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两个半月4次提及一位宁波人 习近平和李克强是如何评价?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5-12-23 15:14:11 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官方微信

  屠呦呦和中医,成了今年10月5日以来热得我们绕不开的两个相互对应的词儿。这一天傍晚,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发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两个多月来,热度不减。

  就在昨日,这两个词儿再度紧密地出现在大伙儿的眼前。

  只不过,这一次引出这两个词儿的,不是媒体,而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者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并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而后者,作出批示表示祝贺。而这,是习近平和李克强在两个半月内4次提及屠呦呦和中医。

  一起来看看习主席信中如何评价屠呦呦,又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信中指出,6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对于中医药学,习近平强调,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是如何批示的呢?

  新华社记者这样表述: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年来,薪火相传,矢志攻关,汇聚各方力量,研发出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在中医药科研、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员不仅是中医药界的骄傲,而且是整个科技界的骄傲。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勇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任,适应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借助现代技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取得新进展,在深入推进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升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服务人民,为丰富祖国医学宝库、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事实上,就在11月5日,习近平在越南共产党机关报同时也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人民报》发表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在文章中,习近平特别讲了三个人的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屠呦呦和青蒿素。

  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还提到:“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援越南而开展的抗疟疾药物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越战争期间,正值疟疾肆虐横行,困扰全球,越南军队也深受其害。能否找到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也成为可能影响交战结果的重要因素。当时的越南政府因为缺少相应的科研条件而求助于中国。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毛泽东提出支援请求,毛泽东立即布置了抗疟疾新药的研发。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联合召开“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决定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并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该项研发任务被定性为“援外战备”的紧急“军工项目”,以5月23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任务”。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科研组组长加入到该项目中来。“523项目”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就是青蒿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蒿素在全球已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而据记者了解,再往前推一个月,也就是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当日(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贺信中,李克强对屠呦呦,对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医学研究人员,对中医药的作用和贡献予以高度评价。李克强在信中称,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时晓竹

编辑: 郭静

两个半月4次提及一位宁波人 习近平和李克强是如何评价?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5-12-23 15:14:11

  屠呦呦和中医,成了今年10月5日以来热得我们绕不开的两个相互对应的词儿。这一天傍晚,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发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两个多月来,热度不减。

  就在昨日,这两个词儿再度紧密地出现在大伙儿的眼前。

  只不过,这一次引出这两个词儿的,不是媒体,而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者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并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而后者,作出批示表示祝贺。而这,是习近平和李克强在两个半月内4次提及屠呦呦和中医。

  一起来看看习主席信中如何评价屠呦呦,又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信中指出,6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对于中医药学,习近平强调,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是如何批示的呢?

  新华社记者这样表述: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年来,薪火相传,矢志攻关,汇聚各方力量,研发出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在中医药科研、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员不仅是中医药界的骄傲,而且是整个科技界的骄傲。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勇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任,适应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借助现代技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取得新进展,在深入推进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升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服务人民,为丰富祖国医学宝库、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事实上,就在11月5日,习近平在越南共产党机关报同时也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人民报》发表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在文章中,习近平特别讲了三个人的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屠呦呦和青蒿素。

  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还提到:“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援越南而开展的抗疟疾药物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越战争期间,正值疟疾肆虐横行,困扰全球,越南军队也深受其害。能否找到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也成为可能影响交战结果的重要因素。当时的越南政府因为缺少相应的科研条件而求助于中国。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毛泽东提出支援请求,毛泽东立即布置了抗疟疾新药的研发。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联合召开“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决定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并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该项研发任务被定性为“援外战备”的紧急“军工项目”,以5月23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任务”。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科研组组长加入到该项目中来。“523项目”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就是青蒿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蒿素在全球已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而据记者了解,再往前推一个月,也就是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当日(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贺信中,李克强对屠呦呦,对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医学研究人员,对中医药的作用和贡献予以高度评价。李克强在信中称,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时晓竹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