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昔日风靡的英语角渐行渐远 有一群人每周都参加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3-13 07:31:22 报料热线:81850000

  3月12日,月湖英语角,学生们与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小伙子交流

  昨天下午1点许,在海曙区月湖公园月园里的文化角,台上的主持人吴女士用英语声情并茂地做着开场白,台下80多名英语爱好者静静地聆听着,记者受邀前来参加这个云集了20多个宁波英语角、英语群的聚会。

  9年前的家庭主妇,现在能教学生英语了

  台上的这位吴女士,今年46岁,大家习惯了叫她Alice。她组织了4个英语角,而在9年前,她还只是一名仅初中毕业的家庭主妇。

  一次偶然的电视节目,让Alice记住了China(中国)这个词。可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决定充电,而学英语正是她迈出的最重要一步。因为薄弱的基础,Alice比常人学起来更难,她说:“如果只是单纯的背背单词、看看英语节目,只能短时记忆,我想寻找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于是5年前,她组织和加入了华侨城英语角,在蓝青中学一名英语老师的帮助下,这个英语角开始壮大。“从那时候起,每个星期四的18:30~22:00,我都雷打不动地从五乡开车到华侨城英语角参加活动。”吴女士说。

  从零基础,到去年12月20日的圣诞节活动,Alice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那天,她需要带领英语角的十多名外国友人去鄞州区非遗馆参观,里头有不少老虎鞋、灯笼、刺绣等各种中国传统的东西,为此,她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查阅各类资料,学习这些少见的单词。

  除了自己在负责的4个英语角,她还告别了家庭主妇生活,自己开了一个小学、初中的英语培训机构,里面甚至有初三准备中考的学生。另外还有几个培训机构也在邀请她,去给学生上课。

  为了看望孙子,63岁像年轻人一样学英语

  如果说Alice的经历,颇有些励志色彩,那么这次活动的负责人蔡老,参加英语角则是“形势所迫”。

  蔡老今年65岁,从前年开始学英语。两年前,他唯一的儿子结婚后,和妻子去了新西兰,这意味着,以后他会经常去新西兰看望孙子。然而在这个说英语的国家,蔡老显得非常无奈。于是2014年9月,他报了宁波市老年大学的英语班,可每周仅有一次课,学完之后,睡一晚就忘了。

  “事后我就算再怎么背单词,都不顶用,因为没有学习的压力,也没有作业,更没有学英语的环境。”这时候,蔡老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到网上查到的有英语角的地方,比如天一豪景等写字楼,挨家挨户去找,结果绝大多数的英语角已人去楼空。后来,蔡老就找到了月湖街道的文化站,建议在月湖景区内弄一块空地,成立一个英语角,“街道也很配合和支持,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月湖英语角。”

  在英语角学习一段时间后,蔡老发现自己的开口说话能力强了,虽然还有些中式英语的口音,但去年他在新西兰住了5个月,已经能问路,说明白东南西北,还会基本的寒暄用语了。

  组织者们坚称“都会继续做下去”

  在昨天两小时有余的采访现场,记者也见到了一群年轻人,他们有宁波工程学院、宁波电大等学校的学生,有刚学英语不久、喜欢英语的孩子,当然还有最受大家欢迎的foreigner(外国人)。

  来自美国西雅图的Denis已经退休了,会拉二胡、弹古筝的他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于是来中国后,他一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面加入了五乡ABC英语角,时不时抽空来给大家熏陶学英语的氛围,有他在场,更多人愿意多说多开口,并且进步很快。

  当然有一点是在场的大家都知道的,近十多年来英语角正在渐行渐远,许多英语角名存实亡,蔡老也跟记者坦言:“像冬天、下雨天,来的人就少,多的时候一个英语角会有二三十个人,比如圣诞节,五六十个都不止;但少的时候仅仅两三个,只有几个组织者每周的约定时间雷打不动都会出现。”

  不过蔡老和Alice等人一样,都跟记者表示:“哪怕再少,我们都会继续做下去。” □通讯员郑轶文谷叶 记者朱琳 摄影记者贾东流

编辑: 徐挺

昔日风靡的英语角渐行渐远 有一群人每周都参加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3-13 07:31:22

