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跳蚤会”表演者刘左祥(右)和李根荣。(本人提供)
“一袭光鲜的旗袍,一顶艳丽的帽子,高瘦的身材,抹上口红,涂上胭脂,这就是我跳‘跳蚤会’时的样子。”白峰镇大涂塘村83岁的刘左祥老爷爷指着照片笑呵呵地说。11月18日,记者来到刘爷爷家中,如果不是她亲口告知,记者还真没看出照片里的“女子”就是男扮女装的刘左祥。
据了解,“跳蚤会”是一种在元宵、春节等节日里走街串巷跳的舞蹈,情节风趣,一般有男女两个角儿,但女角儿通常是由男性反串。这项民间艺术大约于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定海,因舞姿如跳蚤而得名。后来又穿插了“济公斗火神”的当地民间传说情节,跳的时候男“女”对舞,男饰济公,“女”扮火神。“跳蚤会”已于2007年被评为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偶然机会看到“跳蚤会”,男扮女装反串三十余年
说来有趣,“跳蚤会”传入北仑,竟是始于刘左祥的一次出差。虽然刘爷爷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了,但依然劲头十足,作为“跳蚤会”的引入者,说起往事更是开心得合不拢嘴。“我年轻时候是跑运输的。47岁时,我到沈家门出差,正好碰上当地的庙会,第一次看到了‘跳蚤会’,当时就喜欢上了。由于自己的记性好,虽然只看了一遍,但已经过目不忘,回来后就找到与自己关系较好的邻村西门村村民李根荣,两人就商量创作表演‘跳蚤会’,他演济公,我演火神。”刘爷爷说,自己从小就记性好,比如小时候木匠做工,自己看完一遍就基本上知道怎么做了。“拉二胡也是,爷爷根本不认识乐谱,但通常看别人拉一遍就学会了。”刘爷爷的孙女在一旁告诉记者。
为了把“跳蚤会”跳好,刘左祥下足了功夫,每天大清早起床就要练习,一练习就是1个多小时,等晚上下班回来再接着练。“刚开始还不适应的时候,脚痛得都不会动,又不敢让老婆知道,经常在她面前强忍着疼痛假装没事。”刘左祥说,“跳蚤会”里的伴奏乐器为一套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小钹、鼓各一只,这些乐器也都是他亲自去教伴奏乐队的成员。
从开始表演“跳蚤会”,刘左祥就男扮女装,一直反串了30多年。几年前,由于年龄大了,身体吃不消,刘左祥的老伴便不再让他继续跳下去。
他们坚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表演‘济公’一角儿时,我要戴着大约60厘米长、2斤重的一串佛珠绕着脖子转圈圈,光这个动作我就练了两个月。”李根荣告诉记者,最初的一段时间经常因为疼痛连床都爬不起来,但仍然选择坚持下来,因为民间艺术总要有人来传承。半年后,李根荣才学会“跳蚤会”。
刘爷爷年纪大了跳不动,“跳蚤会”也就无法再表演下去了。去年,李根荣好不容易找到同村村民65岁的林炳华,希望两个人合作,继续把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当时他找到我说要跳‘跳蚤会’,心里特别激动,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林炳华说,对他而言,最难的是学女人的姿态。说到这里,林炳华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跳舞的时候,我要一个手撑伞,一个手拿丝巾,走路还不能走大步,要走小碎步,同时脚掌不能落地,用脚尖走,实在很滑稽。”
于是,每天晚上两个人下班后,李根荣就一遍一遍地教林炳华。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练习扭腰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两个五六十岁的男性。两个人经常累出一身汗,忍受疼痛则更是家常便饭。“一身红装,跨步、扭腰、点地、摆身,偶尔再来个秋波。”林炳华说,虽然练习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每次看到观众笑个不停也就心满意足了。记者 袁琛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