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发公司研发的巨无霸电筒。(李江林 摄)
□记者 孙吉晶宁海记者站 蒋攀通讯员 徐红燕
小小的手电筒,曾是西店人的骄傲。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敢闯敢干的西店企业主抓住传统模具和塑料业的优势,手电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1年,西店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镇级手电筒生产基地。以至于在广交会上,一提到手电筒产品,不少外商会说:“China西店”。
时至今日,西店依然占据全球70%的铝电筒生产份额,但形势已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行业间争相模仿、低价竞争的弊端仍未消除;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日渐萎缩,让九成以上的产品外销的手电筒企业背负销售压力。
传统产业如何走出困境?“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如何发挥作用?近日,记者走访西店手电筒生产企业和政府部门,看到了行业突围带来的些许变化。
一张大单的转折
今年7月,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等待,宁波荣发电器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手电筒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这款手电筒通过调节光源和透镜之间的距离来实现调焦,可有效避免老款手电筒因朝一个方向旋转过度,电线拉伸断裂,容易造成断路或短路情况的出现。新款手电筒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天猫,每月销量达到10万支。
走进荣发公司的产品陈列室,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手电筒。“每年投入几百万元的研发经费,每月推出2款至4款新产品抢占市场,企业重新步入了轨道。”荣发公司创始人胡珍荣感慨地说。
谁能想到,一张大单差点把公司带入困境。2012年,荣发拿到了64万支1100万元金额的韩国订单。正当企业加班加点赶工期之际,其他的客户资源不断流失。大单完成之时,创办近十年的企业却陷入低迷。
危难之际,接过父辈担子的胡峻珲调整思路,全力以赴投入新产品研发。用手背拍一下就会亮;长按红灯,声波驱蚊装置开启;手电筒尾部设有充电端口,可为智能手机充电……紧跟野外钓鱼热而设计的7款钓鱼灯成为市场新宠。“体育产业尤其是户外运动的兴起,为原本功能单一的手电筒设计提供了想象空间。”老胡说,随着几十款新产品的投放,内销市场已占到七成。
协生照明是西店手电筒行业的“龙头”,年创产值近亿元。这几年,协生照明联手客户、院校致力于新产品研发,每年有上百款功能不一的新产品问世。但外贸业务的不景气,还是让刚刚参加广交会回来的公司汪总感到一丝压力。“产品有特色,才能占据一席之地。”他计划加强与院校合作,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一只品牌的探索
一支户外手电筒,可以实现五级调光,照到500米远;它既能在汽车上充电,又能发求救信号,单价卖到300元。在西店镇“双童”手电筒公司研发中心,像这样的中高端手电筒,一年可以研制出好几十款。
从最早一支手电筒只能卖10元,到现在进军高端手电筒市场,“双童”的成长之路可谓顺风顺水。
不过,“双童”总经理孙武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一个宏大的品牌营销计划正在逐步推开。在孙武江看来,西店作为国内强光手电筒生产基地,制造产能力强,但品牌不占优势,打响自己品牌的企业不多。“手电筒行业走向成熟,给了我们一次机会。”他表示,品牌营销难度很大,但看准了就要大胆去闯。
孙武江的目标分三年实施,计划借助国内一些城市的超市、商场,建立销售专柜,构建属于“双童”品牌的销售网络。
为此,孙武江从公司技术、设计部门中挖掘人员,壮大销售力量,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销售团队。
一年的努力,换来了成效。在山东、云南两省的铺点有序推开。下一步的目标是成都和石家庄。“品牌营销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现在是最困难的时期。”孙武江坦言。
对依赖于贴牌生产的西店手电筒企业来说,走品牌营销之路不是一件易事。但正如一家规上企业老总所担忧的,“不创品牌,今后的处境相当危险。”
西店镇政府也在积极谋划,成立品牌工作指导站,对不同企业分类指导。到目前为止,手电筒行业已培养出5只市级知名商标。
一次展会的尝试
10月20日,为期三天的中国电筒博览会在宁海国际会展中心成功落幕。这是国内手电笥行业的首次展会,吸引了宁波、深圳、泉州、北京、义乌、中山等十多个手电筒产业基地的138家厂家参展,共设展位186个。无论是展会规模,还是参展企业和产品,都突出了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特征。
“之所以举办手电筒展会,就是希望搭建一个贸易、技术交流、投资合作的窗口和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西店镇副镇长徐敏忠说。
家门口的展会给本地企业一次观摩的契机。各地厂家展示的独具创意、精良高端的手电筒产品,让西店企业家开了眼界。
首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提升了西店手电筒产业的知名度。徐敏忠设想在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下面成立“电筒行业分会”,借助协会力量制定行业标准,改变企业乱压价、无序竞争的现象。
西店镇还计划投资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采用网络商城和实体商城并行的模式,开拓国内市场,逐步扭转出口独大的现状。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