  3月12日,月湖英语角,学生们与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小伙子交流

  昨天下午1点许,在海曙区月湖公园月园里的文化角,台上的主持人吴女士用英语声情并茂地做着开场白,台下80多名英语爱好者静静地聆听着,记者受邀前来参加这个云集了20多个宁波英语角、英语群的聚会。

  9年前的家庭主妇,现在能教学生英语了

  台上的这位吴女士,今年46岁,大家习惯了叫她Alice。她组织了4个英语角,而在9年前,她还只是一名仅初中毕业的家庭主妇。

  一次偶然的电视节目,让Alice记住了China(中国)这个词。可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决定充电,而学英语正是她迈出的最重要一步。因为薄弱的基础,Alice比常人学起来更难,她说:“如果只是单纯的背背单词、看看英语节目,只能短时记忆,我想寻找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于是5年前,她组织和加入了华侨城英语角,在蓝青中学一名英语老师的帮助下,这个英语角开始壮大。“从那时候起,每个星期四的18:30~22:00,我都雷打不动地从五乡开车到华侨城英语角参加活动。”吴女士说。

  从零基础,到去年12月20日的圣诞节活动,Alice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那天,她需要带领英语角的十多名外国友人去鄞州区非遗馆参观,里头有不少老虎鞋、灯笼、刺绣等各种中国传统的东西,为此,她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查阅各类资料,学习这些少见的单词。

  除了自己在负责的4个英语角,她还告别了家庭主妇生活,自己开了一个小学、初中的英语培训机构,里面甚至有初三准备中考的学生。另外还有几个培训机构也在邀请她,去给学生上课。

  为了看望孙子,63岁像年轻人一样学英语

  如果说Alice的经历,颇有些励志色彩,那么这次活动的负责人蔡老,参加英语角则是“形势所迫”。

  蔡老今年65岁,从前年开始学英语。两年前,他唯一的儿子结婚后,和妻子去了新西兰,这意味着,以后他会经常去新西兰看望孙子。然而在这个说英语的国家,蔡老显得非常无奈。于是2014年9月,他报了宁波市老年大学的英语班,可每周仅有一次课,学完之后,睡一晚就忘了。

  “事后我就算再怎么背单词,都不顶用,因为没有学习的压力,也没有作业,更没有学英语的环境。”这时候,蔡老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到网上查到的有英语角的地方,比如天一豪景等写字楼,挨家挨户去找,结果绝大多数的英语角已人去楼空。后来,蔡老就找到了月湖街道的文化站,建议在月湖景区内弄一块空地,成立一个英语角,“街道也很配合和支持,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月湖英语角。”

  在英语角学习一段时间后,蔡老发现自己的开口说话能力强了,虽然还有些中式英语的口音,但去年他在新西兰住了5个月,已经能问路,说明白东南西北,还会基本的寒暄用语了。

  组织者们坚称“都会继续做下去”

  在昨天两小时有余的采访现场,记者也见到了一群年轻人,他们有宁波工程学院、宁波电大等学校的学生,有刚学英语不久、喜欢英语的孩子,当然还有最受大家欢迎的foreigner(外国人)。

  来自美国西雅图的Denis已经退休了,会拉二胡、弹古筝的他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于是来中国后,他一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面加入了五乡ABC英语角,时不时抽空来给大家熏陶学英语的氛围,有他在场,更多人愿意多说多开口,并且进步很快。

  当然有一点是在场的大家都知道的,近十多年来英语角正在渐行渐远,许多英语角名存实亡,蔡老也跟记者坦言:“像冬天、下雨天,来的人就少,多的时候一个英语角会有二三十个人,比如圣诞节,五六十个都不止;但少的时候仅仅两三个,只有几个组织者每周的约定时间雷打不动都会出现。”

  不过蔡老和Alice等人一样,都跟记者表示:“哪怕再少,我们都会继续做下去。” □通讯员郑轶文谷叶 记者朱琳 摄影记者贾东流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