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奉化非遗羊尾笋腌制技艺传承人丁传松:烤笋火候最要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5-07 09:51:07报料热线:81850000

  人物名片:丁传松,69岁,宁波溪口黄沙坑人,奉化非遗羊尾笋腌制技艺的传承人。黄沙坑村有龙须笋竹山两千余亩,是奉化非遗羊尾笋腌制技艺的传承基地。

  春天的黄沙坑村,涧水浩荡,通向剡溪,溪边有七八棵枫杨古树,正是抽芽的时候,一树树的嫩绿招摇着,荡进春风里。村庄很安静,房屋古朴。有一排显眼的楼屋,大墙门里三进院落,门上贴着红对联,挂着红灯笼,墙上搁晒着干菜笋,用一个大竹匾,门口躺椅上半倚着老人,眯着眼,一幅现世安稳的美好画面。

  1 父亲是有名的“笋山师傅”

  从溪口镇跸跓拐道进去,山路伴着溪流一路逶迤相随,行十多里就到了黄沙坑村。村庄四周环山,散列于溪边,山坑溪涧里,黄沙绵绵,黄沙坑由此得名。

  溪口多竹山,山民以笋为主要经济来源。溪口的笋以斑竹为多,斑竹又以黄沙坑为多。一俟春笋时,整个黄沙坑村没有黑夜,整夜灯火通明,笋的香气飘荡在上空,家家户户都支起大镬,热气腾腾,雪白的龙须笋肉上铺着雪白的盐,灶膛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地响,火红火红的,映得整个村子都亮了起来。

  今年69岁的丁传松与羊尾笋已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小学毕业后,15岁的他便跟着父亲学习腌制羊尾笋技艺。父亲是这一带的制笋师傅,自幼学艺,他把手伸进装满羊尾笋的箩里,一摸就能知道这箩里有没有坏笋和蛀笋。去竹园掘笋,能辨别出这株笋今天是否能掘或者几时掘才是它的最好时光。父亲把腌制好的羊尾笋装在竹箩里,撑竹排过剡溪到萧王庙,再运到宁波濠河头销售。黄沙坑出产的羊尾笋,在箩里必定会插上标签,上写:黄沙坑小白龙。宁波人喜爱这个牌子,认准这个牌子。这个牌子的笋不用吆喝,卖得最快。

  黄沙坑方圆几十里都是竹山,数黄沙坑的笋质量最好,特别白,因此制作的羊尾笋品牌就叫小白龙。而在黄沙坑,又数丁传松父亲的技艺最精,名气甚至传到大堰,大堰人慕名前来邀请他父亲去当“笋山师傅”。他父亲在立夏前一天的一大早,带着一刀肉、一条鱼、一方豆腐前去竹山拜祭,拜祭仪式结束后便出发去大堰,包吃包住,笋时(方言,指笋上市的时间段)结束才能回家。技艺好的笋山师傅要做一个笋时的笋活,为期一个月。如果技艺不好,做几天后主人就叫你“回家”,因此技艺好的笋山师傅是受人尊敬的。

  2 烤羊尾笋火候最要紧

  丁传松15岁开始学艺,一个笋时下来,便学会了整套腌制羊尾笋的技艺。他把父亲的看家本领发扬光大后,又自创了笋刀锄头,那是一柄既像锄头又像柴刀的家什,既能当锄头又能当柴刀。有了这把笋刀锄头,剥笋只需三步:一刀削笋壳,再卷壳,最后剥出笋脑头,整株笋脱壳而出,就像美人出浴一样。即使掘笋的时候沾上了很多泥土,剥出来的笋照样干干净净。100斤鲜笋剥出的笋肉约50斤。外村人来学艺,看到丁传松剥笋如行云流水一般,都赞叹不已。

  笋时到来时,丁传松和他的老伴早上四点钟就上竹山掘笋。下午回来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剥笋,把剥好的笋往背上的蛇皮袋里扔,丢弃的笋壳埋在竹山里作养料,顺便减轻了背上的重量。数量少的时候,到了家里,笋已剥完,能直接丢进大镬烤制了。

