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相距2500公里的温暖 余姚巡特警和他的"12个孩子"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1-07 08:11:23 报料热线:81850000

袁燕刚与大则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 通讯员供图

2016年的元旦,阳光暖暖的,气温虽低,却并不感到寒冷。

余姚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一楼健身房内,民警、特勤队员们正在打包大量的书籍、文具和保暖内衣、鞋子等物品,足足有好几十个大箱子。装箱打包后,特警队员们将这些箱子交到早已准备好的物流公司,分3个批次送上路。

这些箱子要运往的地方,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距离余姚有2500多公里,县里的洛若镇中心小学和大章乡小学是这批箱子的接收对象……

昨天,记者从余姚公安局得知了这么一个爱心故事。

□通讯员 陈剑锋 刘凯 牛伟 记者 郑振国

一次“心灵之旅”

萌生“公益”想法,尽自己所能帮点忙

说起箱子里的东西,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和他的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

余姚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袁燕刚,今年31岁。他是一名警察,也是一名驴友,同时,他更是一个公益行动的发起人。刚刚送上路的那些物资,仅仅是袁燕刚和其他人向当地送去所有物资中的一小部分。

事情开始之初,是2011年和2012年之间的那段日子。

酷爱旅行、钟爱摄影、有着一双巧手的袁燕刚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那一年,他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这里是一个佛教圣地,清贫、清净、清洁的地方。袁燕刚在这里看到了许多,结识了一些当地人,交了朋友,留下了不少珍贵记忆。

也是在那时,除了让他感觉更为豁达的同时,袁燕刚也看到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当地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虽然人们都微笑示人,但在色达县大则乡中心小学,袁燕刚看到了残旧的校舍,冬季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的情况下,孩子们衣着单薄、破旧,没有任何供暖设备。

看着孩子在教室里因为寒冷而不住抖动的笔尖点落在纸页时的尴尬,当时的袁燕刚做不了什么,但心中萌生了公益二字。

偶遇“12个孩子”

成立公益团体,队伍在朋友圈慢慢扩大

“我们并不富有,却拥有别人需要的,这就可以了”,袁燕刚意识到了这点。

之后,袁燕刚走进其中一个孩子的家庭,这是一个父母双全的家庭,与他原本认识有偏差的是,这又是一个有着12个孩子的家庭。

一家12个孩子,这让独子的袁燕刚有些难以理解。通过与孩子父母交谈,他知道这些孩子中有亲生也有领养,因为原本不富裕,孩子多,几个孩子中,三个得了病,三个辍学,因为没有生活费。

虽然穷困,但袁燕刚看到的还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父母的微笑,孩子的大笑,常常挂在脸上。

回到余姚后,袁燕刚辗转难眠几个夜晚。一天深夜,他拨通了远在杭州,和他有着同样爱好的女友电话,在女友支持下,袁燕刚走出了第一步。他开始以个人名义向大则乡的孩子们送去一双鞋、一支笔、一个书包、一件厚厚的棉衣……

力量虽小,但袁燕刚和女友一起用爱坚持。

直到2014年的夏天,袁燕刚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关于自己默默支持的孩子们的近况。没想到却被一些朋友注意到,纷纷向他询问起孩子的事,直到此时,袁燕刚才开始慢慢向几个要好的朋友道出实情。他觉得如果更多人知道,就会有更多帮助孩子们的可能。

事情发展也的确如此,很快,不少朋友向他表达了帮助的心愿,其中既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商家朋友、更多的是普通上班族,来自各地。袁燕刚由此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取名“12个孩子”。到目前为止,“12个孩子”已经有骨干成员50人。

 [1] [2] 下一页

编辑: 孙研

相距2500公里的温暖 余姚巡特警和他的"12个孩子"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1-07 08:11:23

袁燕刚与大则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 通讯员供图

2016年的元旦,阳光暖暖的,气温虽低,却并不感到寒冷。

余姚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一楼健身房内,民警、特勤队员们正在打包大量的书籍、文具和保暖内衣、鞋子等物品,足足有好几十个大箱子。装箱打包后,特警队员们将这些箱子交到早已准备好的物流公司,分3个批次送上路。

这些箱子要运往的地方,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距离余姚有2500多公里,县里的洛若镇中心小学和大章乡小学是这批箱子的接收对象……

昨天,记者从余姚公安局得知了这么一个爱心故事。

□通讯员 陈剑锋 刘凯 牛伟 记者 郑振国

一次“心灵之旅”

萌生“公益”想法,尽自己所能帮点忙

说起箱子里的东西,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和他的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

余姚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袁燕刚,今年31岁。他是一名警察,也是一名驴友,同时,他更是一个公益行动的发起人。刚刚送上路的那些物资,仅仅是袁燕刚和其他人向当地送去所有物资中的一小部分。

事情开始之初,是2011年和2012年之间的那段日子。

酷爱旅行、钟爱摄影、有着一双巧手的袁燕刚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那一年,他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这里是一个佛教圣地,清贫、清净、清洁的地方。袁燕刚在这里看到了许多,结识了一些当地人,交了朋友,留下了不少珍贵记忆。

也是在那时,除了让他感觉更为豁达的同时,袁燕刚也看到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当地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虽然人们都微笑示人,但在色达县大则乡中心小学,袁燕刚看到了残旧的校舍,冬季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的情况下,孩子们衣着单薄、破旧,没有任何供暖设备。

看着孩子在教室里因为寒冷而不住抖动的笔尖点落在纸页时的尴尬,当时的袁燕刚做不了什么,但心中萌生了公益二字。

偶遇“12个孩子”

成立公益团体,队伍在朋友圈慢慢扩大

“我们并不富有,却拥有别人需要的,这就可以了”,袁燕刚意识到了这点。

之后,袁燕刚走进其中一个孩子的家庭,这是一个父母双全的家庭,与他原本认识有偏差的是,这又是一个有着12个孩子的家庭。

一家12个孩子,这让独子的袁燕刚有些难以理解。通过与孩子父母交谈,他知道这些孩子中有亲生也有领养,因为原本不富裕,孩子多,几个孩子中,三个得了病,三个辍学,因为没有生活费。

虽然穷困,但袁燕刚看到的还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父母的微笑,孩子的大笑,常常挂在脸上。

回到余姚后,袁燕刚辗转难眠几个夜晚。一天深夜,他拨通了远在杭州,和他有着同样爱好的女友电话,在女友支持下,袁燕刚走出了第一步。他开始以个人名义向大则乡的孩子们送去一双鞋、一支笔、一个书包、一件厚厚的棉衣……

力量虽小,但袁燕刚和女友一起用爱坚持。

直到2014年的夏天,袁燕刚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关于自己默默支持的孩子们的近况。没想到却被一些朋友注意到,纷纷向他询问起孩子的事,直到此时,袁燕刚才开始慢慢向几个要好的朋友道出实情。他觉得如果更多人知道,就会有更多帮助孩子们的可能。

事情发展也的确如此,很快,不少朋友向他表达了帮助的心愿,其中既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商家朋友、更多的是普通上班族,来自各地。袁燕刚由此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取名“12个孩子”。到目前为止,“12个孩子”已经有骨干成员50人。

 [1] [2] 下一页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