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浙东门户之称的招宝山 山颠上有座相当闻名的威远城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10-23 08:02:52报料热线:81850000

  雄踞甬江出海口,素有镇海关隘、宁波咽喉、浙东门户之称的招宝山,山颠上有座相当闻名的威远城。

  16世纪中叶,倭寇在我东南沿海侵扰异常猖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受兵部右侍郎兼总督江浙事务的胡宗宪荐擢和委派,江浙副总兵卢镗镇守镇海。熟知兵法的卢将军登上招宝山,敏锐地察觉到两个要害之点:如果倭贼一旦占领招宝山,置火炮于山顶,县城将不攻而破;如果倭贼络绎“衔尾入江”,镇海关的官军则无法阻止。于是,他果断提出在招宝山顶筑建城堡,以加强守备。经与海道副使谭纶商议,报请总督胡宗宪获准,卢被指定为筑城督办。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经过军民一年零三个月的辛勤劳作,城堡竣工。初建的威远城周长200丈,高2.2丈,厚1丈,设雉堞164个。第二年又“增复石屋其上,辟东西二门,内建戍屋40余楹,屯兵戍守,曰:‘威远城’”。城内还置铁炮4门、铜炮百余门及各种战守军械,与隔江的金鸡山、甬江口的布防战舰及镇海县城成犄角之势。

  随着威远城的建成和镇守,抗倭战果日益扩大。从此,倭寇南移,其势渐衰,其患渐平。卢老将军激动万分,登临威远城,赋《登招宝山》一诗曰:“招宝苍茫控咽喉,巍峨雄堞护重楼;洪涛闪烁金光动,大海澄清瘴雾收。百万貔貅屯远垒,三千戈舰列安流;从今夷寇寒心胆,永固皇图亿万秋。”尽情抒发了当时的喜悦心情、豪迈激情和雄心壮志。

  威远城在抗倭中的不同凡响,立即威名远扬。当时舟山定海就仿照威远城,在东山头筑建震远城,加强了海防。以后历任官员对威远城都很重视,明天启四年(1624),清顺治十五年(1658)、康熙四年(1665)、道光十三年(1833)都有修缮。其中以康熙四年(1665)水师总镇常进功主持的加筑大修力度最大,使旧城周长扩大50丈、加高3尺、增厚一倍,又在城之东、西、北三面,各筑炮台一座,每台高、广各四十尺,安置铁发贡两千斤2门。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城门上方的“威远城”三个大字,是道光十三年(1833)修缮时,由镇海知县郭淳章书写,字体苍劲而不失清秀,书法功底不浅。

  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极端无耻的鸦片战争,并很快将战火蔓延到镇海。道光二十一年(1841)秋,英国舰队侵入甬江口,野蛮地发炮猛轰威远城及其防御工事。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临危不惧,冒着猛烈的炮火,坚持在威远城指挥自卫反击。在双方互有重大伤亡的惨烈战斗中,原先的分路迎敌变为扼守合击,疏漏了林则徐关于加强钩金塘防守以阻敌人登陆的嘱咐,以致英军在猛烈的军舰炮火掩护下,分两路从钩金塘和招宝山东侧登陆,强攻占领了威远城。

  威远城被英军占领后,战场势态立即转向了290多年前抗倭名将卢镗将军所预见的两个要害点上了。一方面,英军调转威远城大炮俯轰镇海城,掩护英军攀梯登城,镇海城沦陷。另一方面,英舰络绎衔尾入江,几无抵抗,直入宁波。威远城被英国侵略者占领达一年多时间,城内一切设置在惨遭炮火的摧毁后,又被这群强盗抢掠破坏殆尽。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掩盖战败耻辱和加强沿海防卫,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督办浙东善后事务巡道陈之骥,募集资金,对威远城进行了修缮,在城东门内建造营房11间;又配备红衣炮5门、劈山炮6门、行营炮3门、得胜炮9门,还派兵50名、统领官把总1员日夜防守。这次修缮,虽然规模不大,所配也是小炮,而威远城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是得到了体现。后来,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初见威远城时,便有感而言:“前明筑沿海七十二城以备边也,最要者莫若招宝山之威远卫城。”看来,经修缮后的威远城依然是雄风显赫,十分耀眼。

  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前夕的光绪九年(1883),官方对威远城进行了重大的加固改造。这次改造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救自强的“洋务运动”中进行的,改造工程显示了近代化和开放性的时代特征。

  那年,刚奉命任浙江提督的欧阳利见,巡视海防,登上威远城。这位了解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威力和近代战争概念的将军,看出了威远城存有“卫城太高,炮台太露,有急恐难久恃”的欠缺,提出了“增建月城”予以补缺的意见。增建的月城周长71丈,高1.2丈,宽9尺,可以“备炮台后应,抵卫城前冲”。月城历经中法、中日战争的炮火,城墙多处圮毁,现在尚存城门及题额“海宇乂安”和门壁嵌勒欧阳利见撰并书的《增修招宝山月城碑记》。

