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县市区 > 慈溪 正文
观海卫巧手王阿姨小巧面塑展现大千世界
稿源: 慈溪日报   2016-02-18 11:22:09 报料热线:81850000

王阿姨在专心致志地做面塑。    ■摄影 记者 蒋亚军

活灵活现的红鲤鱼在水草中摇摆着;憨厚的猪眯着眼咧着整齐的大白牙微笑;猴子盘腿坐在如意上,捧着桃子向众人献宝。这些喜气洋洋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其实是一个个小小的面团,经过揉、搓、捏、上色,才成了人见人爱的模样。而做出这些面塑的,是观海卫镇的王阿姨。

点、切、刻、划构思精美面塑

王阿姨名叫王聪芬,今年已经65岁了。年前,当记者走进王阿姨家时,她正聚精会神地做一组新的面塑。“这个面塑是亲戚特地问我讨要的,说过年了要放在家里添点喜庆。”她一边做着面塑,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是猴年,我就想着做一个跟猴子相关的面塑,比较应景。”

王阿姨从一大团和好的面团中揪下一小块,滴了几滴食用色素,接着不断地揉捏手中的小面团。渐渐地,面团变成了均匀的棕褐色。对调出来的颜色满意之后,只见她用尺子、小刀、小铁签等工具灵巧地点、切、刻、画,几分钟后,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便初具雏形。耳朵、眼睛、鼻子,当王阿姨一点点将细节完善后,手中的猴子仿佛活了起来,似乎下一秒就会跳到记者面前抓耳挠腮。

“做好猴子后,其他的配饰也很重要。”王阿姨告诉记者,配饰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和主题相配,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一套面塑,我打算做成‘金猴献桃’,当然不能少了桃子。我还准备做一个金元宝,让猴子盘腿坐上去,象征财源广进。”一提起自己的创意和构思,王阿姨的话匣子再也收不住了……

从原料到创意一样都不能马虎

能做出这么多精致的艺术品,完全出自王阿姨对它们的热爱。“以前我没接触过面塑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爱上这种艺术,并深深为它着迷。”王阿姨告诉记者,“记得是2014年,我在网上看到了这种面塑,起初只是觉得好看吉利,便想自己动手做一下,没想到一做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要做一个成功的面塑,和面、揉面非常关键。王阿姨说,和面的时候,糯米粉和面粉的比例非常重要;同时,面粉和水的比例也容不得一点差错。“要是水少了一点,面团就会变干发硬,若是水放多了,面团就很难定型了。”和面之后,面团要经过两天两夜的醒粉,才能变粘,也会更有光泽。醒完粉,还要经过蒸粉、揉面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做出一团合格的面塑原材料。

“除了这些基本的工序,我觉得做面塑最重要的就是构思,面塑的形状、色彩的搭配都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说到这里,王阿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做面塑和写文章画画一样,也需要灵感。”王阿姨告诉记者,有时候灵感突然出现了,她会为了一套面塑作品挑灯夜战却不觉得丝毫疲惫。看到做出了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时,她也会像个孩子一样欢呼雀跃。

想通过面塑将生活感受传递给大家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作品虽然精致,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大家对面塑的看法有了一定改变,遇到家中有喜事、祭祀等情况,也会供奉上一盘面塑讨个彩头。”王阿姨告诉记者。

“春节期间,好多人都来我这里预订面塑,大家都是图个喜庆嘛。”她告诉记者,但是慢工出细活,做面塑的工序繁多,做起来十分耗费心力,“所以我也就应允了10件左右,再多的只能婉拒了。”

当记者问王阿姨为什么一直坚持做面塑,她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出于对它的热爱。“除此之外,我觉得面塑能把我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双手表达出来。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看到本真的生活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自己也感到开心和欣慰。”

王阿姨坦言,如今,走街串巷捏面塑的挑担郎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愿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能得到传承和发展,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她说这话时,目光里透着希冀与期待。■记者 郑琳

