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老师布置手机APP家庭作业 不少学生家长有顾虑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5-12-23 07:19:44 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官方微信

  老师把作业布置在手机APP里,学生让家长在手机里下载APP,再每天花半个小时在手机上完成作业。昨天,海曙区一所小学的学生家长向记者反映了这事,她说,经常让孩子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来做作业,这样好吗?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不少小学已在尝试用APP这样方式来落实家庭作业。

  英语作业需要在手机上完成

  小雨(化名)是海曙区一所小学的学生,这几日英语老师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些家庭作业,但必须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安装APP软件后才能完成。

  昨日,小雨爸爸向记者展示了这款名叫“一起作业”的手机APP软件。记者看到,该软件分为学生客户端与家长客户端两种,界面有各种卡通图案,十分可爱。使用时,通过账户登录,然后就能获取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提交。

  比如小雨的英语作业,可以通过软件播放单词,小雨跟读并录音,后台系统就会根据小雨上传的录音实时评分。还有拼写单词,就像玩游戏一样,将单词填写完整。系统评完分,老师检查后,家长端都可以收到孩子的分数、在班级内的排名、班级平均分等数据。完成作业后,系统会生成给孩子奖励的“学豆”,积累的“学豆”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

  小雨爸爸说,这样做英语作业很像玩游戏,但孩子的眼睛本就近视,如果每天都做电子类型的作业,会不会影响视力,会不会让孩子依赖上这种游戏的学习方式?他说,以前老师都是通过校讯通或是写在本子上布置家庭作业,然后要求家长监督完成。现在直接在APP上布置,就把家长更加牢固地“绑定”了。虽然孩子很喜欢,但自己和妻子出差比较频繁,家里老人又不会用,也是一种顾虑。

  “界面好看,互动性强,女儿喜欢,但缺陷也有。”同样使用该款APP的学生家长朱女士说,“一起作业”APP里面要求读的单词是通过机器识别的,对英语口音要求比较高,女儿有时候会得到比较低的分数,班级排名掉得很明显,女儿就觉得挺沮丧。所以她担心,这种软件是不是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压力,或者说也是额外增加了学习负担。

  不过,很多学生家长都支持这种形式,认为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形式应该是一种趋势。

  试点学校认为效果不错

  昨天下午,记者咨询了小雨所在的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还没推出这项教学工作,可能是任课老师自己在尝试。不过记者了解到,我市多所学校都在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如江东中心小学就已试点1年多了。该校陈副校长表示,使用效果还不错。从2014年开始,该校就作为江东区5个“智慧教育”试点学校之一使用这款软件了。此前,该软件还要在电脑上操作,还得配备耳麦。今年9月开始,软件在移动手机客户端上线,所以孩子们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这种相对便捷的工具操作了。

  陈副校长认为,此举一方面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有益形式,另外一方面则与未来要推行的英语中考“人机对话”模式接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兴资源的优势。

  潘老师是江东中心小学英语教师,她告诉记者,现在学校3-6年级的学生都在实行这种教学模式。“大部分家长此都是比较支持的,而且老师们在使用时也很注意。”她说,比如新班级使用前与家长开会沟通,使用时作业频率就一周一次,然后使用过程中,老师们不断体验,并将问题反馈给软件开发公司进一步提升。此外,没有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脑完成。就算这些都没有,也可以与老师面对面完成口语训练,并不强制。

  “这款APP用于训练口语,提升听说能力,适应人机对话是比较好的。”潘老师认为,尤其是软件采集的大数据,还能让老师们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花力气,而且不涉及到收费。不过她也强调,这只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这点绝对不能忽视。

  大面积推广还是需要谨慎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记者昨天了解到,现阶段市教育局也在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形式多样的“智慧教育”与课改相辅相成,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这些教学模式优势明显,但并非适合所有人。”工作人员表示,试用过程中有抵触也是正常的。

  江东一所小学的陈老师说,虽然学校目前还没有尝试类似APP软件布置家庭作业,但也有往这方面努力的意愿。她说,此前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得知,上海不少外国语学校都在用,不是说软件有多好,而是利用科技、让云资源服务教学。“应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勇于尝试。”陈老师说,当然也不能走极端,传统教育方式也有它的自身魅力。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李丽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她认为,学校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时需要格外谨慎。通过APP来布置作业,会加重学生学习时对家长、对科技的依赖,不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动脑过程,依靠科技包装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做真的好么?”李丽说,孩子们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知识本身的魅力,去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而不是家长总帮着,学校老师一路扶着,甚至靠手机和APP撑着。不能把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变为机器和互联网的“奴隶”,所以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话还是需要更加谨慎和更多的实践。宁波晚报 记者 徐叶   