  大约也在那一年,宁波知府杜冠英大规模地修建了威远城的城墙和炮台。他创造性地以黄泥、石灰和糯米糅合而成的“三合土”筑建炮台屏墙,以柔克刚,让敌军炮弹无处着力。杜知府对当时世界上大炮新技术深有研究,在城内设置的8尊大炮,有6尊是从德国和英国进口的当时最先进的来福钢炮。其中最大的一尊,口径达21厘米,炮弹重达240磅,射程远至8里,是能洞穿铁甲的“巨无霸”。这是威远城建城300多年来,第一次安上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钢炮。就是这些大炮,在光绪十一年(1885)的镇海抗法战役中,大显了神威。由记名提督杨岐珍和杜冠英指挥守备吴杰开炮,击伤法国旗舰及远征舰队总司令孤拔,确保了战役的胜利。这是我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的海防战。威远城在此役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又一次遭到侵略者炮火的严重毁坏,但它镇守国门的海天雄风,从此让世人瞩目。

  二十世纪初,我国推翻了帝制,创立了民国。但是,东洋弹丸岛国小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于1931年悍然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件”。在全国人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怒吼声中,国民政府也做了点准备抗战的姿态。1932年秋,蒋介石自宁波乘逸仙号兵舰来到镇海登上威远城,视察镇海要塞的形势。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于这年秋天,在招宝山威远城周边及龙山至白峰沿海各要津,建造了一大批钢筋水泥碉堡,以备阻击日军从海上登陆。其中,威远城东门外的碉堡最为庞大。此碉堡现在仍然存在。

  1937年9月20日,威远城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炮击和轰炸。在交战后的十个月时间里,守军凭借威远城与日舰日机激战达40余次。威远城弹痕累累,受创甚重。在1940年7月17日的激战中,威远炮台被日军炸坏,不能发炮,威远城遂之失守,镇海城陷落。虽然在22日,通过镇海军民浴血奋战,曾收复威远城和县城,但在1941年4月18日,日军又从后海塘登陆,再次占领威远城,紧接着镇海、宁波又相继沦陷,重蹈了鸦片战争时的覆辙,又一次证明了卢镗和林则徐战略目光之深厚远大。直到1945年9月24日日军投降,威远城才回到国人怀抱。威远城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破坏得面目全非,镇海县政府在1983年至1985年重修加固,才有了如今这个面貌。 宁波晚报胡白水

编辑: 杜寅

浙东门户之称的招宝山 山颠上有座相当闻名的威远城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10-23 08:02:52

  雄踞甬江出海口,素有镇海关隘、宁波咽喉、浙东门户之称的招宝山,山颠上有座相当闻名的威远城。

  16世纪中叶,倭寇在我东南沿海侵扰异常猖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受兵部右侍郎兼总督江浙事务的胡宗宪荐擢和委派,江浙副总兵卢镗镇守镇海。熟知兵法的卢将军登上招宝山,敏锐地察觉到两个要害之点:如果倭贼一旦占领招宝山,置火炮于山顶,县城将不攻而破;如果倭贼络绎“衔尾入江”,镇海关的官军则无法阻止。于是,他果断提出在招宝山顶筑建城堡,以加强守备。经与海道副使谭纶商议,报请总督胡宗宪获准,卢被指定为筑城督办。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经过军民一年零三个月的辛勤劳作,城堡竣工。初建的威远城周长200丈,高2.2丈,厚1丈,设雉堞164个。第二年又“增复石屋其上,辟东西二门,内建戍屋40余楹,屯兵戍守,曰:‘威远城’”。城内还置铁炮4门、铜炮百余门及各种战守军械,与隔江的金鸡山、甬江口的布防战舰及镇海县城成犄角之势。

  随着威远城的建成和镇守,抗倭战果日益扩大。从此,倭寇南移,其势渐衰,其患渐平。卢老将军激动万分,登临威远城,赋《登招宝山》一诗曰:“招宝苍茫控咽喉,巍峨雄堞护重楼;洪涛闪烁金光动,大海澄清瘴雾收。百万貔貅屯远垒,三千戈舰列安流;从今夷寇寒心胆,永固皇图亿万秋。”尽情抒发了当时的喜悦心情、豪迈激情和雄心壮志。

  威远城在抗倭中的不同凡响,立即威名远扬。当时舟山定海就仿照威远城,在东山头筑建震远城,加强了海防。以后历任官员对威远城都很重视,明天启四年(1624),清顺治十五年(1658)、康熙四年(1665)、道光十三年(1833)都有修缮。其中以康熙四年(1665)水师总镇常进功主持的加筑大修力度最大,使旧城周长扩大50丈、加高3尺、增厚一倍,又在城之东、西、北三面,各筑炮台一座,每台高、广各四十尺,安置铁发贡两千斤2门。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城门上方的“威远城”三个大字,是道光十三年(1833)修缮时,由镇海知县郭淳章书写,字体苍劲而不失清秀,书法功底不浅。

