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蚂蚁大王”的人生AB剧:为了一个官司赔上了企业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1-08 07:38:22   稿源: 东南商报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沈汉统讲述自己的故事。记者王鹏摄

  沿着老小区昏暗陡峭的楼梯上去,整个单元都弥漫着一种若有似无的、沉闷中带着一点腐朽的特殊气味。走到二楼,门一开,那种说不出来的气味便扑面而来,每一个初来的人都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

  这里是85岁老人沈汉统的家。

  适应了这里的光线后很容易找到这种奇怪气味的来源:那是客厅里堆得有半人高的一袋袋黑色碎末———比芝麻还小的一粒粒,全部由蚂蚁烘干后制成。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汉统牌蚂蚁粉”。

  上世纪末,这种保健品曾风靡一时,它的研发者沈汉统的名字和照片频频出现在人民日报、央视、浙江电视台等媒体上,但好景不长,没几年时间就开始衰落并逐渐被人们遗忘。

  起因是一场并不大的官司,沈汉统已经打了整整18年,如今依然悬而未决。为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他赔上了企业,赔上了本可富足安稳的晚年。

  很多人问他,值吗?

  如果不是那么执着,他的人生又会怎样?

  记者樊卓婧程鑫通讯员朱剑庆

  名噪一时的“蚂蚁大王”

  沈汉统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20年前。

  1995年10月17日,《健康报》刊登了读者吴某撰写的一篇题为《给蚂蚁热降降温》的来信,称浙江余姚农民沈某某既不懂医又不知药,擅自生产蚂蚁粉,还称可以治疗乙肝等疾病,是误病害民。

  那一年,花甲之年的沈汉统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

  沈汉统之前半生漂泊,十几岁就到南京的一家杂货店做学徒,解放后回到余姚,后来到宁波读书,学的是会计,毕业后先后到慈溪供销社、粮管所工作,后到泗门粮管所,这工作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年代,不但是铁饭碗,还很吃香。

  偶然的一个事件改变了沈汉统的职业生涯。

  当时粮管所有个工人受了外伤,吃一种叫地鳖虫的偏方药,效果甚好。生性好奇的沈汉统观察到,粮管所的仓库周围,有很多这种地鳖虫,于是他有了养殖地鳖虫的念头。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40多岁的时候,沈汉统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辞掉了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的粮管所工作,“下海”养殖地鳖虫。因为这次尝试,他成为余姚泗门当地最早下海从商“吃螃蟹”并先富起来的人之一。

  随着养殖的成功,沈汉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80年的《浙江日报》曾有一期的头版头条位置给了这位普通的养殖人。之后他先后出版了几本介绍养殖技术的书籍,并尝试扩大养殖的种类。除了地鳖虫外,他还养过长毛兔、水貂、全蝎、毛丝鼠等10多种动物,事业的巅峰则始于他60岁开始养殖蚂蚁。

  那一年,他在《浙江科技报》上看到一篇介绍蚂蚁的文章,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他专程跑到上海、杭州、北京的图书馆找资料,继而跑了全国20多个省市考察蚂蚁的种类,寻找可养殖的蚂蚁,还特地拜访了当时很火的东北食蚁长寿老人姜长文。

  蚂蚁的养殖从家里开始,然后扩大到野外。四明山里的黄蛇山就是他当年养殖蚂蚁的基地。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养殖蚂蚁的绝佳地方。

  蚂蚁养殖成功后,沈汉统又陆续开发了蚂蚁酒、蚂蚁粉等保健品,并取得卫生许可证、保健食品的批文等。

  这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人民日报》、央视、浙江电视台先后多次留下他的身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还特意赶到他所在的四明山养殖基地拍摄《蚂蚁的价值》科教专题片。一时间他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名副其实的“蚂蚁大王”。

 [1] [2] [3] 下一页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