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网络媒体走转改】VR作品丨幸福桥村:重启那一抹阑珊乡愁
稿源: 光明网   2017-01-14 10:29:33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网络媒体走转改

  幸福侨村——江兜村

  手机扫描二维码,全景速览《江兜村:美丽侨村涵养“根”情怀》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邱晓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海外游子的思想里,“根”不仅是一个家,更是一份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

  背靠巍巍草堂山,面临涛涛兴化湾,与江阴港隔海相望,座落于新厝镇的中部地带,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是著名的侨乡。村子始建于宋代,自王氏先祖从南安迁居此地之后,逐步融合闽都文化和莆仙文化于一体,兼收并蓄,形成了重视传承的良好风气。

  如今,江兜村下辖8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0户共2600人,却有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4350多位海外乡亲。近年来,江兜村村容村貌、民风民情在不断变化,这些海外乡贤的爱国爱乡情怀也不断彰显。

  江兜村村容村貌

  海外乡贤反哺桑梓,侨村变成公园

  12日,记者走进江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塑胶篮球场。沿着整洁的水泥村路前行,一路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垃圾不落地、江兜更美丽”,这句简单的宣传标语,展现了江兜村“江海同兴,幸福侨乡”为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的主题。

  村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江兜村党总支书记王武林告诉记者,近年来,村子致力于提升乡村整体景观环境,投入337万资金,规划了9个项目,其中已落实8项。比如,村庄规划设计,村庄保洁日常管理项目,北片公园建设,幸福路、海滩中路绿化,村道、国道照明设施安装,全村配建现代化水冲式公厕等;另外,江兜海滨湿地公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家乡建设成为海外乡贤的最大牵挂。王武林介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有从这里走出去的侨贤不断捐资,已有3000余万元侨资投入到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其中91岁的新加坡侨领王福顺一人捐赠便超过了1000万元;2015年,在海外乡亲的建言和捐助下,不到一年,江兜村便建起了7座主题公园,成了远近闻名的公园村;他们还提议要保护江兜村的生态环境,村委明年准备兴建占地200亩的湿地公园。

  古厝“修旧如旧”,承载浓浓乡愁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迹,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也是海外乡贤侨胞情感纽带。至今,江兜村即将近千年历史。时光流传,村里保存有面积655平米的三座厝古屋,内有保存完整的“天井、石座、瓦片壁”;另外,村中有名胜古迹十一处,千佛庵、大帝殿、朱子书院、韶灵庙、韶溪亭、明善寺等。这些都是江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江兜村的古韵与新颜

  为了留住乡愁,江兜村对这些故居古厝“以旧改旧”,将文化元素融入村庄面貌改造提升。比如,依托江兜村华侨优势,动员华侨参与家乡建设,修缮朱子草堂、千佛庵、昭灵庙、昭溪亭、明善寺等名胜古迹十多处;并积极筹建农用品展示馆,收集木格门窗、煤油灯、轱辘等农用品,重温往昔岁月,忆苦思甜,渲染勤俭节约的氛围,勾勒出“小桥流水蜿蜒过,雕梁画栋参差落”的宜居画卷。

  江兜村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传统民间文化氛围浓厚。如今,江兜民间文化健康发展、远近有名,社火、书画、面塑、车鼓队、腰鼓队、管乐曲艺等民俗民艺闻名遐迩,其中车鼓舞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江兜村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福清市“幸福家园工程”示范村、全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等称号。“我们有一个联络海外乡亲的微信群,名叫‘我是江兜人’,他们常常在里面出谋划策。今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我们还打算组织聚会,大家一起讨论2017年的江兜村的发展规划。”王武林说。

  江兜村的古韵与新颜

  【记者手记】

  把根留住

  随着赴海外务工、移民人士日渐增多,许多乡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侨村如何发展、如何治理?乡村千年文脉如何接续?

