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7 13:15
制图:张悦
题图:秘色瓷八棱净瓶。
(本版照片由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供)
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发掘现场。
4月12日,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从全国2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继20年前慈溪寺龙口越窑窑址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慈溪越窑遗址再次捧得“中国考古界奥斯卡奖”。
“激动人心,备受鼓舞!”4月12日下午,“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后,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项目领队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难掩心中喜悦,“就像高考成绩揭晓金榜题名了一样。”
在前一天的晚上,他也如同面临大考的一名学生,反复思考和练习着第二天答辩的演讲词。12日凌晨3时多,他还跟另一位领队在微信上探讨——“后司岙考古解决了历史上两大疑案:秘色瓷哪里烧,怎么烧,以及唐代贡窑在哪里。这样说对不对?”
这个项目,凝结了很多个团队的心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均参与其中。在项目参与人员看来,此次成功入选,对上林湖越窑青瓷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对整个团队来说也是巨大的激励和鼓舞,他们将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上林湖越窑遗址2014—2018年考古工作计划》。
解决两大千年悬案
秘色瓷神秘面纱揭开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秘色越器》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神韵。但是什么是秘色瓷,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后司岙的发现解决了一个困扰了我们千年的历史悬案……这个生产秘色瓷的贡窑,在哪里呢?”这是项目领队之一郑建明在答辩现场的开场白。成天跟泥土打交道的他,翻出了压箱底的西装皮鞋,用轻松的语气和发问句式,引起了专家们的好奇心。
配合着PPT演示,郑建明接着往下说:它解决了两大千年悬案——秘色瓷在哪里烧,怎么烧的问题,以及唐代贡窑在哪里的问题,请看3个“首次”——首次摸清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最高质量越窑青瓷窑场的基本格局;首次确认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首次确认秘色瓷的生产工艺与兴盛过程。
那么,神秘的秘色瓷到底是什么?它为何能成为炙手可热的“考古界网红”呢?专家学者给出的答案是:秘色瓷作为越窑的高等级青瓷,是吴越国直接供应给宫廷的瓷器,一般的大臣和老百姓不能用。
沈岳明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发掘,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产地问题基本理清。
根据遗址研究,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业界专家表示,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在窑场格局上,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除窑头部分淹没入上林湖水库中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这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
发掘过程艰苦卓绝
发掘方法充满智慧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窑址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5米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发掘的过程,穿越严寒酷暑。郑建明回忆,由于时间紧张,在40℃的高温天,队伍仍然坚持工作,很多队员包括浙江大学文博系的好几个女生都中暑了。为了避开午间最热的时段,清晨4时多,当大家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他就会把队员们叫起来,然后5时准时开工。
汗水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在发掘过程中,项目团队尝试的一系列新方法,在业界影响深远,创下了许多“全国首次”。
“考古是个没法后悔的过程,这次却可以留一个余地。从瓷窑址理论与方法上,我们希望在全国起一个示范作用。”郑建明说,这次发掘,大量使用了地面激光扫描、低空无人遥感、近景摄影测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三维记录,每往下挖10厘米,就做一次影像记录,每一件标本的器型、胎、釉等特征,都一清二楚,这在全国瓷窑址考古中是第一次使用。“发掘现场没法让你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如果做得不够完善,可以通过影像往回追溯和检查。”这一发掘与记录过程,对今后报告的编写与资料的公布,亦将带来重大的突破。
还有水陆考古结合这一点,也是整个团队津津乐道的得意之作。团队成员介绍,此次发掘,除了陆上田野发掘之外,水下考古工作也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除综合采用声吶、地磁、电磁、激光以及航空摄影测量等物探方法,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潜水员导航探测系统、DIDSON高清声呐、探地雷达的运用以及水陆一体的基础地理信息的生成,在我国内水平静水域水下考古工作中均属首次。“其中探地雷达的首次成功运用,纠正了以往‘探地雷达不适用于水下考古’的错误认知,意义尤为重要。”沈岳明说。
越窑研究保护任重道远
遗址如何“保鲜”难题待解
上林湖窑址群是唐宋时期越窑青瓷最为重要的生产中心之一,素有“露天青瓷博物馆”的美誉。窑址群包括四个片区——上林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而此次发掘的后司岙窑址,则是上林湖越窑遗址群中最核心的窑址,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业界专家学者指出,以上林湖窑场为载体,“秘色瓷”的烧制,“贡窑”的设立,对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的精进与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体现了上林湖越窑遗址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从1990年开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先后对上林湖越窑窑址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先后对古银锭湖低岭头窑址、上林湖荷花芯窑址、古银锭湖寺龙口窑址、白洋湖石马弄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早在上世纪末期,慈溪寺龙口青瓷窑遗址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有龙窑、作坊等遗迹及大量的瓷器,窑址在南宋时期曾烧造过一类产品,有别于越窑传统的青釉产品,而与汝官窑非常相似,进而被确认为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的御用产品,从而揭开了南宋初宫廷用瓷之谜,也把越窑的烧造历史从北宋中晚期延续到了南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发现。这便是前文所述的慈溪越窑首次捧得“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历史篇章。
入选“全国十大”的欣喜过后,项目团队又重新回到上林湖畔,开始新的发掘研究工作。眼下,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上林湖的下一个目标是——申遗。
早在2003年,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工作便已启动。去年8月,上林湖越窑遗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联合申遗点,获得历史性突破。
“申遗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研究和保护。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慈溪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林湖越窑博物馆的建设和上林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国家级遗址公园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郑建明看来,对于遗址的保护,不管是上林湖越窑遗址还是省内其他遗址,都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建成初期,参观者相对较多,但随着时间推移热度减弱,参观者会随之减少,遗址也就日益冷清,“如何持续吸引公众,这是遗址类博物馆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郑建明说,目前也在考虑参考秦始皇兵马俑的保护与开发方式,一边发掘一边公开展示,甚至可以考虑请公众一起参与到发掘中去,切身体验考古过程,探索考古品牌,共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共建属于公众的文化家园。
不久前,项目团队在慈溪当地组织了一些五六年级的学生来参观,并准备在未来尝试开放部分区域,供参观者体验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我们也动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比如用激光扫描、制作高精度的三维数字模型、正射影像图等手段,积累了大量资料。除了传统的展示手段,未来也在考虑用VR形式展现给公众,从而尽可能地保持公众对此的关注热度与参观学习热度。”郑建明说,除了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他们也在考虑结合当地一些古镇特点,发展产业园并带动各项周边产业,打造综合体和产业链,进而为遗址“保鲜”“保温”。
记者 黄程 慈溪记者站卢萌卿 通讯员 黄松松
原标题:
编辑: 杜寅
- “彩信推广”病毒致数万手机用户中招
- 中欧班列(义乌)已往返运行162次
- 原副部级巡视专员接受组织审查
- 济南连夜查处“环保部督查受阻”事件
- 陕西白河县山体滑塌8人下落不明
- 菲律宾5月将与美国举行“肩并肩”联合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