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生命的宽度重于长度 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成长史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0-05 07:03:04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在多数居民的心里,这仍然是令人感到恐惧的“死神”。陈君艳希望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队伍,“接受的人多了,这个话题可能就不会那么敏感。”

  记者了解了一下,目前宁波从事类似事业的大概有两个群体:一类是墓地工作人员,当然他们提供的服务是有偿的;另一类是来自社区的志愿者,大多以殡葬服务为主,往往缺少专业的护理和心理学知识。

  俞范社区原来有一个“终极关爱”服务队,目前正在接受陈君艳所在团队的培训。去年,海曙区把社区部分志愿者集中起来,成立了海曙区“北斗心灵”生命关怀小组,专门请一些医护人员和医学院老师给他们上课。但组长张孝杰认为,“具备专业素养的志愿者,还远远不够。”

  “临终关怀一直是我们重点扶持的方向之一。”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一位姓吴的工作人员说,但目前获得政府创投基金的社会组织凤毛麟角,因为有专业医学背景的志愿者比较缺乏。

  这次去深圳交流,陈君艳也很有启发。“很多专家提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临终关怀仅仅靠社会组织和社区是完全不够的,医疗系统还是一条主线。”

  记者查找了一些资料,台湾地区几百家医院,几乎都有“安宁病房”。每个患者都专门配有一名护士,负责陪伴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而其护理费用是有医保制度保障的;在香港地区,也已经有13家医院设立了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而每一个陪伴患者的护士都会被亲切地称为“握手姑娘”;而在大陆,包括宁波在内的绝大多数城市,这样的专业医疗机构几乎为零。

  记者了解到,宁波也曾有过尝试,海曙的一家老年病医院曾经开展过临终关怀,但最终不了了之;市政府于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民间资本在养老机构内举办老年护理院、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养融合服务机构,但进展比较缓慢。

  相关业内人士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市民的接受程度还不够;二是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下,临终关怀不开刀、不使用昂贵药物,且要占用床位和医疗资源,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低。

  陈君艳打算一步步来,除了培训更多的志愿者外,下一步可以考虑借鉴深圳的经验,在病房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临终关怀的宣讲和培训,或者,把更多有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拉到自己的队伍中来。

  “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生老病死,这是生命的必然过程,每个人都要遭遇这样的情况,而谁都不想被遗弃。”她喜欢北大医学部教授王一方的话,“让每一个将死的人获得善终,这其实应该是整个社会做出的承诺,也是那些健康者对于同伴的一种责任”。  记者樊卓婧程鑫

  通讯员刘扬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