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宁波社区医生频频跳槽令人忧 业内人士支招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1-05 07:43:59 报料热线:81850000

社区医生频频跳槽令人忧

制图:洪茜茜

社区医生频频跳槽令人忧

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毛泽燕上门为签约居民听诊。

眼下正是各县(市)区社区医生的招聘季。

去年11月,海曙区发出社区医生招聘启事,因报名人数不足,开考前不得已核减了9个岗位。想不到还是招不够人,该区只得于上个月开启第二轮招聘。

宁海招聘社区医生,报名32人,按1:3开考要求,满打满算顶多能招10人。招不足预期的人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只得到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招应届毕业生。一位人事科长向记者抱怨,这些应届生还得面临3年的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就是说,3年后才能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上岗,解不了眼下社区医生短缺的渴!

这种招聘频繁,社区医生仍短缺的现象,正在甬城各县(市)区轮番上演。

频繁招聘总也招不足

一位基层卫计局的局长说,近些年招聘缺口在岗位差异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检验、药学岗位根本不缺人;最缺的就是临床一线的全科医生、妇儿保健医生;放射、影像专业的岗位短缺稍好些。

业内人士分析,各地频频招聘社区医生的背后有众多原因。一方面是社区服务站点开设增多,需要更多人手。另一方面是社区医生流失严重造成的。前些年,随着李惠利东部医院、妇儿医院北部院区等一批大的医疗机构兴建,吸引了一批副高职称或优秀的中级职称社区医生跳槽到大医院。近来是因为社区医生在各县(市)区之间频繁流动,从没编制的地区考到有编制的地区;从条件差、相对边远的地区考入城区;从收入低的地方应聘到高的地方。

从记者的采访来看也的确如此。

今年鄞州区外流了一大批社区医生,其中一个乡镇卫生院就有3人同时跳槽到江东区一家社区医院。

宁海近3年补充了93人,但辞职考到外面去的就有78人。去年,宁海一家社区医院就走了14人。今年鄞州区一家社区医院招3人,上线的3人全来自宁海。

一家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医院给记者出示了一份本院医生流动图:2008年至今,共招聘了42人,外流13人,分别去了海曙、江东、宁海、余姚。院长颇有几分无奈地说,上半年,好不容易招到1人,应聘者一打听要派到下面的服务站,就没来报到。现在,只有那些年龄超过招聘年龄上限的社区医生还算稳定。

至去年11月,某区完成了11批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招聘,录用大学生村医300多人,正式报到后又走了近40人,后又陆续辞职考到其他地方的也有近40人。

位于城区的一家社区医院也未能幸免。近3年外流4人,一人去做了行政,一人外流至民营医院,一人在参加规范化培训时留在了大医院,另一人辞职去了保险公司。

一个地区社区医生频繁流失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前些天,有知情者透露,流失严重的服务站只能由一位社区医生顶两人的岗位。一些偏远山区或海岛的服务站只能由进站的乡村医生把守,而且不少乡村医生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

一位基层卫计局的局长感慨,要是这一现象再不扭转,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将面临关门停诊。这样,费大力气建起来的基层医疗网络将不再完整。因为缺人,以此为依托的分级诊疗将大打折扣!

跳槽频发背后的三道坎

社区医生缘何频频跳槽呢?待遇、职称晋升和成长的平台是三个绕不过的坎。

社区医生工作时间长,又要面对一大堆公共卫生任务。虽说绩效工资近些年有所增加,但赶不上工作量的增速。城区的一位社区医生说,蛋糕就这么大,自己多干了多拿了,就有同事得少拿。但是她每周有四天得从早8时做到晚8时,其余的工作日还得走访、做台账等,回家累得都不想说话。

采访中,基层卫生局的人事科长们说,提高社区医生的收入是硬道理,但是总不能脱离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吧?社区医生八九万一年的收入在南三县已算很不错,但与其他县(市)区一比,就比人家低了,难怪人心思动,往收入好的地方跑。

一些偏远地区,需要搭伙吃饭、住宿条件差、找对象难和来回交通不便,都成为摆在年轻的村医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那些外地来的大学生村医,在当地农村很少有条件合适的配偶可供选择,女村医找对象就更难。在那家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医院,站点医生得骑电瓶车到本部吃午饭,近的一个来回40分钟。每天开车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和油钱也不少。不少社区医生是女性,成家有孩子后,更是觉得难以顾上家。这家医院曾经的3名明星社区医生,就在这每天的考量中,选择跳槽到离家近的社区医院。