  当天掘来的笋必须当天烤完,过了一夜,笋的味道就不一样了,颜色也要变,所以这活是不轻松的,要起早也要熬夜。冷灶冷镬时,烤一镬笋需四个小时,第二镬就两个半小时够了。丁传松的家里有两口大镬,每镬能烤一百至一百二十斤的笋肉。镬是铁镬,上口围了一圈杉木板,煮沸的时候,水不会外溢,杉木板的香气裹着笋香。烤笋时是不盖镬盖的,笋上面铺的盐是细盐,烤的时候,加少许水,笋自带水分,不让盐钻入镬底。镬底有盐的话,要粘镬,笋要发黑。火候需掌握得非常好,这些经验都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八九不离十。1997年,丁传松开了羊尾笋加工厂,2006年迎来了最大一笔生意:一个姓陈的宁波人是杭州一家饭店的厨师长,他把杭甬各大宾馆饭店的羊尾笋生意兜来,加工成八两一包的羊尾笋丝。这一年,忙得不可开交,整年都在生产,加工厂生产了5万斤,村里又收购13万斤,做了18万斤的羊尾笋生意,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年岁增长,精力有限,加工厂开了10年,现在的丁传松就在家里生产羊尾笋,家里的两口大镬已经够他和老伴忙的了。

  丁传松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各自从事不同的职业,但都会腌制羊尾笋,笋时忙碌的时候,都会赶来帮忙。有一年上海客户上门,说上海金山石化总厂需要一些羊尾笋,给职工发福利,这么大的厂子每人发一斤便是7万多斤,丁传松把附近村庄的羊尾笋都收来验货,剔除少盐不干和火功不到的次品,次品羊尾笋放几周就会变质。丁传松把关严格,保质又保量,口口相传中,赢得了优良的声誉。

  3 立夏一过,笋时到了

  立夏一过,龙须笋就上市了,大概持续15至20天的样子。在此期间,全村人整夜不休,这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旧时,羊尾笋的传统等级分法很细:一等,正号,分甲、乙、丙三级;二等,副号,分甲、乙、丙三级;三等,副号,分小条、大条、次货。现在的羊尾笋等级已经不分得这么细了,但浸铁镬的习惯仍然保留着。羊尾笋煮完后,把铁镬从灶上拆下,杉木板拆开,把铁镬和杉木板放在溪水中浸泡一个月,去除盐分后,晾干装好,待春节时再请箍桶匠箍好,装在灶上使用。这样就能保证新的一年煮的羊尾笋干颜色洁白。

  不论大山小山,几乎无山不竹,尤其是奉化的西南山区,除了毛竹之外,还有龙须竹、黄壳竹、乌竹、鳗竹、雷竹等名目繁多的小竹。各种小竹里,以龙须笋制作的羊尾笋干为最佳,是沪甬一带有口皆碑的山珍佳肴之一。据地方史志记载,南宋时期溪口岩头石门已用竹篓装羊尾笋干,远销至苏州等地。在清乾隆年间,溪口桕坑村山民在以锦溪、下跸驻、桕坑三村为圆弧线的圆心位置上的小坑岙深山密林中伐木烧炭。因长期搭棚住在山岙之中,蔬菜供应十分困难。为长期解决“下饭”问题,烧炭人便把山间竹笋用重盐猛火烧煮,然后储存在罐甏之内,供日后食用。因为笋干可保存三个月之久,故称“百日菜”。由于这种笋干口感好、储存久,周围村落的山民也广种龙须笋竹林,腌制笋干,并不断完善生产工艺,自给有余,以商品形式出售,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产业。

  文中提到的锦溪村即由黄沙坑、石桥头、西岙、大坑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锦溪村中的黄沙坑村有两千多亩的竹山,出产龙须笋,当地人称之为大笋,村里腌制羊尾笋的历史已有三四百年。龙须笋的笋壳及笋脑的颜色呈黄绿色,体型纤长,大小与菜花蛇相似,须长而且较毛笋口感细腻,所以称为龙须笋。龙须笋鲜吃须烧很长时间才能消除“蒿”味,所以大多用来烤羊尾笋。整株烤,不用切断,烤熟后形如山羊尾巴,因此取名羊尾笋干。羊尾笋干清白黄亮,鲜嫩爽口,白切、烧肉、煮汤皆能入菜;夏令菜时兴“豆板笋干汤”“白切笋干丝”,能消暑、开胃、防痧;秋冬季煲老鸭汤,放几根羊尾笋,在冬天也能吃出春天的味道来。

  走进丁传松的家,只见一截截的松树木头高高地码放在各个角落里,整齐而稳妥,这些松树柴都是丁传松和老伴平时上山斫来的死松树。丁传松笑着,和松树柴站在一起,今年龙须笋长得好,看来又是一个忙碌的笋时。(宁波晚报陈峰)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

