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光影定格的瞬间 看镇海文化生活三十年之流变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0-22 10:40:53   稿源: 镇海新闻网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三十而立”青少年宫

每到双休日,胜利路上的青少年宫就热闹起来,送孩子来参加课外培训的家长络绎不绝。

镇海区青少年宫自1981年开始筹建,1984年6月正式开班,起初选址于招宝山街道胜利路人民大会堂北侧,与区图书馆共用一栋大楼,由区教育系统内部调动任课老师前来授课。1988年受港胞捐赠,区青少年宫有了自己的独立场所,搬迁至胜利路256号,几经翻修,一直沿用至今。一批又一批孩子在这里描绘多彩世界、弹奏灵动音符、书写墨香文化……

1985年青少年宫开设的小提琴培训班。

无忧无虑童年  几多欢乐往事

“对于我们70后的一代来说,青少年宫是无忧无虑童年的象征符号和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标志,是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聚会的地方,凝结着无数纯真与美好的记忆。”10月18日上午,董女士送小外甥女到青少年宫学习书法。她说自己小的时候也是这样被父母亲接送着来这里学习小提琴。

“算起来,我还算是青少年宫的第一届学员。”董女士告诉记者,她妈妈是医生,爸爸是老师,思想上比较前卫,对孩子的教育也看得很重。1985年,区青少年宫培训的项目还不是很多,只有书法、美术等寥寥数种,她就被送来学习毛笔字。后来,青少年宫开设了声乐班,引入了小提琴、二胡等,她又成了第一届小提琴班学员。“那时,我们一个班有十几个同学,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拉得好的,老师还会在我们脸上贴朵小红花作为鼓励。”对于当时的学习经历,董女士记忆犹新。

小宋是个80后,他说,小的时候总感觉来青少年宫学习的都是“学霸”,多才多艺。他说,当时大楼前面的空地,还不是现在的水泥瓷砖地面,是一个小草坪,有个升国旗的小台,戴着红领巾走过,总有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儿童节的时候,来这里表演节目,老师会拿支大红唇膏,在小朋友的眉间点一个圆圆的红点,男生也逃不掉。”小宋说,回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总能带来不少欢乐。

家长观念转变 从忽视到重视

1979年出生的顾女士以前住在小港红联,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秋游第一次来到镇海区青少年宫。“当时我太羡慕这里的同龄人了,他们课余生活这么丰富。教学楼里传来阵阵的琴声和读书声,让小小的我心里对这里充满了憧憬。”顾女士说。

回到家,顾女士和爸爸妈妈提出了想上青少年宫的想法。“立马遭到了否定。”顾女士告诉记者,父母都是农民出身,观念上不重视才艺学习。他们说,学校里好好学习就可以了,课外再补就是浪费钱。

1995年,顾女士一家从红联搬到了招宝山街道,离青少年宫的路途近了。正值小弟读小学,想到自己没有上过青少年宫的遗憾,顾女士向爸爸提出让小弟去报个书法班,练练字。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爸爸欣然同意了。后来每每看到小弟写出的毛笔字和在学校里得来的奖状,爸爸总会感慨,没让女儿上培训班是个遗憾。

如今,顾女士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和孩子商议后,她把女儿送到这里报了个钢琴班,希望女儿的童年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才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家长观念转变,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宫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现任区青少年宫主任严邦耀告诉记者,青少年宫从成立初的8名老师,到现在教师总数90余人;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陋教学设施,到如今的多媒体交互教学设备;从最初一年只能培训上百人次到如今的年均开设200多个培训班,培训万余人次,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记者 周秉)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