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网友说事
宁波有一位石刻痴人 8个多月刻出了一套百家姓
稿源: 鄞州新闻网   2017-03-02 10:23:00报料热线:81850000

  王恩良的《百家姓》作品。

  王恩良在篆刻中。

  王恩良自称是石刻痴人,从2008年起学习石刻,9年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篆刻上,用古砖镌刻成瓦当作品和砖印300余方,大松石刻制近3000方,钤印裱成作品300余件。去年年底,石刻作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还在天一阁展览过。

  家住明楼街道常青藤小区的王恩良有一个手艺,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切割、水磨、打磨、上蜡、布局、篆刻后,变成一件精致的石刻作品。

  王恩良自称是石刻痴人,从2008年起学习石刻,9年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篆刻上,用古砖镌刻成瓦当作品和砖印300余方,大松石刻制近3000方,钤印裱成作品300余件。去年年底,石刻作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还在天一阁展览。

  第一件作品花了3小时

  68岁的王恩良,老家温州乐清,退休前,他是一名技工,修桌椅板凳、接电路,这些活都不在话下。退休前一年,老王退居二线,这时办公室有位姓童的师傅喜欢篆刻,闲来无事的王恩良觉得有趣,就拜他为师。

  “我学篆刻是从练字开始的。”王恩良说,字很重要,是篆刻的基础,但拿惯了钳子、锤子等工具的他,要静下心练字,还是颇费周折。为了练字,王恩良买了很多字帖,有事没事就坐在办公室练。

  就这样练了大半年,王恩良准备上手。他去青田买了200多块石头,买来了切割机、水磨机、砂纸……大张旗鼓地忙活起来,3个小时后,第一件作品出炉,这是一枚简单的印章,上面刻着“福”字。王恩良开心地展示给童师傅看,“结果他只回了我一句话:继续努力。”

  篆刻工具几乎全部自己造

  第一件作品虽然没有得到师傅的认可,但王恩良对篆刻却彻底着了迷。

  篆刻作品越来越多,时间久了,刻刀损耗得很快。王恩良就想着自己做刻刀。他买了钢条,裁成15厘米长,把钢条一头磨尖了,用布条缠起来。“自己做的刻刀锋利,又耐磨,好用多了。”

  印章上的图案或字都是相反的,一开始王恩良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次,他脸上划出了一道小口子,他照着镜子处理伤口,发现镜中影像跟实际相反,“这不是和篆刻是一样的道理吗?”恍然大悟的他于是准备为自己做一个“百宝盒”:有镜子、可照明,还能放刻刀。他从家里翻出电工工具箱,把工具拿出来,再把箱子内层磨平,箱盖的内层装上一面镜子,箱底的内层装上灯泡,接上电源,再在箱底内层隔出一个小角落,正好放刻刀。“‘百宝盒’完成后,我的篆刻工作轻松多了。”王恩良说。

  8个多月刻出一套百家姓

  说起自己的作品,王恩良说的最多的还是《百家姓》,这件作品耗费了他8个多月的时间,把一块块石头切割打磨成长宽1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总共篆刻了504个姓氏。

  “我还在每一个印章上刻上了顺序,赵是一,钱是二,孙是三……”王恩良说,之后他又用这套《百家姓》印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受到诸多好评。

  2010年,王恩良又创作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作品,“我记得那是个国庆节,那件作品最难的是找一幅古色古香的边框。”为此王恩良几乎跑遍了宁波市所有书店。作品篆刻完成后,王恩良又印在宣纸上,装裱起来,这件作品2016年还在天一阁展览过。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王恩良一直想创作一件与之相关的作品,“我有4位长辈参加了抗日战争,最终只回来1位,这件作品不但怀念他们,更纪念为抗战胜利牺牲的英烈。”经过多日思索,王恩良想用瓦片镌刻“九一八事变”“南京保卫战”等48场战役。

  但收集瓦片却让王恩良遇到了麻烦。他跑遍了家附近的大街小巷,一无所获。后来还是朋友帮忙,王恩良打听到了一处拆迁地,拿着塑料袋,捡回了两袋瓦片,让王恩良如获至宝。

  7个月后,当王恩良向众人展示这件作品时,参观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这件作品至今还在社区博物馆展览。

  如今,王恩良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那就是完成200件公益作品,捐给慈善机构,通过拍卖,把这笔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给他们买书、买笔,能帮到他们,我就心满意足了。”王恩良笑着说。

