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3 07:30
科研人员正在攻克太阳能发电项目难题。
制图金晶张悦
新春伊始,浓浓春意迸发着勃勃生机。
“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引擎。”站在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十周年的新起点,面对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叩门,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勇挑重担,创新大平台、敢闯新路径,全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让科技引擎产生澎湃动能,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去年10月,宁波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两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之一。这是继成为“中国制造2025”全国首个试点示范城市之后,我市肩负的又一项国家使命。
作为宁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科技服务业全要素聚集的高地、创新创业的策源地,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当仁不让、义不容辞地成为这一使命担当的“排头兵”。
“黄金三招”让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生金
第1招:创新大平台,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
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集成政府、科研院校、企业等资源,在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全力打造多层次、成体系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线上线下互通,“科技大市场”引领全新转化模式。落户在高新区研发园的宁波科技大市场可以让需求双方像上淘宝一样进行科技成果的信息互动、买卖交易。在这里,科研机构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发布最新科技成果,企业有科技难题可以“挂牌悬赏”,捅破“窗户纸”的需求双方在这里便捷对接、联姻。
政府主导,整合大院大所资源的科研转化平台。新材料是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针对其门槛高、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等特点,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创新办法,“撮合”产学研三方资源互补,先后建立了国内首个新材料产学研孵化平台———宁波新材料众创空间;聚合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材料所,共建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国际智造社区、新材料产业加速器等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加速推进。
企业牵头,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化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平台。在高新区,企业正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截至2016年底,全区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全区企业研究院总数达15家,其中,省级9家、市级1家;新认定区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1家,推荐上报市级工程中心9家,全区市级及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将超过60家。
发展创客空间,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截至目前,高新区已集聚各类创客服务机构30余个,累计引进集聚了甬烯高性能材料研发中心、清华大学膜法水处理技术产业化项目等300余家(个),集聚各类创客1800余人,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兑现众创空间各类补助1400余万元。
第2招:聚焦转化链,探索多种新型转化模式
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链为突破口,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率先从供给方、需求方、中间方等方面形成了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力求科技资源集成的深度“化学反应”,通过“聚核裂变”衍生新发现、新创造。
一是“自主研发+天使投资+政府服务”模式。自主研发攻关核心技术,政府牵线引来天使基金投资,并提供政策扶持、科技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集成服务,高新区的激智科技、星博生物等科技型企业,正是沿着这一路径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上市)的发展奇迹。
二是“技术平台+产业育成+衍生企业”模式。依托中科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科研主力,以及研发园、智慧园、检测园等全市1/2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撑,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通过搭建中试实验工场、中试创客平台等载体,承接合作单位人才团队和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前期预孵化,为高科技企业孵化输送原动力。
三是“高校院所+企业”的产学研协同模式。近年来,高新区大力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合作,通过技术大市场、科技成果竞拍、共建产业联盟、技术对接活动等渠道,创新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研发等模式,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去年9月举办的中国创新挑战赛上,一批企业的自主研发技术也找到了“联姻”伙伴:如川宁环保科技的“炭材料电除盐吸附技术”,吸引了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三家竞标等。
四是“国际合作+跨国并购”的转移转化模式。以均胜为代表的企业正在宁波掀起新的转化模式。在高新区的均胜电子从2011年收购德国普瑞公司,到2016年并购美国的KSS公司、德国的TSD,接二连三的并购整合,不仅加速了均胜技术转型与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同时通过技术、人才的持续引进与融合,也“反哺”加速了宁波传统制造业向智能经济转型。目前,均胜正在高新区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已累计投资10亿元人民币。
第3招:破解“肠梗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难点、痛点,在于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中,实现每一个环节无缝融合对接,这其中面临着体制、机制和思维的制约。
创新就是推倒所有阻碍创新的“墙”。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好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径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创新机制,打通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肠梗阻”,构建各方协同、利益捆绑的成果转化“共同体”。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在人才。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致力于打造人才最优区。去年该区推出“3个1000万”的人才新政,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科研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让科研人员实现“名利双收”。在“科技领航计划”、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等市级政策的基础上,2016年该区又出台实施最高奖励金额为5000万元的《高端研发机构和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办法》等政策,力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去年,30个“高新创业精英”项目、首批十大重大科技专项获得资助。
成就回顾
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加速了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大批企业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企业方阵的快速扩容,为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经济发展带来强动能。
案例解读
高新区创新型企业群星荟萃
激智科技工作人员在生产线进行检查。
▲激智科技:以创新造就产业传奇
短短八年,从不到10人的创业团队,到年产值近7亿元的上市公司,宁波激智科技用速度演绎了科技孵化产业的神奇。
在这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一支拥有60多人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重点的光学膜研究院。
“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而实施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彦说,去年年末,由激智科技承担的“TFT-LCD液晶显示器用高色域量子点膜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高新区重大科技专项A类1000万元资助。对这一技术的突破,将打破3M和韩国三星对量子点膜核心技术的垄断,有助于国内相关产业抢占国际市场。
专家正在对思进承接的难题专项进行验收。
▲思进机械:科技焕发传统企业又一春
借助高校科研力量的“外脑”,思进机械这家曾多年只为大型厂家做代加工的传统小厂,通过与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冷镦机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数十项发明专利,快速转型升级,蜕变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新锐。
科技创新焕发思进又一春。去年,思进机械又与上海大学签订“高精密度冷镦零件成形机的研发”合作项目,它瞄准汽车及飞机制造等重大行业的高强度紧固件需求,将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思进正向国际中高端市场进军,在东滨海区,定位中高端的100亩生产基地已正式投产,年产值超过3.5亿元,产品已遍及亚洲、欧洲、美洲等地。
永新光学生产线一角
▲永新光学:科技护航走向国际前沿
为嫦娥二号、嫦娥三号装上“宁波造”的“眼睛”,这是永新光学为“宁波智造”写下的惊叹号。在新的一年铸就新的辉煌,这家老牌光学显微镜龙头企业从未放慢脚步。
目前,永新光学联合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高分辨荧光显微成像仪研究。在多年的产学研协同中,永新光学与科研高校建形成了联合技术应用、专利相互授权、专利技术转让等合作模式,实现企业研发与高校研发的深度联动与融合。此外,公司还建立技术攻关激励机制,研发人员可以自主组建团队攻关难题。
科技成果的批量转化,推动公司产值规模的放大,也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光学显微镜行业的地位。日前,永新光学正参与国际光学标准制定,这也是30年来中国企业首次在光学显微镜领域发声。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余三军 文/摄
编辑: 陈晓怡
- “春的”凶猛:出租车春节不打表 6.7公里收80元
- 鸡年有两个立春日 2月3日立春很罕见!
- “假日综合征”如何破?四招回工作模式
- 百岁老人庆生 六百余子孙亲友列队贺寿
- 夫妻坚守岗位 隔19公里每次见面1分钟
- 没"挂电话"?特朗普与澳总理通话细节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