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揭秘甬城“翻译官”:善于临场应变 长期苦行修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6-16 07:24:00报料热线:81850000

  今年3月,陈恳(前)和张赟在一场会议的同传室里,做会前准备工作。受访者供图

  第十五届中国消博会、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刚刚在宁波落下帷幕,在会场上,同声传译的译员们用准确的翻译,实时的声音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聚焦翻译人群、展现“翻译官”职场与生活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也正在热播,吸引了更多读者关注起“译员”这一特殊职业。昨天,记者走进宁波诺丁汉大学,采访了给这次会议做同声传译的一个团队。

  临场应变能力很重要

  在这次消博会、中东欧博览会期间,诺丁汉这个翻译团队承担了“2016中非中小企业大会”的翻译工作。当天,300多名与会代表济济一堂,整场都是同声传译。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团队还是遭遇了惊险一幕。

  参会的外国嘉宾中,有一位是来自加纳的大使。一开始,加纳大使是用英语发言,译员小于非常稳定的传译,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突然,加纳大使没有使用英语,而是说起另一种外语,这让站在后台的团队负责人陈恳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是哪国的语言?”就在陈恳还在琢磨时,译员小于并没有慌张,依然流利地翻译着,直到任务圆满完成。事后,陈恳才得知,加纳大使当时是说起了法语。

  “好在法语是小于学习的二外课,算是化险为夷了。”陈恳说,团队每次翻译工作,都要准备两个人选,一个是主译,一个是备译,主要考虑在没有资料提供的情况下,便于应急处理。加纳大使的法语发言环节,确实出乎意料,好在有惊无险。

  “同声传译最忌讳的,就是长时间停顿。”这个团队的“主力”张赟也说起了自身经历。有一次,宁波召开外商会议,张赟担任主译员。因为是同声传译,张赟必须呆在会场最后的“同传箱”里,通过设备连接,口译发言的同时传递内容信息。最初,一切照常进行,突然,200多名参会者齐刷刷回头来看自己,张赟马上意识到,同传设备出了问题。此刻,既不能解释原因,也不能给与会者造成翻译不顺的印象,急中生智的张赟也迅速转头向后。后面的工作人员一下子就明白了,赶紧跑过来插好脱落的电源。

  当好同声传译必须知识丰富

  8年前,宁波大学的副教授陈恳和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张赟组建了一支翻译团队,多以诺丁汉大学优秀学生为主。8年来,这支团队在多次重大活动、会议中出色完成翻译任务,广受好评。

  什么是同声传译?陈恳说,同声传译就是译员利用专门的同声传译设备,坐在隔音的同传室(俗称“箱子”)里,一面通过耳机收听大会发言人的讲话,一面同步翻译发言人的讲话内容。它的工作难点在于,只要发言人开讲3至5秒后,译员就启动同步口译。对译员来说,“同声传译”难度大,翻译技能更高了,思考过程往往等于零。

  说起同传工作,陈恳说,有很大的压力,极具挑战性,只有具备各领域的丰富专业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发言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场。在面对一些非常专业的行业术语时,就要求译员必须提高自己的水平。

  今年2月,在宁波举办的“诺丁汉宁波循证医学研讨会”,是医学界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涉及诺丁汉大学医学院与宁波本地医院共建循证医疗中心事项。参会嘉宾近200人,也是同声传译。在众多医学界前辈面前,张赟作为主译员,作了大量会前准备,同步传译过程中没有差错,圆满完成了口译任务。

  “翻译员的知识积累非常重要,需要背诵大量的词汇和句型,还会涉猎各个行业,很多译员因为压力大、任务重,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张赟感叹,同声传译的职业要求很高,既要追求英语单词的准确性,还要追求整体句子的平衡和朗朗上口,甚至所译词句要体现出优雅水平。

  “翻译家常常被称为是各个专业领域的‘半个专家’,这个美名的由来,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可不是三五年就能达到的!学无止境,我到现在还当自己是学生呢。”说起这句话时,陈恳很是谦虚。

