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北仑 正文

柴桥:有滋味的水乡“风情画”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9-21 07:31:3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有滋味的水乡“风情画”

老街弹棉花店。(余建文 摄)

有滋味的水乡“风情画”

老街印象。(张庆先 摄)

□记者 余建文 黄 程

通 讯 员 龚亚东

蜿蜒的芦江河,穿镇而过。作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店家的吆喝声,混合在小吃美食的香气里,走在柴桥老街,不由得勾起儿时的记忆。

“柴桥”得名于芦江河支流上的一座石桥,相传由柴姓人筹资建造。现在的柴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的水泥桥。老街呈L形,全长1330余米,当地百姓习惯以桥为界,把老街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

4年前,当地芦江村的顾文洲老人通过搜集史料和走访调查,历时四十多天,绘制了一幅《大明中期柴桥镇文化盛世》的长卷,展现了数百年前柴桥古镇的“清明上河图”。如今,老街聚集了1000多家大小店铺,至今留有印记的百年商行名店还有20多家。

七八米宽的老街两边,上百年历史的二层木结构老屋相互依偎,间或夹杂着四五十“岁”的水泥楼房,底下是鳞次栉比的店铺。斑驳的排窗上,当年的店铺名字依稀可辨。陪同的街道干部黄群声说,柴桥商贸发达,古有“小宁波”之称,老街上老字号招牌林立。清光绪年间,穿山港有客货轮通航上海、宁波、舟山等地,各地货物顺水路集中到老街一带,再向周边地方销售。

转过一个街角,“嘣嘣”的弹棉花声传入耳际。店主老杨是温州人,在此开店已10多年,这门古老的手艺依旧为当地百姓所喜爱。老杨说,至今,柴桥人还保存着一个习俗,结婚陪嫁无论怎么变,至少要有一条是手工做的棉被。

在老街的店铺中,不时可发现各种在城市里难觅的老底子生产、生活用品,很多农具与花木有关。20年前,精明的柴桥人从花卉中发现了一条致富路。街道宣传委员龚先生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杜鹃花之乡”,柴桥现在有5000余名花农,27个花木专业村,花卉种植面积近2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有不少农户还“走出去”,在福建、江西开辟花卉种植基地。

在老街上逛一圈,很多弄堂的名字别有趣味。老人们说,弄蒲鞋弄是当年卖草鞋、蒲鞋摊贩的聚集地;美丰弄是卖各种杂粮的,取五谷丰登的意思,而水龙口弄是当年救火协会的所在地。

老街的情结,不仅系于乡情,还流连于舌尖。薛家桥头的生煎店,是柴桥乃至宁波有名的小吃老店,几十年模样未变,挡不住食客对它的喜爱。此外,索面、黑饭麻糍等传统民间小吃,将人们记忆中的“老味道”彻底勾起。

当年,柴桥曾与奉化大桥、诸暨枫桥、绍兴柯桥一起,并称为“浙江四桥”,至今仍为老柴桥人津津乐道。为恢复“母亲河”的活力,从2011年起,柴桥街道着手芦江河水综合治理,抓源头防污,强化生态治水,建生态河道,引导17家铸造企业实行“腾龙换鸟”,关停了沿芦江河27户畜禽养殖场所,对芦江河两岸17村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和截污工程,完成37.5公里长的河道的集中清淤。在河道治理中,柴桥充分利用沿河道自然景观,以花木为点缀,力求保持原生态风貌。

经过三年多的综合治理,芦江河再现河水清清、碧波荡漾的美景。老街上熙攘的人流,灰墙挑檐的老宅,倒映在盈盈的流波中。街道干部说,柴桥老街是北仑区内现今保存最好、传统味最浓的老街区。前一阶段,柴桥街道与规划部门合作,结合芦江河治理,初步设计了一套古镇街区保护和改造方案,让老街留住“老味道”,重现昔年商贸繁华的景象。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