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市政协举行协商交流会 聚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4-08 18:08:00报料热线:81850000
2017宁波两会(手机版) 【专题】2017宁波两会

  深化医卫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健康宁波建设

  ——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协商交流会实录

  医改事关千家万户,其成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昨天下午,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举行协商交流会。来自各界的市政协委员和旁听公民与市编委办主任李浙闽,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王仁元,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林惠明,市发改委副主任车宏斌,市财政局副局长张颖等部门负责同志“零距离”对话,面对面协商“健康宁波”发展大计。

  如何让“家庭医生”叫座又叫好?

  “‘家庭医生’在我市实施情况到底如何?还有哪些不足?”委员提问环节刚刚开场,致公界许红琴委员就第一个抢到话筒,不落俗套、直入主题。

  “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构建基层首诊、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环节。自2015年启动以来,连续两年被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截至去年年底,累计签约65.6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率34.15%。”王仁元回答,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不求数量求质量,把其打造成民生精品工程。一方面,继续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在收入分配、资源调配等方面进行倾斜,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对象、家庭医生积极性,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丰富签约服务的内涵,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改进签约服务模式,实行“1+1+1”组合签约,在基层签约基础上,可再选择一家区县级医院和一家市级医院进行组合签约,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引导构建合理的就医秩序。

  如何实现“小病在基层、康复回社区”?

  如何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切实缓解看病难,成了委员们关心的话题。来自民建界别的王岚等委员纷纷就此提出疑问。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王仁元说,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来做,一是“大医院愿意放”,要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破除逐利机制,形成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新机制,真正建立起“小病在基层、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二是“基层医疗机构愿意接”,既要通过完善绩效工资制度等举措,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更要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让基层医疗机构“接得住”;三是“老百姓愿意去”,建议完善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配套制度,综合运用医保、价格等经济杠杆引领老百姓理性、合理就医。

  张颖说:“卫生一向是政府投入的重点。以2016年为例,地方财政收入1400多亿元,其中对医疗的投入88.7亿元,占比6%。而且这个投入每年在不断增加,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如何助力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的重要途径。来自农工界别的邱国安委员、民盟界别的章玲委员分别就如何加大扶持力度和人才引进等问题进行了提问。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社会办医。2014年,我市就出台了相关意见,从设施审批、土地供给、财政奖补、人才引进等方面扶持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截至去年底,我市民营医疗机构共有2545家,占到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1.5%。”王仁元说,我市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规模偏小,大部分以门诊部、诊所为主;其次是服务量偏少,门诊和住院服务量分别占全市20%和10%左右;第三是技术水平、规范经营有待提升。

  接下来,将进一步明确政府重点扶持方向,优先鼓励举办各类规模适度、专科特色明显、区域集团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老年相关疾病专科、产科、儿科、护理、康复等医疗机构,以及独立设置的放射影像、临床检验、医用消毒品供应中心等服务机构,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多措并举,推动社会办医,力争到2020年实现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25%以上。

  如何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协商交流会现场,不少政协委员就如何在医疗改革过程中激发从业人员积极性、科学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抛出了问题。

  “目前,公立医院业务繁忙,医院人手紧张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医院受编制数限制无法根据实际需求量招聘人员,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来自民盟界别的政协委员王坚说。

  王仁元坦言,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当前,在市级医疗机构中,有14%的医务人员采用编外用工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护理、药剂等岗位,由此带来的“同工不同酬”问题也相对突出。“我们要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真正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同时,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分配自主权,逐步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待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针对医疗人才内心有后顾之忧、导致人才流动难的问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委办主任李浙闽介绍,我市在去年已经开展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改革,以公益服务需求量大、社会关注度高、条件相对成熟的领域为重点,探索在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开展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其中就包括医疗卫生领域。

  如何增强儿童和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

  “二胎政策后,儿科看病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宁波对此有无规划?”“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进一步深化‘医养结合’?”协商交流会上,来自科协界别的朱斐委员、九三界别的励佩珍等委员最关注的则是重点人群的医疗服务问题。

  “儿科医生荒是全国性难题。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同时,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也使得医养结合问题刻不容缓。”王仁元说,这些问题核心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短缺。从儿科来说,2013年我市就开始着手解决,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的建立就是一个重要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科看病难。

  针对医养结合问题,虽说目前我市245家养老机构中,能提供医疗服务的占了72%,全市家庭医生已与近35万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签约服务,但从总体上来讲仍然是供不应求。接下来,市卫计委、民政等部门将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个方面入手,鼓励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鼓励辖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促进健康老龄事业发展。(记者董小芳 黄合)

首页  上一页  [1]  [2]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

市政协举行协商交流会 聚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4-08 18:08:00

  深化医卫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健康宁波建设

  ——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协商交流会实录

  医改事关千家万户,其成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昨天下午,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举行协商交流会。来自各界的市政协委员和旁听公民与市编委办主任李浙闽,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王仁元,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林惠明,市发改委副主任车宏斌,市财政局副局长张颖等部门负责同志“零距离”对话,面对面协商“健康宁波”发展大计。

  如何让“家庭医生”叫座又叫好?