职业晋升的天花板也让不少社区医生难于安守本职。采访中,一位社区医院的院长讲了他两位同学的经历。同一所医科大学毕业,一人去了综合性医院,经过2年各科轮岗,学有所成,第三年就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而在社区医院供职的那位,却在琐碎的工作内容中挣扎,了解疾控各条线的要点,了解辖区人口情况,参与社区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如重大灾害后的消杀等等,这也正是社区全科医生的特点,但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面对同样的一份临床试卷,他却没有优势可言,连考3年才通过。毕业10年以后,一个顺利升为副高;另一个还是主治医师。“前者成了受人尊敬的专家,后者还在基层打转,职业的认同感就差了很多!”这位院长说,不少应聘的医学生就拿社区医院当落脚的跳板,想方设法往大医院跑。

采访中,不少社区医生也告诉记者,感觉自己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健康宣教和干预,远不如专科医生门诊看病来得干脆,职业成就感欠高。

此外,按医疗机构等级来核定中高级职称人数的做法,造成社区医院高职低聘的现象普遍。一家地处城关的社区医院等着晋升中级的有50来人,等着晋升高级的有20来人。不少人等到退休,还等不到晋职。

频繁地跳槽,也是社区医生不断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选择。

拓展培养渠道增加供给总量

只要一个地方有社区医生招考,就意味着其他地方社区医生的流失。这种循环如何打破?

一些社区医院的院长和基层医生认为,要改变社区医生频频跳槽的现象,关键在于多措并举,切实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为此他们提出:

全科医疗体系和专科医疗体系两者应该有所区别,在人员编制和晋升晋级上不能全部参照专科医疗的标准,在各类考试考核中也应该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考试体系,充分体现基层卫生事业的特点。

基层医疗卫生应该在收费项目上更灵活和主动,容许各类合法的收入,比如参加商业保险的受保人健康管理,比如自由执业中的各类基础健康管理收费。

符合要求的社区医生注册成为家庭医生,允许他们多点执业,既可自己独立开诊所,也可以在社区医院执业,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不少利好消息。

最近我市人社、财政、卫生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意见》,增加社区医生的收入。以海曙区为例,今后该区社区医生的收入将有三个来源,一是原有的绩效工资总额;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三是单位收支节余用于分配。若一名家庭医生有300名签约居民,一年就能增收14000元左右。

去年11月,我省率先试点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双通道。县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走基层通道;县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走高级通道。前者在职称晋升的科研、外语、论文等方面降低要求,其他的要求一致。前者获评的职称可在本区域内通用,后者可在全省内通用。

从2014年起,本市五家综合性大医院与辖区内的社区医院纷纷组建成医联体,共享影像、检查资料,还派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带徒,请社区医生到大医院进修。这些也给社区医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慈城镇中心卫生院2013年流失了10多位医生,2014年无一人流失。该院院长杨振宇说,跟一院结成医联体后,业务量排名在全区之首,去年一年该院派出了9名社区医生到一院进修,有了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人心稳定!

这些能较大地改善社区医生的执业现状。但仅有这些,还是不能解决社区医生缺口大的根本问题。采访中,多名基层卫生管理者建议,加强供给侧改革,从被动的招聘到主动培养全科医生队伍,提早做好人才储备。

没有供给总量的增加,招聘只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一位基层卫计局局长说,社区医生短缺,是因为培养渠道欠给力。省内的一些医学院校以培养医学硕士为主,面向基层的本科医学生人数急剧下降。各县(市)区不得不到安徽、江西甚至东北等地招本科医学生入职社区医院。这些人员因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与社区居民沟通时有欠缺。一名基层卫生管理者建议加强本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医学生委托培养。他说:“若是招个本地人,工作安心,开展社区医生工作也有语言等方面的优势。”

据悉,市卫计委在“十三五”期间,将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三个500工程”。除了对新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毕业生实施5+3、3+2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五年培养500名全科医师外,还将实施基层紧缺卫生人员定向委培计划,五年委培本地生源医学毕业生500名;实施家庭医生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提升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他们到上级医院进修,五年内培养一专多能型家庭医生500名。同时,对全科医生全面开展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康复治疗、临床营养等技能培训,建立星级全科医师制度,并将全科医生星级评定与职称晋升、收入分配挂钩。