奉化非遗羊尾笋腌制技艺传承人丁传松:烤笋火候最要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5-07 09:51:07

  人物名片:丁传松,69岁,宁波溪口黄沙坑人,奉化非遗羊尾笋腌制技艺的传承人。黄沙坑村有龙须笋竹山两千余亩,是奉化非遗羊尾笋腌制技艺的传承基地。

  春天的黄沙坑村,涧水浩荡,通向剡溪,溪边有七八棵枫杨古树,正是抽芽的时候,一树树的嫩绿招摇着,荡进春风里。村庄很安静,房屋古朴。有一排显眼的楼屋,大墙门里三进院落,门上贴着红对联,挂着红灯笼,墙上搁晒着干菜笋,用一个大竹匾,门口躺椅上半倚着老人,眯着眼,一幅现世安稳的美好画面。

  1 父亲是有名的“笋山师傅”

  从溪口镇跸跓拐道进去,山路伴着溪流一路逶迤相随,行十多里就到了黄沙坑村。村庄四周环山,散列于溪边,山坑溪涧里,黄沙绵绵,黄沙坑由此得名。

  溪口多竹山,山民以笋为主要经济来源。溪口的笋以斑竹为多,斑竹又以黄沙坑为多。一俟春笋时,整个黄沙坑村没有黑夜,整夜灯火通明,笋的香气飘荡在上空,家家户户都支起大镬,热气腾腾,雪白的龙须笋肉上铺着雪白的盐,灶膛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地响,火红火红的,映得整个村子都亮了起来。

  今年69岁的丁传松与羊尾笋已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小学毕业后,15岁的他便跟着父亲学习腌制羊尾笋技艺。父亲是这一带的制笋师傅,自幼学艺,他把手伸进装满羊尾笋的箩里,一摸就能知道这箩里有没有坏笋和蛀笋。去竹园掘笋,能辨别出这株笋今天是否能掘或者几时掘才是它的最好时光。父亲把腌制好的羊尾笋装在竹箩里,撑竹排过剡溪到萧王庙,再运到宁波濠河头销售。黄沙坑出产的羊尾笋,在箩里必定会插上标签,上写:黄沙坑小白龙。宁波人喜爱这个牌子,认准这个牌子。这个牌子的笋不用吆喝,卖得最快。

  黄沙坑方圆几十里都是竹山,数黄沙坑的笋质量最好,特别白,因此制作的羊尾笋品牌就叫小白龙。而在黄沙坑,又数丁传松父亲的技艺最精,名气甚至传到大堰,大堰人慕名前来邀请他父亲去当“笋山师傅”。他父亲在立夏前一天的一大早,带着一刀肉、一条鱼、一方豆腐前去竹山拜祭,拜祭仪式结束后便出发去大堰,包吃包住,笋时(方言,指笋上市的时间段)结束才能回家。技艺好的笋山师傅要做一个笋时的笋活,为期一个月。如果技艺不好,做几天后主人就叫你“回家”,因此技艺好的笋山师傅是受人尊敬的。

  2 烤羊尾笋火候最要紧

  丁传松15岁开始学艺,一个笋时下来,便学会了整套腌制羊尾笋的技艺。他把父亲的看家本领发扬光大后,又自创了笋刀锄头,那是一柄既像锄头又像柴刀的家什,既能当锄头又能当柴刀。有了这把笋刀锄头,剥笋只需三步:一刀削笋壳,再卷壳,最后剥出笋脑头,整株笋脱壳而出,就像美人出浴一样。即使掘笋的时候沾上了很多泥土,剥出来的笋照样干干净净。100斤鲜笋剥出的笋肉约50斤。外村人来学艺,看到丁传松剥笋如行云流水一般,都赞叹不已。

  笋时到来时,丁传松和他的老伴早上四点钟就上竹山掘笋。下午回来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剥笋,把剥好的笋往背上的蛇皮袋里扔,丢弃的笋壳埋在竹山里作养料,顺便减轻了背上的重量。数量少的时候,到了家里,笋已剥完,能直接丢进大镬烤制了。