  “‘家庭医生’在我市实施情况到底如何?还有哪些不足?”委员提问环节刚刚开场,致公界许红琴委员就第一个抢到话筒,不落俗套、直入主题。

  “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构建基层首诊、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环节。自2015年启动以来,连续两年被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截至去年年底,累计签约65.6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率34.15%。”王仁元回答,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不求数量求质量,把其打造成民生精品工程。一方面,继续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在收入分配、资源调配等方面进行倾斜,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对象、家庭医生积极性,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丰富签约服务的内涵,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改进签约服务模式,实行“1+1+1”组合签约,在基层签约基础上,可再选择一家区县级医院和一家市级医院进行组合签约,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引导构建合理的就医秩序。

  如何实现“小病在基层、康复回社区”?

  如何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切实缓解看病难,成了委员们关心的话题。来自民建界别的王岚等委员纷纷就此提出疑问。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王仁元说,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来做,一是“大医院愿意放”,要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破除逐利机制,形成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新机制,真正建立起“小病在基层、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二是“基层医疗机构愿意接”,既要通过完善绩效工资制度等举措,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更要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让基层医疗机构“接得住”;三是“老百姓愿意去”,建议完善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配套制度,综合运用医保、价格等经济杠杆引领老百姓理性、合理就医。

  张颖说:“卫生一向是政府投入的重点。以2016年为例,地方财政收入1400多亿元,其中对医疗的投入88.7亿元,占比6%。而且这个投入每年在不断增加,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如何助力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的重要途径。来自农工界别的邱国安委员、民盟界别的章玲委员分别就如何加大扶持力度和人才引进等问题进行了提问。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社会办医。2014年,我市就出台了相关意见,从设施审批、土地供给、财政奖补、人才引进等方面扶持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截至去年底,我市民营医疗机构共有2545家,占到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1.5%。”王仁元说,我市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规模偏小,大部分以门诊部、诊所为主;其次是服务量偏少,门诊和住院服务量分别占全市20%和10%左右;第三是技术水平、规范经营有待提升。

  接下来,将进一步明确政府重点扶持方向,优先鼓励举办各类规模适度、专科特色明显、区域集团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老年相关疾病专科、产科、儿科、护理、康复等医疗机构,以及独立设置的放射影像、临床检验、医用消毒品供应中心等服务机构,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多措并举,推动社会办医,力争到2020年实现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25%以上。

  如何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协商交流会现场,不少政协委员就如何在医疗改革过程中激发从业人员积极性、科学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抛出了问题。

  “目前,公立医院业务繁忙,医院人手紧张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医院受编制数限制无法根据实际需求量招聘人员,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来自民盟界别的政协委员王坚说。

  王仁元坦言,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当前,在市级医疗机构中,有14%的医务人员采用编外用工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护理、药剂等岗位,由此带来的“同工不同酬”问题也相对突出。“我们要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真正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同时,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分配自主权,逐步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待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针对医疗人才内心有后顾之忧、导致人才流动难的问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委办主任李浙闽介绍,我市在去年已经开展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改革,以公益服务需求量大、社会关注度高、条件相对成熟的领域为重点,探索在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开展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其中就包括医疗卫生领域。

  如何增强儿童和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

  “二胎政策后,儿科看病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宁波对此有无规划?”“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进一步深化‘医养结合’?”协商交流会上,来自科协界别的朱斐委员、九三界别的励佩珍等委员最关注的则是重点人群的医疗服务问题。

  “儿科医生荒是全国性难题。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同时,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也使得医养结合问题刻不容缓。”王仁元说,这些问题核心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短缺。从儿科来说,2013年我市就开始着手解决,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的建立就是一个重要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科看病难。

  针对医养结合问题,虽说目前我市245家养老机构中,能提供医疗服务的占了72%,全市家庭医生已与近35万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签约服务,但从总体上来讲仍然是供不应求。接下来,市卫计委、民政等部门将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个方面入手,鼓励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鼓励辖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促进健康老龄事业发展。(记者董小芳 黄合)

首页  上一页  [1]  [2]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