编辑: 孙研

观海卫巧手王阿姨小巧面塑展现大千世界

稿源: 慈溪日报 2016-02-18 11:22:09

王阿姨在专心致志地做面塑。    ■摄影 记者 蒋亚军

活灵活现的红鲤鱼在水草中摇摆着;憨厚的猪眯着眼咧着整齐的大白牙微笑;猴子盘腿坐在如意上,捧着桃子向众人献宝。这些喜气洋洋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其实是一个个小小的面团,经过揉、搓、捏、上色,才成了人见人爱的模样。而做出这些面塑的,是观海卫镇的王阿姨。

点、切、刻、划构思精美面塑

王阿姨名叫王聪芬,今年已经65岁了。年前,当记者走进王阿姨家时,她正聚精会神地做一组新的面塑。“这个面塑是亲戚特地问我讨要的,说过年了要放在家里添点喜庆。”她一边做着面塑,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是猴年,我就想着做一个跟猴子相关的面塑,比较应景。”

王阿姨从一大团和好的面团中揪下一小块,滴了几滴食用色素,接着不断地揉捏手中的小面团。渐渐地,面团变成了均匀的棕褐色。对调出来的颜色满意之后,只见她用尺子、小刀、小铁签等工具灵巧地点、切、刻、画,几分钟后,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便初具雏形。耳朵、眼睛、鼻子,当王阿姨一点点将细节完善后,手中的猴子仿佛活了起来,似乎下一秒就会跳到记者面前抓耳挠腮。

“做好猴子后,其他的配饰也很重要。”王阿姨告诉记者,配饰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和主题相配,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一套面塑,我打算做成‘金猴献桃’,当然不能少了桃子。我还准备做一个金元宝,让猴子盘腿坐上去,象征财源广进。”一提起自己的创意和构思,王阿姨的话匣子再也收不住了……

从原料到创意一样都不能马虎

能做出这么多精致的艺术品,完全出自王阿姨对它们的热爱。“以前我没接触过面塑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爱上这种艺术,并深深为它着迷。”王阿姨告诉记者,“记得是2014年,我在网上看到了这种面塑,起初只是觉得好看吉利,便想自己动手做一下,没想到一做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要做一个成功的面塑,和面、揉面非常关键。王阿姨说,和面的时候,糯米粉和面粉的比例非常重要;同时,面粉和水的比例也容不得一点差错。“要是水少了一点,面团就会变干发硬,若是水放多了,面团就很难定型了。”和面之后,面团要经过两天两夜的醒粉,才能变粘,也会更有光泽。醒完粉,还要经过蒸粉、揉面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做出一团合格的面塑原材料。

“除了这些基本的工序,我觉得做面塑最重要的就是构思,面塑的形状、色彩的搭配都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说到这里,王阿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做面塑和写文章画画一样,也需要灵感。”王阿姨告诉记者,有时候灵感突然出现了,她会为了一套面塑作品挑灯夜战却不觉得丝毫疲惫。看到做出了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时,她也会像个孩子一样欢呼雀跃。

想通过面塑将生活感受传递给大家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作品虽然精致,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大家对面塑的看法有了一定改变,遇到家中有喜事、祭祀等情况,也会供奉上一盘面塑讨个彩头。”王阿姨告诉记者。

“春节期间,好多人都来我这里预订面塑,大家都是图个喜庆嘛。”她告诉记者,但是慢工出细活,做面塑的工序繁多,做起来十分耗费心力,“所以我也就应允了10件左右,再多的只能婉拒了。”

当记者问王阿姨为什么一直坚持做面塑,她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出于对它的热爱。“除此之外,我觉得面塑能把我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双手表达出来。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看到本真的生活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自己也感到开心和欣慰。”

王阿姨坦言,如今,走街串巷捏面塑的挑担郎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愿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能得到传承和发展,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她说这话时,目光里透着希冀与期待。■记者 郑琳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