编辑: 郭静

老师布置手机APP家庭作业 不少学生家长有顾虑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5-12-23 07:19:44

  老师把作业布置在手机APP里,学生让家长在手机里下载APP,再每天花半个小时在手机上完成作业。昨天,海曙区一所小学的学生家长向记者反映了这事,她说,经常让孩子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来做作业,这样好吗?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不少小学已在尝试用APP这样方式来落实家庭作业。

  英语作业需要在手机上完成

  小雨(化名)是海曙区一所小学的学生,这几日英语老师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些家庭作业,但必须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安装APP软件后才能完成。

  昨日,小雨爸爸向记者展示了这款名叫“一起作业”的手机APP软件。记者看到,该软件分为学生客户端与家长客户端两种,界面有各种卡通图案,十分可爱。使用时,通过账户登录,然后就能获取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提交。

  比如小雨的英语作业,可以通过软件播放单词,小雨跟读并录音,后台系统就会根据小雨上传的录音实时评分。还有拼写单词,就像玩游戏一样,将单词填写完整。系统评完分,老师检查后,家长端都可以收到孩子的分数、在班级内的排名、班级平均分等数据。完成作业后,系统会生成给孩子奖励的“学豆”,积累的“学豆”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

  小雨爸爸说,这样做英语作业很像玩游戏,但孩子的眼睛本就近视,如果每天都做电子类型的作业,会不会影响视力,会不会让孩子依赖上这种游戏的学习方式?他说,以前老师都是通过校讯通或是写在本子上布置家庭作业,然后要求家长监督完成。现在直接在APP上布置,就把家长更加牢固地“绑定”了。虽然孩子很喜欢,但自己和妻子出差比较频繁,家里老人又不会用,也是一种顾虑。

  “界面好看,互动性强,女儿喜欢,但缺陷也有。”同样使用该款APP的学生家长朱女士说,“一起作业”APP里面要求读的单词是通过机器识别的,对英语口音要求比较高,女儿有时候会得到比较低的分数,班级排名掉得很明显,女儿就觉得挺沮丧。所以她担心,这种软件是不是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压力,或者说也是额外增加了学习负担。

  不过,很多学生家长都支持这种形式,认为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形式应该是一种趋势。

  试点学校认为效果不错

  昨天下午,记者咨询了小雨所在的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还没推出这项教学工作,可能是任课老师自己在尝试。不过记者了解到,我市多所学校都在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如江东中心小学就已试点1年多了。该校陈副校长表示,使用效果还不错。从2014年开始,该校就作为江东区5个“智慧教育”试点学校之一使用这款软件了。此前,该软件还要在电脑上操作,还得配备耳麦。今年9月开始,软件在移动手机客户端上线,所以孩子们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这种相对便捷的工具操作了。

  陈副校长认为,此举一方面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有益形式,另外一方面则与未来要推行的英语中考“人机对话”模式接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兴资源的优势。

  潘老师是江东中心小学英语教师,她告诉记者,现在学校3-6年级的学生都在实行这种教学模式。“大部分家长此都是比较支持的,而且老师们在使用时也很注意。”她说,比如新班级使用前与家长开会沟通,使用时作业频率就一周一次,然后使用过程中,老师们不断体验,并将问题反馈给软件开发公司进一步提升。此外,没有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脑完成。就算这些都没有,也可以与老师面对面完成口语训练,并不强制。

  “这款APP用于训练口语,提升听说能力,适应人机对话是比较好的。”潘老师认为,尤其是软件采集的大数据,还能让老师们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花力气,而且不涉及到收费。不过她也强调,这只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这点绝对不能忽视。

  大面积推广还是需要谨慎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记者昨天了解到,现阶段市教育局也在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形式多样的“智慧教育”与课改相辅相成,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这些教学模式优势明显,但并非适合所有人。”工作人员表示,试用过程中有抵触也是正常的。

  江东一所小学的陈老师说,虽然学校目前还没有尝试类似APP软件布置家庭作业,但也有往这方面努力的意愿。她说,此前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得知,上海不少外国语学校都在用,不是说软件有多好,而是利用科技、让云资源服务教学。“应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勇于尝试。”陈老师说,当然也不能走极端,传统教育方式也有它的自身魅力。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李丽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她认为,学校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时需要格外谨慎。通过APP来布置作业,会加重学生学习时对家长、对科技的依赖,不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动脑过程,依靠科技包装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做真的好么?”李丽说,孩子们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知识本身的魅力,去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而不是家长总帮着,学校老师一路扶着,甚至靠手机和APP撑着。不能把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变为机器和互联网的“奴隶”,所以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话还是需要更加谨慎和更多的实践。宁波晚报 记者 徐叶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