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干成事全靠那股子劲 “烂眼村”鄞州湾底村翻身记
稿源: 浙江日报   2016-07-11 08:05: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甬往直前 冲刺“十三五” 【专题】甬往直前 冲刺“十三五” 【专题】宁波,常有新变化

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中)向村民了解火龙果种植情况。

  71岁的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一直守着多年的习惯。每天早晨6时,他都会踏着单车在村里走一圈,看看工程进展和村容村貌。一旦发现问题,他就会马上召开短会,商量解决之道。

  “没有套话,一般15分钟,说完就干。”集合、讨论、分工、实干,一次次聚散中,吴祖楣白了鬓角,湾底村也变了模样。“当家”34年,湾底村从“有女不嫁”的“烂眼村”,成了如今名声在外的“亿元村”。2015年,该村经营性净资产达6.5亿元,集体年可用资金达2600万元。

  “腰包”变鼓了,不变的是精神。镌刻着“人民第一”“创业万岁”的两块巨石,仍立在村头的空地上;而这份信念,也镌刻在所有村组织干部的心中。

  “干成事,全靠这股子劲。”采访中,村里的党员和干部都这样说。

  首度创业

  跑出来的市场

  吴祖楣只会一口宁波话,却跑过大江南北,还曾到过大洋彼岸。“不会说就写,加上比划。”吴祖楣说。事在人为,是他信奉的真理。

  1982年,吴祖楣被推举为村支书。看着村民仅能温饱的日子,他在生产队仓库墙上写下“穷则思变”几个大字。

  字很大,一人多高,决心亦如是。

  “让湾底村翻身,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心里揣着这个念头,吴祖楣从当时唯一的村办企业——一家年产值不足10万元的小锉刀作坊起步,兼任书记、厂长、供销员,他和会计合用一张破办公桌,背着编织袋四处推销。

  为了给产品找“婆家”,他啃过方便面,摆过地摊,住过防空洞,受过白眼,挨过嘲讽,还为拿下一张订单,在杭甬两地连跑7个来回送样。

  在他的带领下,湾底村相继办起雨具厂、锉刀厂,工业经济开始起步。上世纪90年代初,村办企业产值达千万元。

  在外争取订单,在内整顿支部。“单靠我,办不了大事。”吴祖楣上任时,7个村干部里5个不服气。谈感情、做工作、讲思路,个性不同的一群人,终于找到了共同目标:“人民第一,建设湾底”。

  如今,曾经的小锉刀厂已变为中外合资的宁波天工(巨星)文具有限公司,“牵手”沃尔玛、家乐福等全球知名企业。2015年,该公司总产值达8000万元。

  党组织也在成长。1991年,湾底村成立党总支,2016年升格为党委,目前共有5个支部,98位党员,并在2009年被评为省先进党组织,今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度创业

  拒绝转制的个例

  上世纪90年代,湾底村出名了。

  村办企业的“转制潮”中,由于村党组织的坚持,湾底村成了下应街道唯一一个不赶“潮流”的地方。

  “当时,大家挺迷茫的。不转,有风险;转了,以后就是给别人‘打工’。”湾底村党委副书记许明君回忆,当时吴祖楣身兼三职,是企业转制的第一人选,他却高声对转制说了“不”。

  “我明白,其实村民都不想转。村办企业成了私人企业,我是富了,但村集体经济也就很难发展上去。”为这事,吴祖楣得了个“傻子”的绰号。不但力拒转制,湾底村还“逆潮流”地“吞下”4家乡办企业,向贸易加工领域进军。

  保住了集体经济,怎么避免“大锅饭”带来效率低下的难题?从党员抓起!

