50:03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一亿美元创立教育基金会

  尽管事业有成,但读书梦一直是王宽诚的一个心结。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宽诚就酝酿成立教育基金会。在基金会主任邢福忠的印象中,王宽诚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没有发酵粉做不成面包,四化建设没有人才,怎么能搞呢?我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就是为国家找发酵粉。”

  1984年、1985年间,王宽诚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基金会的筹备工作中。1984年7月,王宽诚在接受《镜报》记者采访时,第一次向外界披露,决定拿出一亿美元设立一个基金会,把钱贷给中国留学生出国深造。名义上是贷款助学,本质还是为国育才。

  在计划经济年代,王宽诚提出用民间资本贷学的助学模式,当时的中国人闻所未闻。令他感到惊喜的是,国家高层都表示了赞成。邓小平亲切会见王宽诚时,对他的想法不仅同意,还推荐了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帮助王宽诚来实现以公开考选的方式选派留学生。作为考选委员会的召集人,钱伟长给出了一个15人的考选委员会建议名单,其中有卢嘉锡、李政道、林家翘、田长霖、汤佩松等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

  考选委员会制定了考选办法,规定按照学科招人,考选涉及文、法、理领域的50个学科,4门课考试全用英文出题。1985年4月20日,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上刊登了第一次贷款留学生招生启事。凡是大学毕业、年龄在35岁以下、身体健康者均可报名。尤其特殊的是,考选打破常规,一改过去先政审后考试的国家公派留学做法,把政审放在录取之后进行。这些做法冲破了许多条条框框,50个招生名额吸引了2600多名考生报名。

  三十年的传承与执着

  怎样合理使用基金,一度让王宽诚感到头疼。钱伟长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我们考虑还是要用这笔钱进行投资,如果把钱存在银行里,不用多久剩下的钱就不多了。因为国外货币在不断贬值。但投资也要投准了才能赚钱。”

  王宽诚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局限在资金上,年近八旬的他还常常亲自给留学生们写信,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不仅如此,基金会采取的资助政策也很快显示出了独到的优势。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阎傲霜在1992年获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博士。“我很快从基金的条例中发现了它在制度设计中独到的魅力。该基金的贷学金申请要求是每一位受助者学成后应回国服务三年以上,三年以后可以视同还款。同时在学习期间定期(三个月左右)要写一份学习汇报。回国后三年中每年最少要写一次报告,如果你没有回国服务,毕业后十年内分期还款消贷。这种以制度的‘软约束’引导留学人员回国的模式,较之当年以相互担保来保证回国率的‘硬约束’,实在是温情、高明得多。我想这就是智慧设计的精妙所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靳刚回忆,留学的费用,在当时算得上天价,但基金会可以满足学生在外学习的所有费用,还优于国家公费的水平。在学习费用之外,还提供保险、交通的费用,当时一张机票对中国人来说真的是几年的工资收入才有可能承担得起。

  在展品中,有一份签署于1993年12月15日的基金会来信,上书:“随函附1223英镑支票,其中1170镑作为你九四年一月一日至三月三十一日的生活费,另53镑系补付给你的上次少付的生活费,收到后请务必实时回信,以清手续。”基金会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人感动。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