  当天掘来的笋必须当天烤完,过了一夜,笋的味道就不一样了,颜色也要变,所以这活是不轻松的,要起早也要熬夜。冷灶冷镬时,烤一镬笋需四个小时,第二镬就两个半小时够了。丁传松的家里有两口大镬,每镬能烤一百至一百二十斤的笋肉。镬是铁镬,上口围了一圈杉木板,煮沸的时候,水不会外溢,杉木板的香气裹着笋香。烤笋时是不盖镬盖的,笋上面铺的盐是细盐,烤的时候,加少许水,笋自带水分,不让盐钻入镬底。镬底有盐的话,要粘镬,笋要发黑。火候需掌握得非常好,这些经验都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八九不离十。1997年,丁传松开了羊尾笋加工厂,2006年迎来了最大一笔生意:一个姓陈的宁波人是杭州一家饭店的厨师长,他把杭甬各大宾馆饭店的羊尾笋生意兜来,加工成八两一包的羊尾笋丝。这一年,忙得不可开交,整年都在生产,加工厂生产了5万斤,村里又收购13万斤,做了18万斤的羊尾笋生意,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年岁增长,精力有限,加工厂开了10年,现在的丁传松就在家里生产羊尾笋,家里的两口大镬已经够他和老伴忙的了。

  丁传松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各自从事不同的职业,但都会腌制羊尾笋,笋时忙碌的时候,都会赶来帮忙。有一年上海客户上门,说上海金山石化总厂需要一些羊尾笋,给职工发福利,这么大的厂子每人发一斤便是7万多斤,丁传松把附近村庄的羊尾笋都收来验货,剔除少盐不干和火功不到的次品,次品羊尾笋放几周就会变质。丁传松把关严格,保质又保量,口口相传中,赢得了优良的声誉。

  3 立夏一过,笋时到了

  立夏一过,龙须笋就上市了,大概持续15至20天的样子。在此期间,全村人整夜不休,这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旧时,羊尾笋的传统等级分法很细:一等,正号,分甲、乙、丙三级;二等,副号,分甲、乙、丙三级;三等,副号,分小条、大条、次货。现在的羊尾笋等级已经不分得这么细了,但浸铁镬的习惯仍然保留着。羊尾笋煮完后,把铁镬从灶上拆下,杉木板拆开,把铁镬和杉木板放在溪水中浸泡一个月,去除盐分后,晾干装好,待春节时再请箍桶匠箍好,装在灶上使用。这样就能保证新的一年煮的羊尾笋干颜色洁白。

  不论大山小山,几乎无山不竹,尤其是奉化的西南山区,除了毛竹之外,还有龙须竹、黄壳竹、乌竹、鳗竹、雷竹等名目繁多的小竹。各种小竹里,以龙须笋制作的羊尾笋干为最佳,是沪甬一带有口皆碑的山珍佳肴之一。据地方史志记载,南宋时期溪口岩头石门已用竹篓装羊尾笋干,远销至苏州等地。在清乾隆年间,溪口桕坑村山民在以锦溪、下跸驻、桕坑三村为圆弧线的圆心位置上的小坑岙深山密林中伐木烧炭。因长期搭棚住在山岙之中,蔬菜供应十分困难。为长期解决“下饭”问题,烧炭人便把山间竹笋用重盐猛火烧煮,然后储存在罐甏之内,供日后食用。因为笋干可保存三个月之久,故称“百日菜”。由于这种笋干口感好、储存久,周围村落的山民也广种龙须笋竹林,腌制笋干,并不断完善生产工艺,自给有余,以商品形式出售,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产业。

  文中提到的锦溪村即由黄沙坑、石桥头、西岙、大坑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锦溪村中的黄沙坑村有两千多亩的竹山,出产龙须笋,当地人称之为大笋,村里腌制羊尾笋的历史已有三四百年。龙须笋的笋壳及笋脑的颜色呈黄绿色,体型纤长,大小与菜花蛇相似,须长而且较毛笋口感细腻,所以称为龙须笋。龙须笋鲜吃须烧很长时间才能消除“蒿”味,所以大多用来烤羊尾笋。整株烤,不用切断,烤熟后形如山羊尾巴,因此取名羊尾笋干。羊尾笋干清白黄亮,鲜嫩爽口,白切、烧肉、煮汤皆能入菜;夏令菜时兴“豆板笋干汤”“白切笋干丝”,能消暑、开胃、防痧;秋冬季煲老鸭汤,放几根羊尾笋,在冬天也能吃出春天的味道来。

  走进丁传松的家,只见一截截的松树木头高高地码放在各个角落里,整齐而稳妥,这些松树柴都是丁传松和老伴平时上山斫来的死松树。丁传松笑着,和松树柴站在一起,今年龙须笋长得好,看来又是一个忙碌的笋时。(宁波晚报陈峰)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