  记者童春艳 通讯员应潇潇

原标题:8个多月,他刻出了一套百家姓

编辑: 陈奉凤

宁波有一位石刻痴人 8个多月刻出了一套百家姓

稿源: 鄞州新闻网 2017-03-02 10:23:00

  王恩良的《百家姓》作品。

  王恩良在篆刻中。

  王恩良自称是石刻痴人,从2008年起学习石刻,9年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篆刻上,用古砖镌刻成瓦当作品和砖印300余方,大松石刻制近3000方,钤印裱成作品300余件。去年年底,石刻作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还在天一阁展览过。

  家住明楼街道常青藤小区的王恩良有一个手艺,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切割、水磨、打磨、上蜡、布局、篆刻后,变成一件精致的石刻作品。

  王恩良自称是石刻痴人,从2008年起学习石刻,9年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篆刻上,用古砖镌刻成瓦当作品和砖印300余方,大松石刻制近3000方,钤印裱成作品300余件。去年年底,石刻作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还在天一阁展览。

  第一件作品花了3小时

  68岁的王恩良,老家温州乐清,退休前,他是一名技工,修桌椅板凳、接电路,这些活都不在话下。退休前一年,老王退居二线,这时办公室有位姓童的师傅喜欢篆刻,闲来无事的王恩良觉得有趣,就拜他为师。

  “我学篆刻是从练字开始的。”王恩良说,字很重要,是篆刻的基础,但拿惯了钳子、锤子等工具的他,要静下心练字,还是颇费周折。为了练字,王恩良买了很多字帖,有事没事就坐在办公室练。

  就这样练了大半年,王恩良准备上手。他去青田买了200多块石头,买来了切割机、水磨机、砂纸……大张旗鼓地忙活起来,3个小时后,第一件作品出炉,这是一枚简单的印章,上面刻着“福”字。王恩良开心地展示给童师傅看,“结果他只回了我一句话:继续努力。”

  篆刻工具几乎全部自己造

  第一件作品虽然没有得到师傅的认可,但王恩良对篆刻却彻底着了迷。

  篆刻作品越来越多,时间久了,刻刀损耗得很快。王恩良就想着自己做刻刀。他买了钢条,裁成15厘米长,把钢条一头磨尖了,用布条缠起来。“自己做的刻刀锋利,又耐磨,好用多了。”

  印章上的图案或字都是相反的,一开始王恩良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次,他脸上划出了一道小口子,他照着镜子处理伤口,发现镜中影像跟实际相反,“这不是和篆刻是一样的道理吗?”恍然大悟的他于是准备为自己做一个“百宝盒”:有镜子、可照明,还能放刻刀。他从家里翻出电工工具箱,把工具拿出来,再把箱子内层磨平,箱盖的内层装上一面镜子,箱底的内层装上灯泡,接上电源,再在箱底内层隔出一个小角落,正好放刻刀。“‘百宝盒’完成后,我的篆刻工作轻松多了。”王恩良说。

  8个多月刻出一套百家姓

  说起自己的作品,王恩良说的最多的还是《百家姓》,这件作品耗费了他8个多月的时间,把一块块石头切割打磨成长宽1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总共篆刻了504个姓氏。

  “我还在每一个印章上刻上了顺序,赵是一,钱是二,孙是三……”王恩良说,之后他又用这套《百家姓》印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受到诸多好评。

  2010年,王恩良又创作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作品,“我记得那是个国庆节,那件作品最难的是找一幅古色古香的边框。”为此王恩良几乎跑遍了宁波市所有书店。作品篆刻完成后,王恩良又印在宣纸上,装裱起来,这件作品2016年还在天一阁展览过。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王恩良一直想创作一件与之相关的作品,“我有4位长辈参加了抗日战争,最终只回来1位,这件作品不但怀念他们,更纪念为抗战胜利牺牲的英烈。”经过多日思索,王恩良想用瓦片镌刻“九一八事变”“南京保卫战”等48场战役。

  但收集瓦片却让王恩良遇到了麻烦。他跑遍了家附近的大街小巷,一无所获。后来还是朋友帮忙,王恩良打听到了一处拆迁地,拿着塑料袋,捡回了两袋瓦片,让王恩良如获至宝。

  7个月后,当王恩良向众人展示这件作品时,参观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这件作品至今还在社区博物馆展览。

  如今,王恩良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那就是完成200件公益作品,捐给慈善机构,通过拍卖,把这笔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给他们买书、买笔,能帮到他们,我就心满意足了。”王恩良笑着说。

  记者童春艳 通讯员应潇潇

原标题:8个多月,他刻出了一套百家姓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