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县市区 > 慈溪 正文
珍藏近60年的毕业照 记录上世纪50年代的校园时光
稿源: 慈溪日报   2016-03-08 09:20:31 报料热线:81850000

一张黑白老照片的复印件,边角磨损,微微泛白,50多个学生和老师分成三排,不少女学生梳着两个大辫子,男生很多都是平头。即使没有照片上印着的“新浦小学六甲年级师生合影60.07.01”的字样,也能看出照片的年代久远。

这张毕业照是新浦镇老浦村年过七旬的老人孙永锦给本报寄来的。孙老先生在信中写道,这张小学毕业照是他的小学老师高文岳珍藏的。时隔近60年,他与小学同学们再次重聚,高文岳老师将照片打印成数份,交到了学生手中。

近日,记者和孙永锦老人一起来到新浦镇高文岳老师的家中,附近的学生闻讯赶来,一起辨认同窗好友,回忆往事。

一个班级的学生,最小和最大年龄相差6岁

在高文岳老师的家中,已经80岁的他指着照片中的学生,一一报出了他们的名字。高老师告诉记者,1954年,他从当时的余姚师范毕业后,教的第一届学生就是他们。“你看前排这个小豆丁就是孙永锦,转眼就老了。当时学生们条件都不富裕,也就留下这么一张毕业合照作为留念,所以我一直保存着。”

“前段时间,我教过的一位学生和我说现在流行办同学会,我们何不也办一场?”高老师说,想到时隔近60年还能见到这么多学生,他的心中有些激动。说办就办,通过同学联系同学的方式,这场聚会很快就办了起来。“当天来了38个同学,连嫁到外地的女同学也都赶了过来。”

高老师告诉记者,那时一个班有四五十个人,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入学的年龄相差很大。现在这些学生最小的69岁,最大的已经75岁,差了整整6岁。“那些年条件不好,拍这张毕业照时,已经有几个同学去世了,这几年又走了几个,这次相聚真不容易。”

砖头加稻草,是学生们过泥地的“标配”

“当时的小学是在新浦庙里,两间老房子和破旧的小窗户,教学条件很艰苦,但学生学习都很有劲头。”高老师的回忆引起了在场学生的共鸣,几个老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聊开了。

在孙永锦老人的印象中,当时学校非常简陋,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教室的课桌了。“那种两个人用一张的课桌,那时围着坐6个学生,听老师讲课或看黑板要转过头去,那姿势别提有多别扭。”孙永锦老人说着,还做了个坐着扭头的姿势。

在上世纪50年代,这样的事稀松平常。高老师说,他记得非常清楚,有一年的下雪天,班里能穿毛线背心的学生只有两个,有拖鞋穿的也只有两个,大冬天大部分学生都还赤着脚。“学校周围几乎没有房子,大部分都是泥地,下雨天路更是泥泞。我们每个学生都会准备好两块绑上稻草的砖头,脚踩在砖头上,手提着稻草过泥地,就像在踩高跷一样。”

学校几经拆迁改造,但校园的美好回忆却从未磨灭

后来学校几经拆迁改造,有了窗明几净的教室。但在这些老校友心里,昏暗的教室、泥泞的道路依旧留有最美好的回忆。

当时的操场也是块泥地,但课间活动一点也不少。“滚铁环,拿长柄的铁钩子推着个铁丝圈走,我能带着跑好几个来回。”“还有高跷赛跑,玩的人也很多。”“女生们最喜欢的是跳绳、踢毽子。”老人们七嘴八舌地感叹,丰富的课外活动是他们最美好的校园时光。

那时,小学也有不少课程。“我记得课程有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很多老师都要教好几门课程,但上课一点也不马虎。”69岁的王衡烈也是高老师第一届的学生,至今他依然保存着就读小学时的成绩单,打开一份份成绩单。他指着每一栏向记者展示,“你看,这个评定标准是5分最好,我得了4分,也还算优秀吧!”抚摸着粗糙的褐黄色毛边纸,老人感慨万千。

高文岳老师在翻看老照片。

高老师的家中,一叠旧照片被珍藏了半个多世纪

在高老师的家中,还珍藏着厚厚一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们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中,有运动会的合影,有学生做早操的照片,也有学生的一寸照。大概20多年前,高老师翻看这些照片时,发现有些出现泛白、模糊的情况,于是他悉心地为这些照片做了塑封,并用心保存至今。

“你看,这是1955年文汇报的记者拍的一二年级做体操的情景,后来邮寄给了我。”“这是学生们的一寸照,那个年代拍一寸照特别珍贵,毕业的时候,只有家里条件稍好的学生才拍一寸照,这些是学生送给我做留念的。”高老师细细翻看每一张照片,如数珍宝。新浦小学百年校庆时,高老师珍藏的这些照片还被学校翻拍印进了纪念册。

老人们说,翻看这些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旧照片,瞬间就将人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对他们而言,这些黑白老照片不仅是一个影像,还记录着他们的校园时光和童年生活。■记者 杨昀