记者 蒋炜宁

 [1] [2] 下一页

编辑: 孙研

宁波社区医生频频跳槽令人忧 业内人士支招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1-05 07:43:59

社区医生频频跳槽令人忧

制图:洪茜茜

社区医生频频跳槽令人忧

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毛泽燕上门为签约居民听诊。

眼下正是各县(市)区社区医生的招聘季。

去年11月,海曙区发出社区医生招聘启事,因报名人数不足,开考前不得已核减了9个岗位。想不到还是招不够人,该区只得于上个月开启第二轮招聘。

宁海招聘社区医生,报名32人,按1:3开考要求,满打满算顶多能招10人。招不足预期的人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只得到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招应届毕业生。一位人事科长向记者抱怨,这些应届生还得面临3年的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就是说,3年后才能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上岗,解不了眼下社区医生短缺的渴!

这种招聘频繁,社区医生仍短缺的现象,正在甬城各县(市)区轮番上演。

频繁招聘总也招不足

一位基层卫计局的局长说,近些年招聘缺口在岗位差异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检验、药学岗位根本不缺人;最缺的就是临床一线的全科医生、妇儿保健医生;放射、影像专业的岗位短缺稍好些。

业内人士分析,各地频频招聘社区医生的背后有众多原因。一方面是社区服务站点开设增多,需要更多人手。另一方面是社区医生流失严重造成的。前些年,随着李惠利东部医院、妇儿医院北部院区等一批大的医疗机构兴建,吸引了一批副高职称或优秀的中级职称社区医生跳槽到大医院。近来是因为社区医生在各县(市)区之间频繁流动,从没编制的地区考到有编制的地区;从条件差、相对边远的地区考入城区;从收入低的地方应聘到高的地方。

从记者的采访来看也的确如此。

今年鄞州区外流了一大批社区医生,其中一个乡镇卫生院就有3人同时跳槽到江东区一家社区医院。

宁海近3年补充了93人,但辞职考到外面去的就有78人。去年,宁海一家社区医院就走了14人。今年鄞州区一家社区医院招3人,上线的3人全来自宁海。

一家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医院给记者出示了一份本院医生流动图:2008年至今,共招聘了42人,外流13人,分别去了海曙、江东、宁海、余姚。院长颇有几分无奈地说,上半年,好不容易招到1人,应聘者一打听要派到下面的服务站,就没来报到。现在,只有那些年龄超过招聘年龄上限的社区医生还算稳定。

至去年11月,某区完成了11批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招聘,录用大学生村医300多人,正式报到后又走了近40人,后又陆续辞职考到其他地方的也有近40人。

位于城区的一家社区医院也未能幸免。近3年外流4人,一人去做了行政,一人外流至民营医院,一人在参加规范化培训时留在了大医院,另一人辞职去了保险公司。

一个地区社区医生频繁流失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前些天,有知情者透露,流失严重的服务站只能由一位社区医生顶两人的岗位。一些偏远山区或海岛的服务站只能由进站的乡村医生把守,而且不少乡村医生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

一位基层卫计局的局长感慨,要是这一现象再不扭转,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将面临关门停诊。这样,费大力气建起来的基层医疗网络将不再完整。因为缺人,以此为依托的分级诊疗将大打折扣!

跳槽频发背后的三道坎

社区医生缘何频频跳槽呢?待遇、职称晋升和成长的平台是三个绕不过的坎。

社区医生工作时间长,又要面对一大堆公共卫生任务。虽说绩效工资近些年有所增加,但赶不上工作量的增速。城区的一位社区医生说,蛋糕就这么大,自己多干了多拿了,就有同事得少拿。但是她每周有四天得从早8时做到晚8时,其余的工作日还得走访、做台账等,回家累得都不想说话。

采访中,基层卫生局的人事科长们说,提高社区医生的收入是硬道理,但是总不能脱离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吧?社区医生八九万一年的收入在南三县已算很不错,但与其他县(市)区一比,就比人家低了,难怪人心思动,往收入好的地方跑。

一些偏远地区,需要搭伙吃饭、住宿条件差、找对象难和来回交通不便,都成为摆在年轻的村医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那些外地来的大学生村医,在当地农村很少有条件合适的配偶可供选择,女村医找对象就更难。在那家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医院,站点医生得骑电瓶车到本部吃午饭,近的一个来回40分钟。每天开车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和油钱也不少。不少社区医生是女性,成家有孩子后,更是觉得难以顾上家。这家医院曾经的3名明星社区医生,就在这每天的考量中,选择跳槽到离家近的社区医院。