  顶着压力,村党组织对党员约法三章:分配中,先公后私;工作上,勤学实干;生活里,遵纪守法。

  在湾底村,分配新房时,村干部不搞特殊,与村民一样抓阄选房;工作中,村干部提前上班,加班加点,生产技术很快比肩“上海师傅”;34年间,湾底村没有一个项目是村干部的私人项目。

  人都说,湾底村的党员能吃苦,更能“吃亏”——力气上吃亏得起,闲话上吃亏得起,钞票上吃亏得起。

  这里,没有村干部在外兼职。6.9万元,是2015年吴祖楣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工资,也是他的所有收入。而早在2000年初,湾底村的银行账户存款就已达6000万元。

  “苦干、实干、快干加巧干,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吴祖楣说。1991年,刻有“人民第一”的巨石现身村口,这一精神早已深植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心间。

  再次腾飞

  致富更要“换脑筋”

  村办企业发展劲头十足,但村党组织始终准备为创业第3次起跳。

  1998年,湾底村开始引种果桑,两年后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果桑种植基地,同时还办起桑果酒、桑果汁等相关食品加工企业。

  看着原本“不作声”的农业,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渐渐崭露头角,吴祖楣并未满足。“小打小闹不行,要抓住大机遇。”吴祖楣看到,当下的消费市场中,第三产业大有可为。但成与不成间,还有一张观念的“窗户纸”。要致富,必须捅破这层“纸”,这意味着村民的脑筋得跟着换。

  2011年,村里打算上马玫瑰园酒店项目,为日渐增多的游客提供更舒适的就餐场所,为村集体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创业理念虽好,也有村民不解。

  “前后论证3年,从支委会、党员大会到股东大会、老年人会议,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村民也达成发展的新共识。”许明君告诉记者,村里还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外出考察。

  “老百姓说话管用!有什么重要决策,除了开会,党员还上门问意见。”村民应惠良说。根据村民“保留古村”的提议,2006年,村党委将7个自然村内的特色建筑,整体搬迁至西江古村,集中开发。

  湾底村的创业路,未来怎么走?“投资蓝青小学、蜂巢民宿、旅游集散中心……”这不仅是村党委的智慧火花,更是全村人的集体共识。

  “干,当然接着干!”对吴祖楣而言,湾底村不仅是老家,还寄托着他“人民第一”的情怀、“创业万岁”的壮志。

  记者丁谨之区委报道组章燕飞续大治

  告别“单枪匹马”的时代,他身边还有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将带领湾底全村人,翻开新的创业篇章。

编辑: 陈奉凤

干成事全靠那股子劲 “烂眼村”鄞州湾底村翻身记

稿源: 浙江日报 2016-07-11 08:05:00

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中)向村民了解火龙果种植情况。

  71岁的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一直守着多年的习惯。每天早晨6时,他都会踏着单车在村里走一圈,看看工程进展和村容村貌。一旦发现问题,他就会马上召开短会,商量解决之道。

  “没有套话,一般15分钟,说完就干。”集合、讨论、分工、实干,一次次聚散中,吴祖楣白了鬓角,湾底村也变了模样。“当家”34年,湾底村从“有女不嫁”的“烂眼村”,成了如今名声在外的“亿元村”。2015年,该村经营性净资产达6.5亿元,集体年可用资金达2600万元。

  “腰包”变鼓了,不变的是精神。镌刻着“人民第一”“创业万岁”的两块巨石,仍立在村头的空地上;而这份信念,也镌刻在所有村组织干部的心中。

  “干成事,全靠这股子劲。”采访中,村里的党员和干部都这样说。

  首度创业

  跑出来的市场

  吴祖楣只会一口宁波话,却跑过大江南北,还曾到过大洋彼岸。“不会说就写,加上比划。”吴祖楣说。事在人为,是他信奉的真理。

  1982年,吴祖楣被推举为村支书。看着村民仅能温饱的日子,他在生产队仓库墙上写下“穷则思变”几个大字。

  字很大,一人多高,决心亦如是。

  “让湾底村翻身,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心里揣着这个念头,吴祖楣从当时唯一的村办企业——一家年产值不足10万元的小锉刀作坊起步,兼任书记、厂长、供销员,他和会计合用一张破办公桌,背着编织袋四处推销。