编辑: 郭静

珍藏近60年的毕业照 记录上世纪50年代的校园时光

稿源: 慈溪日报 2016-03-08 09:20:31

一张黑白老照片的复印件,边角磨损,微微泛白,50多个学生和老师分成三排,不少女学生梳着两个大辫子,男生很多都是平头。即使没有照片上印着的“新浦小学六甲年级师生合影60.07.01”的字样,也能看出照片的年代久远。

这张毕业照是新浦镇老浦村年过七旬的老人孙永锦给本报寄来的。孙老先生在信中写道,这张小学毕业照是他的小学老师高文岳珍藏的。时隔近60年,他与小学同学们再次重聚,高文岳老师将照片打印成数份,交到了学生手中。

近日,记者和孙永锦老人一起来到新浦镇高文岳老师的家中,附近的学生闻讯赶来,一起辨认同窗好友,回忆往事。

一个班级的学生,最小和最大年龄相差6岁

在高文岳老师的家中,已经80岁的他指着照片中的学生,一一报出了他们的名字。高老师告诉记者,1954年,他从当时的余姚师范毕业后,教的第一届学生就是他们。“你看前排这个小豆丁就是孙永锦,转眼就老了。当时学生们条件都不富裕,也就留下这么一张毕业合照作为留念,所以我一直保存着。”

“前段时间,我教过的一位学生和我说现在流行办同学会,我们何不也办一场?”高老师说,想到时隔近60年还能见到这么多学生,他的心中有些激动。说办就办,通过同学联系同学的方式,这场聚会很快就办了起来。“当天来了38个同学,连嫁到外地的女同学也都赶了过来。”

高老师告诉记者,那时一个班有四五十个人,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入学的年龄相差很大。现在这些学生最小的69岁,最大的已经75岁,差了整整6岁。“那些年条件不好,拍这张毕业照时,已经有几个同学去世了,这几年又走了几个,这次相聚真不容易。”

砖头加稻草,是学生们过泥地的“标配”

“当时的小学是在新浦庙里,两间老房子和破旧的小窗户,教学条件很艰苦,但学生学习都很有劲头。”高老师的回忆引起了在场学生的共鸣,几个老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聊开了。

在孙永锦老人的印象中,当时学校非常简陋,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教室的课桌了。“那种两个人用一张的课桌,那时围着坐6个学生,听老师讲课或看黑板要转过头去,那姿势别提有多别扭。”孙永锦老人说着,还做了个坐着扭头的姿势。

在上世纪50年代,这样的事稀松平常。高老师说,他记得非常清楚,有一年的下雪天,班里能穿毛线背心的学生只有两个,有拖鞋穿的也只有两个,大冬天大部分学生都还赤着脚。“学校周围几乎没有房子,大部分都是泥地,下雨天路更是泥泞。我们每个学生都会准备好两块绑上稻草的砖头,脚踩在砖头上,手提着稻草过泥地,就像在踩高跷一样。”

学校几经拆迁改造,但校园的美好回忆却从未磨灭

后来学校几经拆迁改造,有了窗明几净的教室。但在这些老校友心里,昏暗的教室、泥泞的道路依旧留有最美好的回忆。

当时的操场也是块泥地,但课间活动一点也不少。“滚铁环,拿长柄的铁钩子推着个铁丝圈走,我能带着跑好几个来回。”“还有高跷赛跑,玩的人也很多。”“女生们最喜欢的是跳绳、踢毽子。”老人们七嘴八舌地感叹,丰富的课外活动是他们最美好的校园时光。

那时,小学也有不少课程。“我记得课程有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很多老师都要教好几门课程,但上课一点也不马虎。”69岁的王衡烈也是高老师第一届的学生,至今他依然保存着就读小学时的成绩单,打开一份份成绩单。他指着每一栏向记者展示,“你看,这个评定标准是5分最好,我得了4分,也还算优秀吧!”抚摸着粗糙的褐黄色毛边纸,老人感慨万千。

高文岳老师在翻看老照片。

高老师的家中,一叠旧照片被珍藏了半个多世纪

在高老师的家中,还珍藏着厚厚一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们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中,有运动会的合影,有学生做早操的照片,也有学生的一寸照。大概20多年前,高老师翻看这些照片时,发现有些出现泛白、模糊的情况,于是他悉心地为这些照片做了塑封,并用心保存至今。

“你看,这是1955年文汇报的记者拍的一二年级做体操的情景,后来邮寄给了我。”“这是学生们的一寸照,那个年代拍一寸照特别珍贵,毕业的时候,只有家里条件稍好的学生才拍一寸照,这些是学生送给我做留念的。”高老师细细翻看每一张照片,如数珍宝。新浦小学百年校庆时,高老师珍藏的这些照片还被学校翻拍印进了纪念册。

老人们说,翻看这些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旧照片,瞬间就将人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对他们而言,这些黑白老照片不仅是一个影像,还记录着他们的校园时光和童年生活。■记者 杨昀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