职业晋升的天花板也让不少社区医生难于安守本职。采访中,一位社区医院的院长讲了他两位同学的经历。同一所医科大学毕业,一人去了综合性医院,经过2年各科轮岗,学有所成,第三年就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而在社区医院供职的那位,却在琐碎的工作内容中挣扎,了解疾控各条线的要点,了解辖区人口情况,参与社区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如重大灾害后的消杀等等,这也正是社区全科医生的特点,但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面对同样的一份临床试卷,他却没有优势可言,连考3年才通过。毕业10年以后,一个顺利升为副高;另一个还是主治医师。“前者成了受人尊敬的专家,后者还在基层打转,职业的认同感就差了很多!”这位院长说,不少应聘的医学生就拿社区医院当落脚的跳板,想方设法往大医院跑。

采访中,不少社区医生也告诉记者,感觉自己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健康宣教和干预,远不如专科医生门诊看病来得干脆,职业成就感欠高。

此外,按医疗机构等级来核定中高级职称人数的做法,造成社区医院高职低聘的现象普遍。一家地处城关的社区医院等着晋升中级的有50来人,等着晋升高级的有20来人。不少人等到退休,还等不到晋职。

频繁地跳槽,也是社区医生不断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选择。

拓展培养渠道增加供给总量

只要一个地方有社区医生招考,就意味着其他地方社区医生的流失。这种循环如何打破?

一些社区医院的院长和基层医生认为,要改变社区医生频频跳槽的现象,关键在于多措并举,切实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为此他们提出:

全科医疗体系和专科医疗体系两者应该有所区别,在人员编制和晋升晋级上不能全部参照专科医疗的标准,在各类考试考核中也应该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考试体系,充分体现基层卫生事业的特点。

基层医疗卫生应该在收费项目上更灵活和主动,容许各类合法的收入,比如参加商业保险的受保人健康管理,比如自由执业中的各类基础健康管理收费。

符合要求的社区医生注册成为家庭医生,允许他们多点执业,既可自己独立开诊所,也可以在社区医院执业,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不少利好消息。

最近我市人社、财政、卫生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意见》,增加社区医生的收入。以海曙区为例,今后该区社区医生的收入将有三个来源,一是原有的绩效工资总额;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三是单位收支节余用于分配。若一名家庭医生有300名签约居民,一年就能增收14000元左右。

去年11月,我省率先试点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双通道。县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走基层通道;县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走高级通道。前者在职称晋升的科研、外语、论文等方面降低要求,其他的要求一致。前者获评的职称可在本区域内通用,后者可在全省内通用。

从2014年起,本市五家综合性大医院与辖区内的社区医院纷纷组建成医联体,共享影像、检查资料,还派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带徒,请社区医生到大医院进修。这些也给社区医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慈城镇中心卫生院2013年流失了10多位医生,2014年无一人流失。该院院长杨振宇说,跟一院结成医联体后,业务量排名在全区之首,去年一年该院派出了9名社区医生到一院进修,有了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人心稳定!

这些能较大地改善社区医生的执业现状。但仅有这些,还是不能解决社区医生缺口大的根本问题。采访中,多名基层卫生管理者建议,加强供给侧改革,从被动的招聘到主动培养全科医生队伍,提早做好人才储备。

没有供给总量的增加,招聘只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一位基层卫计局局长说,社区医生短缺,是因为培养渠道欠给力。省内的一些医学院校以培养医学硕士为主,面向基层的本科医学生人数急剧下降。各县(市)区不得不到安徽、江西甚至东北等地招本科医学生入职社区医院。这些人员因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与社区居民沟通时有欠缺。一名基层卫生管理者建议加强本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医学生委托培养。他说:“若是招个本地人,工作安心,开展社区医生工作也有语言等方面的优势。”

据悉,市卫计委在“十三五”期间,将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三个500工程”。除了对新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毕业生实施5+3、3+2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五年培养500名全科医师外,还将实施基层紧缺卫生人员定向委培计划,五年委培本地生源医学毕业生500名;实施家庭医生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提升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他们到上级医院进修,五年内培养一专多能型家庭医生500名。同时,对全科医生全面开展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康复治疗、临床营养等技能培训,建立星级全科医师制度,并将全科医生星级评定与职称晋升、收入分配挂钩。

记者 蒋炜宁

 [1] [2] 下一页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