  坚守翻译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说起翻译工作的趣事,张赟说了一件有趣的事。一般情况下,会议现场会设置一面白色幕墙,专门播放大会流程等内容,往往以PPT的形式呈现。如果是大型会场的话,因为距离比较远,视力不好的译员会依赖望远镜,边看大屏幕字幕边逐一口译。

  不过张赟却不需要望远镜,因为他的视力特别好,裸视可达5.3,被大家称为“千里眼”,这样的好视力也给他的翻译工作带来很大帮助。“这方面我是强项,无论远近,幕墙上的字我都能清楚看到。”张赟说,少了望远镜的观望环节,翻译起来精力更加集中,不会受到过多干扰,反应也快多了。

  当然,翻译带给他们最多的还是关于人生和工作的态度。张赟说,很多译员把翻译工作视作两种语言代码的枯燥转换,不过,他却认为是两种语言的灵活运用。

  在张赟的个人微信中,一条“论翻译的修为”吸引了记者。原文是这样说的:“11年前,恩师对我说,如果你要在翻译上有所成就,一定要坚持,一定不能丢!如果你比别人多修行3个月,那他们要花6个月才能追上你;如果多3年,人家要花6年才能赶上你;如果多10年,可能别人一辈子都超越不了你———献给那些在翻译道路上彷徨着、犹豫着、挣扎着但仍未放弃苦行修为的同仁们!”

  “坚守翻译事业不容易,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毅力和决心。”这是热爱翻译事业的张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陈恳则告诉记者,单纯从工作要求来看,“信、达、雅”是翻译工作的最高境界,其中,做到“雅”最为不易。“雅”的衡量标准,与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底蕴相辅相成,不是短期内强化学习就能达到的,甚至需要几十年时间去完成。“恩师常常教诲,干译员这一行,就要做到‘信、达、雅’,做不到后两者,至少要做到把‘信’放在第一位。因为,人无‘信’则不立,‘信’的原则就是,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发言者。”张赟感慨而言。

  □宁波晚报记者孔玲

编辑: 孙研

揭秘甬城“翻译官”:善于临场应变 长期苦行修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6-16 07:24:00

  今年3月,陈恳(前)和张赟在一场会议的同传室里,做会前准备工作。受访者供图

  第十五届中国消博会、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刚刚在宁波落下帷幕,在会场上,同声传译的译员们用准确的翻译,实时的声音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聚焦翻译人群、展现“翻译官”职场与生活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也正在热播,吸引了更多读者关注起“译员”这一特殊职业。昨天,记者走进宁波诺丁汉大学,采访了给这次会议做同声传译的一个团队。

  临场应变能力很重要

  在这次消博会、中东欧博览会期间,诺丁汉这个翻译团队承担了“2016中非中小企业大会”的翻译工作。当天,300多名与会代表济济一堂,整场都是同声传译。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团队还是遭遇了惊险一幕。

  参会的外国嘉宾中,有一位是来自加纳的大使。一开始,加纳大使是用英语发言,译员小于非常稳定的传译,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突然,加纳大使没有使用英语,而是说起另一种外语,这让站在后台的团队负责人陈恳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是哪国的语言?”就在陈恳还在琢磨时,译员小于并没有慌张,依然流利地翻译着,直到任务圆满完成。事后,陈恳才得知,加纳大使当时是说起了法语。

  “好在法语是小于学习的二外课,算是化险为夷了。”陈恳说,团队每次翻译工作,都要准备两个人选,一个是主译,一个是备译,主要考虑在没有资料提供的情况下,便于应急处理。加纳大使的法语发言环节,确实出乎意料,好在有惊无险。

  “同声传译最忌讳的,就是长时间停顿。”这个团队的“主力”张赟也说起了自身经历。有一次,宁波召开外商会议,张赟担任主译员。因为是同声传译,张赟必须呆在会场最后的“同传箱”里,通过设备连接,口译发言的同时传递内容信息。最初,一切照常进行,突然,200多名参会者齐刷刷回头来看自己,张赟马上意识到,同传设备出了问题。此刻,既不能解释原因,也不能给与会者造成翻译不顺的印象,急中生智的张赟也迅速转头向后。后面的工作人员一下子就明白了,赶紧跑过来插好脱落的电源。