  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极端无耻的鸦片战争,并很快将战火蔓延到镇海。道光二十一年(1841)秋,英国舰队侵入甬江口,野蛮地发炮猛轰威远城及其防御工事。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临危不惧,冒着猛烈的炮火,坚持在威远城指挥自卫反击。在双方互有重大伤亡的惨烈战斗中,原先的分路迎敌变为扼守合击,疏漏了林则徐关于加强钩金塘防守以阻敌人登陆的嘱咐,以致英军在猛烈的军舰炮火掩护下,分两路从钩金塘和招宝山东侧登陆,强攻占领了威远城。

  威远城被英军占领后,战场势态立即转向了290多年前抗倭名将卢镗将军所预见的两个要害点上了。一方面,英军调转威远城大炮俯轰镇海城,掩护英军攀梯登城,镇海城沦陷。另一方面,英舰络绎衔尾入江,几无抵抗,直入宁波。威远城被英国侵略者占领达一年多时间,城内一切设置在惨遭炮火的摧毁后,又被这群强盗抢掠破坏殆尽。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掩盖战败耻辱和加强沿海防卫,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督办浙东善后事务巡道陈之骥,募集资金,对威远城进行了修缮,在城东门内建造营房11间;又配备红衣炮5门、劈山炮6门、行营炮3门、得胜炮9门,还派兵50名、统领官把总1员日夜防守。这次修缮,虽然规模不大,所配也是小炮,而威远城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是得到了体现。后来,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初见威远城时,便有感而言:“前明筑沿海七十二城以备边也,最要者莫若招宝山之威远卫城。”看来,经修缮后的威远城依然是雄风显赫,十分耀眼。

  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前夕的光绪九年(1883),官方对威远城进行了重大的加固改造。这次改造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救自强的“洋务运动”中进行的,改造工程显示了近代化和开放性的时代特征。

  那年,刚奉命任浙江提督的欧阳利见,巡视海防,登上威远城。这位了解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威力和近代战争概念的将军,看出了威远城存有“卫城太高,炮台太露,有急恐难久恃”的欠缺,提出了“增建月城”予以补缺的意见。增建的月城周长71丈,高1.2丈,宽9尺,可以“备炮台后应,抵卫城前冲”。月城历经中法、中日战争的炮火,城墙多处圮毁,现在尚存城门及题额“海宇乂安”和门壁嵌勒欧阳利见撰并书的《增修招宝山月城碑记》。

  大约也在那一年,宁波知府杜冠英大规模地修建了威远城的城墙和炮台。他创造性地以黄泥、石灰和糯米糅合而成的“三合土”筑建炮台屏墙,以柔克刚,让敌军炮弹无处着力。杜知府对当时世界上大炮新技术深有研究,在城内设置的8尊大炮,有6尊是从德国和英国进口的当时最先进的来福钢炮。其中最大的一尊,口径达21厘米,炮弹重达240磅,射程远至8里,是能洞穿铁甲的“巨无霸”。这是威远城建城300多年来,第一次安上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钢炮。就是这些大炮,在光绪十一年(1885)的镇海抗法战役中,大显了神威。由记名提督杨岐珍和杜冠英指挥守备吴杰开炮,击伤法国旗舰及远征舰队总司令孤拔,确保了战役的胜利。这是我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的海防战。威远城在此役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又一次遭到侵略者炮火的严重毁坏,但它镇守国门的海天雄风,从此让世人瞩目。

  二十世纪初,我国推翻了帝制,创立了民国。但是,东洋弹丸岛国小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于1931年悍然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件”。在全国人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怒吼声中,国民政府也做了点准备抗战的姿态。1932年秋,蒋介石自宁波乘逸仙号兵舰来到镇海登上威远城,视察镇海要塞的形势。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于这年秋天,在招宝山威远城周边及龙山至白峰沿海各要津,建造了一大批钢筋水泥碉堡,以备阻击日军从海上登陆。其中,威远城东门外的碉堡最为庞大。此碉堡现在仍然存在。

  1937年9月20日,威远城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炮击和轰炸。在交战后的十个月时间里,守军凭借威远城与日舰日机激战达40余次。威远城弹痕累累,受创甚重。在1940年7月17日的激战中,威远炮台被日军炸坏,不能发炮,威远城遂之失守,镇海城陷落。虽然在22日,通过镇海军民浴血奋战,曾收复威远城和县城,但在1941年4月18日,日军又从后海塘登陆,再次占领威远城,紧接着镇海、宁波又相继沦陷,重蹈了鸦片战争时的覆辙,又一次证明了卢镗和林则徐战略目光之深厚远大。直到1945年9月24日日军投降,威远城才回到国人怀抱。威远城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破坏得面目全非,镇海县政府在1983年至1985年重修加固,才有了如今这个面貌。 宁波晚报胡白水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