  为了给产品找“婆家”,他啃过方便面,摆过地摊,住过防空洞,受过白眼,挨过嘲讽,还为拿下一张订单,在杭甬两地连跑7个来回送样。

  在他的带领下,湾底村相继办起雨具厂、锉刀厂,工业经济开始起步。上世纪90年代初,村办企业产值达千万元。

  在外争取订单,在内整顿支部。“单靠我,办不了大事。”吴祖楣上任时,7个村干部里5个不服气。谈感情、做工作、讲思路,个性不同的一群人,终于找到了共同目标:“人民第一,建设湾底”。

  如今,曾经的小锉刀厂已变为中外合资的宁波天工(巨星)文具有限公司,“牵手”沃尔玛、家乐福等全球知名企业。2015年,该公司总产值达8000万元。

  党组织也在成长。1991年,湾底村成立党总支,2016年升格为党委,目前共有5个支部,98位党员,并在2009年被评为省先进党组织,今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度创业

  拒绝转制的个例

  上世纪90年代,湾底村出名了。

  村办企业的“转制潮”中,由于村党组织的坚持,湾底村成了下应街道唯一一个不赶“潮流”的地方。

  “当时,大家挺迷茫的。不转,有风险;转了,以后就是给别人‘打工’。”湾底村党委副书记许明君回忆,当时吴祖楣身兼三职,是企业转制的第一人选,他却高声对转制说了“不”。

  “我明白,其实村民都不想转。村办企业成了私人企业,我是富了,但村集体经济也就很难发展上去。”为这事,吴祖楣得了个“傻子”的绰号。不但力拒转制,湾底村还“逆潮流”地“吞下”4家乡办企业,向贸易加工领域进军。

  保住了集体经济,怎么避免“大锅饭”带来效率低下的难题?从党员抓起!

  顶着压力,村党组织对党员约法三章:分配中,先公后私;工作上,勤学实干;生活里,遵纪守法。

  在湾底村,分配新房时,村干部不搞特殊,与村民一样抓阄选房;工作中,村干部提前上班,加班加点,生产技术很快比肩“上海师傅”;34年间,湾底村没有一个项目是村干部的私人项目。

  人都说,湾底村的党员能吃苦,更能“吃亏”——力气上吃亏得起,闲话上吃亏得起,钞票上吃亏得起。

  这里,没有村干部在外兼职。6.9万元,是2015年吴祖楣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工资,也是他的所有收入。而早在2000年初,湾底村的银行账户存款就已达6000万元。

  “苦干、实干、快干加巧干,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吴祖楣说。1991年,刻有“人民第一”的巨石现身村口,这一精神早已深植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心间。

  再次腾飞

  致富更要“换脑筋”

  村办企业发展劲头十足,但村党组织始终准备为创业第3次起跳。

  1998年,湾底村开始引种果桑,两年后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果桑种植基地,同时还办起桑果酒、桑果汁等相关食品加工企业。

  看着原本“不作声”的农业,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渐渐崭露头角,吴祖楣并未满足。“小打小闹不行,要抓住大机遇。”吴祖楣看到,当下的消费市场中,第三产业大有可为。但成与不成间,还有一张观念的“窗户纸”。要致富,必须捅破这层“纸”,这意味着村民的脑筋得跟着换。

  2011年,村里打算上马玫瑰园酒店项目,为日渐增多的游客提供更舒适的就餐场所,为村集体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创业理念虽好,也有村民不解。

  “前后论证3年,从支委会、党员大会到股东大会、老年人会议,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村民也达成发展的新共识。”许明君告诉记者,村里还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外出考察。

  “老百姓说话管用!有什么重要决策,除了开会,党员还上门问意见。”村民应惠良说。根据村民“保留古村”的提议,2006年,村党委将7个自然村内的特色建筑,整体搬迁至西江古村,集中开发。

  湾底村的创业路,未来怎么走?“投资蓝青小学、蜂巢民宿、旅游集散中心……”这不仅是村党委的智慧火花,更是全村人的集体共识。

  “干,当然接着干!”对吴祖楣而言,湾底村不仅是老家,还寄托着他“人民第一”的情怀、“创业万岁”的壮志。

  记者丁谨之区委报道组章燕飞续大治

  告别“单枪匹马”的时代,他身边还有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将带领湾底全村人,翻开新的创业篇章。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