  无疑,不少海外乡贤多是饱学之士、贤达之人。这批从乡村走出国门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如果海外乡贤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能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美丽侨村江兜村正是“留住乡愁”的美好缩影。他们不断探索基层党建与新农村建设工作融合,打造农村建设“党建+”新模式,围绕“党建助推美丽乡村、党侨共建幸福家园”的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为带动了村民致富,也让众多海外乡亲、乡贤留住了乡愁。

  (VR制作:光明网记者张紫璇)

编辑: 郭静

【网络媒体走转改】VR作品丨幸福桥村:重启那一抹阑珊乡愁

稿源: 光明网 2017-01-14 10:29:33

  幸福侨村——江兜村

  手机扫描二维码,全景速览《江兜村:美丽侨村涵养“根”情怀》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邱晓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海外游子的思想里,“根”不仅是一个家,更是一份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

  背靠巍巍草堂山,面临涛涛兴化湾,与江阴港隔海相望,座落于新厝镇的中部地带,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是著名的侨乡。村子始建于宋代,自王氏先祖从南安迁居此地之后,逐步融合闽都文化和莆仙文化于一体,兼收并蓄,形成了重视传承的良好风气。

  如今,江兜村下辖8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0户共2600人,却有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4350多位海外乡亲。近年来,江兜村村容村貌、民风民情在不断变化,这些海外乡贤的爱国爱乡情怀也不断彰显。

  江兜村村容村貌

  海外乡贤反哺桑梓,侨村变成公园

  12日,记者走进江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塑胶篮球场。沿着整洁的水泥村路前行,一路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垃圾不落地、江兜更美丽”,这句简单的宣传标语,展现了江兜村“江海同兴,幸福侨乡”为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的主题。

  村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江兜村党总支书记王武林告诉记者,近年来,村子致力于提升乡村整体景观环境,投入337万资金,规划了9个项目,其中已落实8项。比如,村庄规划设计,村庄保洁日常管理项目,北片公园建设,幸福路、海滩中路绿化,村道、国道照明设施安装,全村配建现代化水冲式公厕等;另外,江兜海滨湿地公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家乡建设成为海外乡贤的最大牵挂。王武林介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有从这里走出去的侨贤不断捐资,已有3000余万元侨资投入到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其中91岁的新加坡侨领王福顺一人捐赠便超过了1000万元;2015年,在海外乡亲的建言和捐助下,不到一年,江兜村便建起了7座主题公园,成了远近闻名的公园村;他们还提议要保护江兜村的生态环境,村委明年准备兴建占地200亩的湿地公园。

  古厝“修旧如旧”,承载浓浓乡愁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迹,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也是海外乡贤侨胞情感纽带。至今,江兜村即将近千年历史。时光流传,村里保存有面积655平米的三座厝古屋,内有保存完整的“天井、石座、瓦片壁”;另外,村中有名胜古迹十一处,千佛庵、大帝殿、朱子书院、韶灵庙、韶溪亭、明善寺等。这些都是江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江兜村的古韵与新颜

  为了留住乡愁,江兜村对这些故居古厝“以旧改旧”,将文化元素融入村庄面貌改造提升。比如,依托江兜村华侨优势,动员华侨参与家乡建设,修缮朱子草堂、千佛庵、昭灵庙、昭溪亭、明善寺等名胜古迹十多处;并积极筹建农用品展示馆,收集木格门窗、煤油灯、轱辘等农用品,重温往昔岁月,忆苦思甜,渲染勤俭节约的氛围,勾勒出“小桥流水蜿蜒过,雕梁画栋参差落”的宜居画卷。

  江兜村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传统民间文化氛围浓厚。如今,江兜民间文化健康发展、远近有名,社火、书画、面塑、车鼓队、腰鼓队、管乐曲艺等民俗民艺闻名遐迩,其中车鼓舞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江兜村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福清市“幸福家园工程”示范村、全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等称号。“我们有一个联络海外乡亲的微信群,名叫‘我是江兜人’,他们常常在里面出谋划策。今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我们还打算组织聚会,大家一起讨论2017年的江兜村的发展规划。”王武林说。

  江兜村的古韵与新颜

  【记者手记】

  把根留住

  随着赴海外务工、移民人士日渐增多,许多乡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侨村如何发展、如何治理?乡村千年文脉如何接续?

  无疑,不少海外乡贤多是饱学之士、贤达之人。这批从乡村走出国门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如果海外乡贤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能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美丽侨村江兜村正是“留住乡愁”的美好缩影。他们不断探索基层党建与新农村建设工作融合,打造农村建设“党建+”新模式,围绕“党建助推美丽乡村、党侨共建幸福家园”的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为带动了村民致富,也让众多海外乡亲、乡贤留住了乡愁。

  (VR制作:光明网记者张紫璇)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