  当好同声传译必须知识丰富

  8年前,宁波大学的副教授陈恳和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张赟组建了一支翻译团队,多以诺丁汉大学优秀学生为主。8年来,这支团队在多次重大活动、会议中出色完成翻译任务,广受好评。

  什么是同声传译?陈恳说,同声传译就是译员利用专门的同声传译设备,坐在隔音的同传室(俗称“箱子”)里,一面通过耳机收听大会发言人的讲话,一面同步翻译发言人的讲话内容。它的工作难点在于,只要发言人开讲3至5秒后,译员就启动同步口译。对译员来说,“同声传译”难度大,翻译技能更高了,思考过程往往等于零。

  说起同传工作,陈恳说,有很大的压力,极具挑战性,只有具备各领域的丰富专业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发言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场。在面对一些非常专业的行业术语时,就要求译员必须提高自己的水平。

  今年2月,在宁波举办的“诺丁汉宁波循证医学研讨会”,是医学界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涉及诺丁汉大学医学院与宁波本地医院共建循证医疗中心事项。参会嘉宾近200人,也是同声传译。在众多医学界前辈面前,张赟作为主译员,作了大量会前准备,同步传译过程中没有差错,圆满完成了口译任务。

  “翻译员的知识积累非常重要,需要背诵大量的词汇和句型,还会涉猎各个行业,很多译员因为压力大、任务重,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张赟感叹,同声传译的职业要求很高,既要追求英语单词的准确性,还要追求整体句子的平衡和朗朗上口,甚至所译词句要体现出优雅水平。

  “翻译家常常被称为是各个专业领域的‘半个专家’,这个美名的由来,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可不是三五年就能达到的!学无止境,我到现在还当自己是学生呢。”说起这句话时,陈恳很是谦虚。

  坚守翻译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说起翻译工作的趣事,张赟说了一件有趣的事。一般情况下,会议现场会设置一面白色幕墙,专门播放大会流程等内容,往往以PPT的形式呈现。如果是大型会场的话,因为距离比较远,视力不好的译员会依赖望远镜,边看大屏幕字幕边逐一口译。

  不过张赟却不需要望远镜,因为他的视力特别好,裸视可达5.3,被大家称为“千里眼”,这样的好视力也给他的翻译工作带来很大帮助。“这方面我是强项,无论远近,幕墙上的字我都能清楚看到。”张赟说,少了望远镜的观望环节,翻译起来精力更加集中,不会受到过多干扰,反应也快多了。

  当然,翻译带给他们最多的还是关于人生和工作的态度。张赟说,很多译员把翻译工作视作两种语言代码的枯燥转换,不过,他却认为是两种语言的灵活运用。

  在张赟的个人微信中,一条“论翻译的修为”吸引了记者。原文是这样说的:“11年前,恩师对我说,如果你要在翻译上有所成就,一定要坚持,一定不能丢!如果你比别人多修行3个月,那他们要花6个月才能追上你;如果多3年,人家要花6年才能赶上你;如果多10年,可能别人一辈子都超越不了你———献给那些在翻译道路上彷徨着、犹豫着、挣扎着但仍未放弃苦行修为的同仁们!”

  “坚守翻译事业不容易,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毅力和决心。”这是热爱翻译事业的张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陈恳则告诉记者,单纯从工作要求来看,“信、达、雅”是翻译工作的最高境界,其中,做到“雅”最为不易。“雅”的衡量标准,与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底蕴相辅相成,不是短期内强化学习就能达到的,甚至需要几十年时间去完成。“恩师常常教诲,干译员这一行,就要做到‘信、达、雅’,做不到后两者,至少要做到把‘信’放在第一位。因为,人无‘信’则不立,‘信’的原则就是,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发言者。”张赟感慨而言。

  □宁波晚报记者孔玲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